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磅来袭:温州首次】2018年5月温州市高一地理学考模拟卷及命题意图
★ 首次以温州市核心素养项目组命题小组的名义发布温州市教研室官方组织命制的试题。(以后的试题也都会第一时间由此公众号发布)
★首次以书面形式给出每道试题的命题意图和解析。
★首次规模化与系统化对温州市年轻地理教师进行无门槛式命题培训。(欢迎有兴趣的温州市年轻地理教师加入命题小组)
注:温州市教研室一年4次命题,分别是高三选考一、二模和高一的两次学考模拟考,统一由温州市地理核心素养项目组命题小组发布电子稿。其他卷一概非温州市教研室命制。
温州市地理核心素养项目组命题小组负责人:蒋程程(永嘉中学)
本卷命题组长:高胜广(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
命题成员:周泽威(乐清二中),王亦茹(温州第二高级中学),赵迅(瑞安市上海新纪元高级中学),卢成树(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
审题人:黄铁男(永嘉县上塘中学),陈晓慧(平阳县鳌江中学)
欢迎各位地理老师莅临指导6月15-6月16日在苍南树人中学举行的温州市命题培训主题研讨活动!
2018年5月温州市普通高中高一学考适应性测试
地理试题卷
整卷特点:题目全部原创,材料和情境多选取时事性很强的新地理现象,考查更侧重于地理基本原理的运用而不是一般结论的套用(难度会升高)。鉴于教师对试题背景和命题意图的认知可能会存在偏差,特意把每道试题的命题意图都写出来(温州市以后的试卷都尽量增加这个环节),希望对教学能有一定的引领。预估难度高于学考。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18年3月19日傍晚,我国多地观测到“双星伴月”天象,下图为当天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达出的天体系统级别共有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命题意图:以时事天象创造命题情境,考查较为简单的天体系统层级的知识。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够重视考纲上的每一条要求,另一方面希望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关注天象,并能从生活的地理中唤醒地理思考意识。该题还可以给出太阳系其他行星的示意图,然后考查学生读图判断“双星”是哪双星。也可以像2018年4月一样考地球上能观察到的景观。这样考查的思维要求会更高,与情境结合更密切,没有采取的原因是难度太大。
试题分析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天体系统级别;
材料信息: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包括太阳、金星、水星、地球、月球)
调用知识
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c
解题思路
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天体构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级别从低到高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所以示意图中太阳与金星、水星、地球、月球构成1级天体系统,地球、月球构成1级天体系统,所以总共是2级。
2.从地球上观测,水星和金星非常明亮的主要原因是它们
A.离日、地较近,反射较强
B.卫星数量多,引力作用强
C.体积庞大,反射面积较大
D.公转速度快,发光发热多
命题意图:创设行星观测情境是为了体现一定的地理实践力,希望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关注天象,并能从生活的地理中唤醒地理思考意识,并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真实的地理问题。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从地球上观测
设问主体:是水星和金星
材料信息: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包括太阳、金星、水星、地球、月球)
调用知识
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c
解题思路
①根据行星天体特征来看,本身水星、金星不发光
②在地球上看到行星发光主要是因为行星反射太阳光
③水星、金星非常明亮说明反射太阳光强,再结合设问,从地球上看,离地球越近越明亮
所以选A
庐山清新隽雅,鄱阳湖鸟飞鱼跃,山水相伴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下图为庐山及周边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3、4题。
3.庐山的地质构造为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命题意图:用鄱阳湖和庐山的地质剖面图创设问题情境是因为真题中经常出现类似考查方法,真题中往往是虚拟的图(印象中只有老高考的向斜储油和黄河干道是真实的地质剖面图),而此情境创设是真实的。问题设计比较简单,考查较为基础的根据示意图识别地质构造的能力。降低试卷的整体难度。希望学生能够重视对基础的地理能力的训练,掌握扎实的地理技能。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庐山;地质构造
材料信息:庐山、鄱阳湖构造图
调用知识
地质构造的类型a
解题思路
庐山整体向上位移,两侧向下位移,符合地垒特征,选C
引申
学生在学习地质构造时,容易出现记忆混乱的是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区分,所以可以以这题进行选项的变式,比如,A.山地B.背斜C.地垒D.地堑。
4.鄱阳湖“鸟飞鱼跃”景观表现出的生态功能是
A.调节气候      B.调蓄洪水
C.净化水质      D.维持生物多样性
命题意图:用“鸟飞鱼跃”创设湿地功能的情境,有点艺术化。浙江省老高考有年艺术化的材料表达创设旅游地理的试题,曾经引起较大争议,很多考生卡在文字理解上。此题仍然采取艺术化表达,一方面这个词不大会引起高中生的阅读理解困难,二是考虑到湿地本身的美,引导学生去欣赏地理的美从而能够发自内心去保护这种美,体现人地协调观并引领地理实践力。此题本身考查较为简单的湿地功能,降低试卷的整体难度。希望学生能够重视指导意见所要求的各条知识内容。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鸟飞鱼跃;生态功能
材料信息:鸟飞鱼跃,山水相伴
调用知识
湿地的重要价值b
解题思路
鸟飞鱼跃表明鄱阳湖鸟鱼生活的快乐、幸福,体现生态系统的平衡,所以选D
下图为某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示锋面为
A.北半球冷锋     B.南半球冷锋
C.北半球暖锋     D.南半球暖锋
命题意图:综合考查风的形成过程和天气系统。直接使用教材上的原图创设情境,希望学生能够重视教材上的活动和要求,回归教材。设问略简单,亦可以从等压线大小判断、低压槽判断、风向、地转偏向力、高空和近地面等多角度进行考查。但是最终没有选择这样设问是为了降低难度,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利用好教材中的素材,将各个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深入挖掘素材。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锋面
材料信息:锋面气旋局部图
调用知识
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特点及天气状况b;低气压与高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及天气状况b
解题思路
方法一:①根据锋面气旋左冷右暖的判断方法,判断为冷锋;②伸出右手,拇指朝上,发现气流运动与手指指向一致,所以为北半球。因此为北半球冷锋。
方法二:①判断半球,根据风向作法,判断出图示地区风向往右偏,所以为北半球;②图示,偏北风指向锋面,偏南风远离锋面,图示北半球偏北风为冷气团,偏南风为暖气团,所以该锋面为冷气团主动移动,为北半球冷锋
引申
图示与必修I教材P58图2-39“锋面气旋系统示意”有较大相似性,反应了当前考试素材趋势——源于教材。
6.图示时刻,甲地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强于乙地
B.夜晚温度高于乙地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弱于乙地
D.白天温度高于乙地
命题意图:考查天气状况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这个考点是真题常考点也是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受到很多影响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对大气的热力性质影响很大,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误区,针对这些误区设计了此题。希望学生能够勤思考,多辨析,厘清相关概念和过程。同时,师生要注意图中的比例尺。教材中的图是锋面气旋模型示意图并无比例尺,而此题要考查影响因素多样的热力作用,需要给出空间尺度排除纬度的影响,因等压线的分布情况,基本也排除地形因素。所以气象因素成了主导因素。此题的遗憾在于没有使用真实情境的天气系统图,而根据命题意图采用教材上的模型示意图了。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天气状况
设问主体:甲
选项主体:甲与乙
材料信息:锋面气旋局部图
调用知识
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特点及天气状况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b
解题思路
①判断甲、乙两地天气:甲阴雨天气,乙晴朗天气
②甲地阴雨天气,云层较多较厚,大气削弱作用强,所以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吸收能力强于晴天的乙,所以A对C错。B选项最具误导性,直击学生知识盲点,设置非常巧妙。阴雨天气夜晚温度较高是相对于当地当天的白天温度,而不是与其他地方的比较,按照图示信息,甲地受冷气团影响较大,乙受暖气团控制,白天、夜晚气温高于甲地,所以B、D选项错误。
农业“接二连三”是指将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销售和旅游观光合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完成7、8题。
7.浙江农村大力推进“接二连三”,对当地的积极影响是
A.增加农产品数量
B.增加农村劳动力
C.推动逆城市化
D.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命题意图:我国农村(不仅仅是农业)发展问题一直是个热点问题,从2004年开始直到今年,连续15年中国中央1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的。农村问题也不仅仅是农业发展的问题,还延伸到农村的二、三产业发展(就地城市化,就地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接二连三”政策就是这样的背景下推出,利用这样的素材创设情境即体现时代性也引领学生除了关注农业现代化→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人口迁入城市这个思路之外,能关注到农村发展的另一个思路。而这种思路在2017年4月选考29题中以游牧业→固定牧业→种-养-加产业链体现得非常典型。这样的命题意图实际上已经提高了很大难度,结合具体农业(如下题的西湖龙井),问产业链形成的具体条件、原因和影响作用,难度会极大。所以将设问难度降下来。A选项是强烈干扰项,从表面上看,由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市场会刺激一产的生产。但是,再深入思考一下就会明白,二、三产的特定市场可能会造成某些农产品(粮食作物)减产而某些农产品(经济作物)增产。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教学注意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区别。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接二连三
设问主体:农村
材料信息:“接二连三”是指将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销售和旅游观光合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调用知识
产业活动
解题思路
“接二连三”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相结合,延长了农村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所以选D。
8.杭州西湖龙井茶园推进“接二连三”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有
A.雨热同期    B.交通便利
C.能源充足    D.地价低廉
命题意图:基本意图与上题一致,增加了具体区域和情境。西湖作为我国著名旅游景点,和浙江地标性景观,默认学生知道基本特征,也就没有给出西湖的一些材料了。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优势社会经济条件
设问主体:西湖龙井茶园
材料信息:“接二连三”是指将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销售和旅游观光合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调用知识
不同产业活动的主导区位b
解题思路
①社会经济条件不包括雨热同期,所以A选项错误;
②杭州地区不具备能源充足的优势,所以C错;
③地价低廉不是制约“接二连三”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果地价低廉会推动“接二连三”发展,那选址应当在地价更低廉的其他郊区。
④“接二连三”指将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销售和旅游观光合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便捷的交通促进人口涌入及产品输出,推动“接二连三”发展。所以选B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曾经90%的土地都是沙漠,有“沙漠之洲”之称。2007年民勤县开始对荒漠化进行全面治理,如今其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完成9、10题。
9.监测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           D.数字地球
考查意图知识、能力目标:通过获取设问信息,考查学生对3S技术应用领域的掌握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设问信息:监测土地荒漠化,需要动态获取地表信息,一般采用遥感。
命题说明设计原因: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2017年11月第一题:“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是给定地理信息技术,让学生回答其应用领域,这道题以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设计情境,是给定应用领域,判断所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既不脱离教材又整合必修三中的两节内容,一方面体现人地协调观,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趣(类似于2017年9月温州一模无人机遥感测地形)。命题还可以利用治理前后的遥感照片对比创设更真实的情境。遗憾的是原始素材中没有遥感照片对比,有GIS处理过的植被覆盖重心的变化图,非常复杂,不宜用于学考而舍弃。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监测土地荒漠化;地理信息技术
调用知识
地理信息技术
解题思路
①分清3S功能及应用领域差异:地理信息系统主要负责处理分析数据,不能获取地理数据信息,全球定位系统获取点状位置数据,遥感获取面状地物影像数据。
②结合材料:监测土地荒漠化是获取面状影像数据,选C
引申
教学中可以围绕这道题,展开各种变式,诸如转换动词,将原题中改为“预测民勤县土地荒漠化走向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之类,引导学生注意3S技术常用动词的差别。
10.下列改善民勤县生态环境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A.全面植树造林,增加植物蒸腾
B.全面禁止放牧,保证草场恢复
C.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农民收入
D.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
考查意图知识、能力目标:通过获取设问信息,考查学生对荒漠化综合治理措施的掌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人地关系这一核心素养。
命题说明设计原因:设问关键词是“合理”。初稿中的关键词是“正确”,如果仅从改善生态环境这角度去看,B也是对的。但是只考虑生态恢复,不考虑经济发展就违背了“发展的观念”,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因此,最后改成“合理”。学生在思考过程经常出现惯性错误认为“植树造林”是万能公式,忽略了因地制宜这个重要原则。这在以前老高考背景下的温州模拟考中命制过,希望师生都能纠正回来。可惜的是,在教学中仍然发现不少师生还是错误的。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生态环境改善措施
材料信息:民勤县对荒漠化进行全面治理,如今其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调用知识
荒漠化综合治理措施b
解题思路
①材料分析:从材料信息中可以推断出其生态环境改善的措施是针对荒漠化治理的措施,所以将C排除;
②荒漠化的治理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民勤县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全面植树造林会造成水资源紧张,加剧荒漠化,所以A错;
③荒漠化的治理不能一刀切,要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禁止放牧,保证草场恢复的确能缓解荒漠化,但是不能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B错;
④过樵、过牧、过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导致西北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因地制宜的调整农业结构,是荒漠化综合治理的合理措施,所以选D。
引申
全面植树造林是学生的惯性错误,在他们的固有思维中植树造林是一切环境问题治理的法宝,所以该题折射出了我们的教学方向应当注重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避免出现这样的盲区。
读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A.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B.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
C.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
D.植被覆盖少,含沙量大
考查意图知识、能力目标:通过获取设问信息、图示信息,考查学生对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掌握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命题说明设计原因:该题模仿自2017年4月选考第20题,将原题中的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迁移到我国黄河流域。同时对题目设问及选项进行了一定改编和修正,比如将原题设问中的原因改为自然条件。不要认为梯级开发一定需要落差大,落差小也可以梯级开发。所以落差大小是梯级开发的条件,而不是原因。在此也希望各命题人能够注意到原因和条件的差别。
选项设置:设问信息是自然条件,选项全部设置为自然条件,避免出现学生可以立马去掉的错误选项。除了D选项外,其他三个选项的干扰性都比较强,需要学生解读设问中“上游”的空间限定,并综合运用区域特征的知识去辨析。黄河上游的确定可以根据所学也可以根据图中的水电站分布,也曾经想把区域缩小删除黄河中下游部分,但考虑到黄河作为母亲河理应学习,对解题也不会产生过多干扰,就不改了。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梯级开发;自然条件
设问主体:黄河上游
材料信息:黄河上游流域图示
调用知识
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b;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b
解题思路
①梯级开发的自然条件主要涉及以下知识逻辑:河流落差大、河流径流量大,河流水能资源丰富,为梯级开发提供自然条件;
②结合黄河上游流域主要流经区域(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可知,黄河上游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密集的区域,大致位于一二阶梯分界上,地势起伏大,所以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所以A对;
③黄河上游流域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降水较少,所以B错;
④黄河上游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但不是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自然条件,所以C错;
⑤D选项是提及开发的不利条件,排除。
引申
以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成功案例作为教材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将其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应用于我国的各个流域。所以在教学时,我们也可对该题进行适当改编,把黄河流域换成长江上游等流域。
12.据图推断,黄河上游宜优先发展的工业类型是
A.劳动密集型
B.能源密集型
C.原料密集型
D.技术密集型
考查意图知识、能力目标:通过获取设问信息、图示信息,考查学生对流域开发综合治理的措施、工业类型的掌握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命题说明设计原因:在《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这一节中,学生接触了梯级开发可以为流域工业发展提高大量廉价电力资源,以此发展高耗能工业。该题换汤不换药,希望学生将该知识应用到其他流域。此题关键的制约是“据图推断”,地理问题是综合复杂的,实际上是不是优先发展能源密集型?不一定,所以做了这个限定,同时引领学生能够根据区域特征找到“可能”的发展之路。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优先;工业类型
设问主体:黄河上游
材料信息:黄河上游流域图示
调用知识
流域开发综合治理的措施b;工业区位因素b
解题思路
①材料分析:黄河上游河流域图示中已建/计划建设大量水电站,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水电资源,可以发展高耗能工业,因此选B
13.汉朝司马迁《货殖列传》中有“渭川(今渭河平原地区)千亩竹”的描写,当时的竹林分布北界纬度高于现代。据此推断与汉朝相比,我国现代
A.雪线海拔较高
B.1月0℃等温线偏北
C.黄河封冻期较长
D.海平面较高
命题意图:考查气候变化对各种地理事物的影响。此题利用史料创设情境,引领师生能从地理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问题,发现很多教师在教授《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内容时,更多的是关注图表的解读,而忽略“影响”。在2017年9月温州一模中,欧洲冰川地貌的题目与此题类似,都希望为教学增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相关案例,丰富和挖深那节课。地理事物的变化有时会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内体现出来,但学生的经验受限于日常经验的尺度,很难想象较长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地理变迁。设计此题呈现历史尺度的气候变化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希望能让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变化有更多的直观感受。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汉朝竹林分布北界纬度高于现代
设问主体:现代
调用知识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d
知识链: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陆地面积变小);全球气候变冷,相反
解题思路
①分析材料:竹子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汉朝竹林分布北界纬度高于现代,表明现代气候冷于汉朝。
②现代气候变冷,1月0°等温线偏南,雪线海拔较低,海平面较低,黄河封冻期较长,所以选C
广西汽车产业起步较早,近年来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扎堆落户。读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广西吸引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的区位条件主要有
①新能源开发利用率高
②汽车相关专业人才多
③新能源汽车排废气少
④产业集聚效益较明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创设情境,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希望学生独立获取地理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领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不提倡学生死记硬背“个例”,而忽视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培养。避免出现2018年4月学考题中,学生习惯性将所有的家具厂都归纳为市场指向性,而忽略了家具厂分布在东北林区原料地附近的特殊案例的分析。同时,题目刻意的设置③这个强烈干扰项,是希望学生能辨析“区位条件”(当地区域的有利特征)和“条件”这两个概念。新能源汽车产业自身发展是离不开③这个有利条件的,然而这个条件放之四海而皆准,并不是广西吸引该产业的区域特征。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工业(汽车产业)区位优势条件;
材料信息:区域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历史;汽车产业生产销售的主要环节示意图
调用知识
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b;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c;新能源的概念和基本知识
解题思路
吸引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广西布局,一方面要考虑广西的产业优势,一方面要考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特点。由材料“新能源”“广西汽车产业起步较早”可知广西汽车产业起步早,发展历史悠久,由此可知新能源产业在广西比起其他地方发展相对更加成熟,技术、人才和生产经验等方面具有优势。由材料“近年来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扎堆落户”可知已经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引申
在刻板印象中,广西总是作为相对欠发达地区来与广东进行对比,或者是强调并不属于东部地区。而新能源总是与发达地区相联系。所以解题很需要从材料中获得信息,①③选项是陈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因,②④才是在广西发展的原因。该材料还可以考查广西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限制性区位、新能源汽车对广西汽车产业的影响、新能源产业集聚对广西的影响(环境和产业  )等等角度的知识点。
15.图中甲箭头代表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主要是
A.生产协作   B.科技与信息联系
C.商贸联系   D.资金与技术联系
命题意图:没有特别的命题意图,模仿真题。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材料信息: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示意图
调用知识
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b;书本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中的汽车生产案例
解题思路
甲箭头从“车用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指向“整车制造及零部件”,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形成生产协作中的零部件之间的联系。
坡地开垦主要采用顺坡耕作和横坡耕作,下图为这两种耕作方式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我国东北地区坡地开垦较多,其主要目的是
A.防止坡面水土流失
B.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C.回补深层的地下水
D.减少土壤白色污染
命题意图: 没有特别的意图。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开垦坡地的主要目的
材料信息:常见坡地开垦两种耕作方式及示意图
调用知识
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b;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b;
解题思路
东北地区开垦坡地主要是为了改造坡地得到更多适合种植的土地资源。保护原生的坡面植被才能更好防止坡面水土流失;此题中无法得出改造坡面对回补深层地下水和减少土壤白色污染有影响的信息和结论。
17.与横坡耕作相比,顺坡耕作能够
A.减缓耕地坡度  B.增加土壤水分
C.促进农田排水  D.降低开垦难度
命题意图:用看上去有点违背人地协调观的坡耕地创设问题情境,是引领学生明白人地矛盾的关键是人类活动的方式(采取顺坡还是横坡)而不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坡耕形式,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最终都能实现人地协调。命题时,忽略坡地开垦的坡度要求问题,而默认这些是合理的。原始材料是“开垄”为了降低理解难度和材料简洁性,改成“开垦”。希望师生自己去了解一下“开垄”的意思。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判断顺坡耕作与横坡耕作相比具有的优势
材料信息:两种耕作方式示意图
调用知识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c;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b
解题思路
主语是顺坡,比较的对象是横坡,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顺坡比横坡在排水方面更有优势。其他选项并没有明显体现。
上海人口就业地(职)与居住地(住)布局差异导致交通压力较大。上世纪末以来上海政府调整产业和功能区布局来缓解交通压力。完成18、19题。
18.外迁制造业是当前上海市政府调整产业布局中最容易实现的措施,主要原因是制造业
A.用地成本高,环境污染大
B.交通需求大,能源需求大
C.技术要求高,市场需求大
D.技术要求高,能源需求大
命题意图:该题以上海(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疏散为背景创设情境,考查城市空间结构、区域功能分布对地理环境影响,要求学生具有极强的材料解读能力。从设问上看,问题直接指向制造业区位分析,但实际上潜在的内容是众多的第三产业难以疏散。其整个问题意图是希望学生从城市空间结构的总体把握,反思政府疏散产业和人口决策的不合理之处(注:政府之前的行为有些过于简单粗暴和一刀切地去疏散很多产业,如文化产业。而实际上只有在制造业上取得明显成效),并提出修正建议。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制造业外迁的原因
材料信息:不影响解题
调用知识
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b;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c;环境与工业布局的关系c;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转移、集聚的影响b
解题思路
制造业对土地需求量大,存在环境污染,上海市调整产业结构,将制造业外迁最为容易,因为城市中地价较高,外迁可以降低土地成本;同时将污染源外迁是众望所归,以获得良好的城市环境。主语是制造业,所以要考虑外迁虽然是政府行为,但“容易实现”则是因为这个行为符合工业区位布局的要求,得到制造业的支持和配合。
19.在调整产业布局的同时也需要调整功能区布局,主要目的是
A.减少职住分离,缓解交通拥堵
B.加强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等级
C.加强职住分离,推动人口疏散
D.减缓城市建设,控制城市规模
命题意图:该题要求学生具有极强的地理知识(城市空间结构)、信息解读(理解职住分离)和现实观察能力和体验(职住分离,校住分离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更是引领学生去反思我国的城市规划问题,并能从整体城市空间结构去规划。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功能区布局和产业布局的关系
材料信息:上海政府调整产业和功能区布局来缓解交通压力
调用知识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c;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b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上海交通拥堵是因为职住分离,产业调整后为了减少交通拥堵必须要调整功能区,减少职住分离现象,缓解交通拥堵。
引申
可以进一步考查,具体什么功能分区,如何布局,对交通、环境等等有何影响。
2017年辽宁、吉林、北京、上海、天津因政策或产业的调整而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的现象。完成20、21题。
20.影响这些地区2017年常住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②经济因素
③社会文化因素 ④政治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命题意图:利用我国2017年多个大城市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的现象创设情境,考查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降低整卷难度,更符合学考模拟的定位,在题目的材料设置上做了调整,直接给出“政策”、“产业调整”几个关键词给考生,以指向答案。原本的设置是,仅给出几个常住人口负增长的省份名称作为材料,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于我国区域地理中不同省份的经济情况了解程度,还不足以做出此题,他们的思维还难以达到选考生的高度,即:获取省份名称→迅速判别分类(辽宁、吉林一类,北京、上海、天津一类)→思考常住人口负增长可能的原因→(东北经济活力不足,大批人口外迁;北上津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外迁,带动相关人口外迁)→归纳因素(经济、政治因素)。最终呈现此题。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到我国人口迁移的变化,尤其是与课本案例不同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和城市、产业发展的关系。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材料信息:部分地区因为政策和产业调整,常住人口负增长
调用知识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b;人口迁移的因素c
解题思路
常住人口因为政策和产业调整出现负增长,说明人口随着政策外流,随着产业外迁而外流,分别属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引申
有以类似材料为背景的题目,考查常住人口负增长对当地经济、环境、教育、产业结构等等方面的影响。
21.常住人口负增长会加剧人口老龄化,当前这些地区最适宜的应对措施是
A.降低房价,吸引廉价劳动力迁入
B.出台政策,吸引高技术人才迁入
C.治理环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降低门槛,发展能源密集型产业
命题意图:在上一题的大情境中,再创设更细致的小情境,考查学生对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转移、人口问题的理解。题组情境的关联性其实是地理问题的逻辑链条,上题是人口迁移的原因,此题是人口迁移变化的后果和解决。设问的前半句,暗示这些省份的常住人口负增长会出现劳动力人口不足的问题。如果理解能力不到位的学生,容易误选C项,即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吸引劳动力人口从而增加常住人口,减缓人口老龄化。但事实上,本题体现出的实际问题是,北京为代表的这些地区,正是由于政策引导,产业调整,部分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外迁),导致本地常住人口的减少;辽宁为代表的这些地区,则是产业层次较低,经济地位下降,吸引外来人口力不足,且本地人口外迁至经济更发达地区,导致本地常住人口的减少。此题从答案设置上看,是傻瓜型选项,降低难度的同时,希望师生再挖掘命题背景,拓展试题。
此题想反馈到课堂教学的点在于:地理教学也有其时代性及引领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只有留住人才,发展科技,这样才能高效利用资源并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想的转变,因为现在的学生,就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无论对于东北地区还是北京这些直辖市地区,出台政策,吸引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是必由之路。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解决上述地区外迁引起的人口负增长,最适合的措施有哪些
材料信息:辽、吉、京、沪、津多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处在产业转型升级阶段,人口外迁主要是因为政策和产业的调整。
调用知识
理解人口迁移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选考);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转移、集聚的影响b
解题思路
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措施有引进人才、鼓励生育等。此处因为政策和产业调整而导致的常住人口负增长,也是对人口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用政策和产业来引导高素质人才迁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引申
可以加大难度和区分度,在工业区位因素变化这个知识点上做文章,将其余选项设置得更具有干扰性,以加大区分度,更好辨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川藏铁路桥隧比(桥梁与隧道总长占线路总长比例)高达42.5%。下图为我国拟建的川藏铁路示意图。完成22、23题。
22.川藏铁路沿线的聚落主要布局在
A.水运便利的河流冲积平原上
B.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绿洲上
C.海拔较低热量较高的河谷中
D.光照强烈气候凉爽的高山上
【命题意图】本题以川藏铁路沿线聚落分布为背景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关于地形对聚落分布影响相关知识的理解。是对教材活动的加深。常见的设问方式是“川藏铁路沿线的聚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本题在此基础上拓展了问题的深度,并在干扰选项中融入了不同区域背景下聚落布局的特点及主要原因,如冲积平原、干旱地区、高原地区等区域聚落布局特点。希望能加强师生挖掘教材和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不同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再进一步深入,还可以分析不同区域聚落的规模、形态、发展差异,以及不同聚落形态对城市内部交通线分布、车流量等造成的影响(如兰州市城区主干道呈东西走向)。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聚落布局特点
材料信息:川藏铁路路线图,沿线地形特征,川藏铁路桥隧比高
调用知识
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d;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b;归纳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选考);阐述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选考)
解题思路
川藏铁路沿线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聚落多位于高原河谷中,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地形相对平坦,利于人类活动。
23.与青藏铁路相比,川藏铁路桥隧比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开辟生命通道
②落差大地形复杂,降低线路坡度
③海拔高气温较低,减少冻土影响
④地质活动较活跃,避开多灾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青藏铁路和川藏铁路桥隧比的大小比较创设情境,考查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与直接考查川藏铁路桥隧比较高的原因相比,难度进一步提升。本题旨在引导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复杂地形区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特征,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深度,如为什么要提高桥隧比、提高桥隧比有何难度、提高线路桥隧比可能会造成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等,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通过两条铁路线的对比,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两条铁路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了解和对比,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铁路的桥隧比
材料信息:川藏铁路桥隧比高;川藏铁路路线图,沿线地形特征,
调用知识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c;对比的方法
解题思路
川藏铁路所经过地区比起青藏铁路所经过地区地形更复杂,落差大,且地质活动较为频繁,因此桥梁和隧道占总线路的长度更大。青藏铁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冻土影响方面比川藏铁路更多。
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24、25题。
24.图中大陆西岸等降水量线密集,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地形      ②洋流
③大气环流  ④纬度位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北美西部部分区域等降水量线分布状况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美国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理解。命题较为常规,以该区域为背景,旨在引导学生重视对美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学习。设问中直接考查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影响因素,也符合浙江选考卷的命题特点。教师在《认识国家——美国》的教学过程中可将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大陆西岸降水量变化大
材料信息:美国西海岸;等降水量线密集;等降水量线大致呈现南北走向,自西向东数值递减
调用知识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c;大气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b(选考);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等降水量线的数值自沿海向内陆递减,结合所学知识,该处为美国西海岸,盛行西风带来太平洋的水汽形成降水,且有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阻挡,因此自西向东降水量减少,且变化显著。
25.甲地主要植被类型是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雨林
【命题意图】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美国各地的降水总量推测植被类型,实际上考查了学生在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某一自然要素影响另一要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近几次浙江选考题中多有类似试题出现,如2016年10月选考卷第11题和第25题、2017年4月选考卷第14题、2017年11月选考卷第6题、2018年4月选考卷第7题等。建议教师在讲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加强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知识的说明,例举实例让学生进行探讨。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植被类型
材料信息:甲地年降水量数值;甲地地理位置
调用知识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c;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b;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b
解题思路
根据图中的等降水量线可知,甲地年降水量在250-500mm之间,多草原景观。或者根据甲地的地理位置判读,该处为美国内陆地区,结合纬度位置判断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是并不是非常干旱,因此主要表现为草原景观。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6.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图1为浙江某校地理学习小组研学旅行路线图,图2为图1中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
材料二:丙城市周边农业,多采取谷物与牧草轮作的方式,所种植的谷物或作为口粮,或作为饲料,或作为商品出售。
材料三:埃森曾经是鲁尔区最大的矿业城市,现如今众多高等院校、技术中心云集,废弃厂房开发为旅游景点,使得该城面貌焕然一新。
(1)甲城市洪涝灾害多发,从地形上看原因是  ▲  。丁是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   ▲   海峡。(2分)
(2)丙城市周边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采取谷物与牧草轮作的方式有利于保持土壤  ▲  。(2分)
(3)在莱茵河沿岸港口布局钢铁企业便于  ▲  进口,降低运输成本。过去的埃森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形成的工业结构特点是以  ▲  (填“轻”或“重”)工业为主;如今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  ▲  ,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3分)
(4)比较甲乙两地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并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原因。(3分)
26题命题区域与考点
年份
区域
2017.11
欧洲西部(包含地中海、北海、鲁尔区)
2017.04
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
2016.10
中亚(里海周边)
2016.04
欧洲西部(英法到阿尔卑斯山、鲁尔区)
2015.10
北半球俯视图(亚欧大陆)
教材
章节
考点
年份
必修1
第1章
地球内部结构
2017.04(2)软流层岩浆
第2章
板块学说
2016.04(1)板块名称、运动形式
气压带风带
2015.10(3)地中海盛行风
地中海气候
2017.11(1)夏季降水特征
2017.04(1)冬夏季节气温特征
2017.04(1)降水变化大的成因
世界主要气候的成因
2016.10(1)中亚降水少的成因
2016.04(3)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
2016.04(3)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
2016.04(4)冬季气温高低成因
水循环
2016.10(3)咸海矿化度高成因
洋流
2015.10(2)洋流分布规律和性质
第3章
自然带
2015.10(4)温季和温海的自然带类型
第4章
全球气候变化
2015.10(1)北极航线季节和原因
必修2
第1章
人口迁移
2017.04(3)吸引迁入因素
第3章
农业区位因素
2017.11(4)气候与小麦种植
2016.10(2)中亚棉花种植与品质优良
2015.10(5)地形气候与荷兰鲜花
农业地域类型
2017.11(2)地中海农业名称
2017.11(2)农业分类集约型
2017.04(2)地中海农业作物
2016.04(3)英国乳畜业名称
工业区位因素
2017.04(4)集聚的意义
必修3
第1章
洲界
2017.11(1)欧非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2017.04(3)亚欧分界线土耳其海峡
2016.10(1)亚欧分界线乌拉尔河
2015.10(3)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
2017.11(3)鲁尔区可持续发展措施
2016.04(2)鲁尔区区位及产业结构
美国
2015.10(2)美国领土组成
区域资源调配
2016.10(4)中哈石油管道的意义
本题的考点选择根据历次学考真题知识点频率突出大气环流、农业、大洲分界线、鲁尔区等。模仿真题设问、限定和立意。凸显26题世界区域的区域认知、考点覆盖。
(1)该题通过甲地洪涝多发的情境,考查从地形角度分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甲地处西欧平原和河流交汇处,从地形上看的限定,大大降低了难度。答案设置为地形对流速的影响,其实也存在着泥沙淤积的问题,但那是更间接的影响,就不纳入答案了。甲地洪涝多发的情境一定程度上造成该区域特征的疑惑,能补充相应的区域知识。大洲分界线需要学生构建分界线的知识框架和训练区域认识能力。
(2)该题通过源自教材的某农业地域类型材料创设情境,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判断。设问为农业地域类型,学生需要区别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类型或农业生产部门等核心概念。该情境追求教材知识章节间的整合,即必修2第三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和必修3第2章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进行整合。学生可能只考虑丙城市的地理位置,误以为在地中海附近,认为是地中海式农业。引导学生关注学考必考区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3)该题通过教材上鲁尔工业区中的城市埃森前后面貌变化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熟悉课本和调动运用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点能力。学生根据对设问的解读和前后文的联系,能厘清以矿产资源开发兴起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措施。此题情境源于教材,富有亲切感。教材中介绍了鲁尔区钢铁企业的几个措施,该题第一个设问需要学生准确知道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措施,答案设置为铁矿石,呼应本节知识点。后两个设问较常见,与真题进行补充和对应。该题引导学生关注设问,回归教材,细化教材。教学上对教材的开发和整合引起重视。设问的限定使得答案的设置单一,利于批改。
(4)该题通过对甲乙两地的气候统计图和地理位置创设情境,考查学生正确获取降水量信息和调动大气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相关知识点。符合真题的命题特点,设问指向明确,呈现信息简洁。该题材料的呈现是两幅气候统计图,学生可以很快通过平常训练的读图方法获取两地降水信息。真题中的设问角度往往从降水的集中季节切入分析,该题不仅强化这种模拟,更是加入两地比较和反向比较降水季节变化,综合思维要求更高。引领学生加强解读设问、比较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教学上除了关注降水特点除了多少的差异外也要关注降水季节变化大小等角度。答案设置上比较特点答出一地即可,但最好直接指出两地的差异,原因则要两地均答,训练回答问题全面、简洁。
(1)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洪涝灾害原因;地形角度;欧亚分界线
设问主体:甲城市(德国鲁尔区);丁(连接黑海和地中海)
材料信息:甲地气候图
调用知识
分析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选考);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b
解题思路
第一空:洪涝灾害的发生原因简要概括起来就是“来水过多,排水不畅”,所以甲城市洪涝灾害多发,从地形上思考,只有地势低平,流速缓慢,排水不畅,才会诱发当地洪涝灾害;
第二空:丁地连接黑海和地中海,是土耳其海峡
(2)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农业地域类型
设问主体:丙城市周边
材料信息:丙城市周边农业,多采取谷物与牧草轮作的方式,所种植的谷物或作为口粮,或作为饲料,或作为商品出售。
调用知识
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b;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d
解题思路
第一空:丙城市周边农业,多采取谷物与牧草轮作的方式,所种植的谷物或作为口粮,或作为饲料,或作为商品出售。符合混合农业的特征,所以是混合农业
第二空:轮作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和风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提高土壤肥力。
引申
材料二取自必修二教材《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中的阅读材料“几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提及混合型农业其所种植的谷物或作为口粮,或作为饲料,或作为商品出售。在西方国家,多采取谷物与牧草轮作的方式。
轮作作为一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在必修三教材《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阅读材料“保护性耕作”中提及轮作,并以苜蓿与玉米轮作作为例子,指出轮作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所以当前的试题与教材联系日益紧密,迫切要求日常教学的指向必须紧紧围绕教材。
(3)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钢铁企业
设问主体:莱茵河沿岸港口
材料信息:图示;材料三(埃森曾经是鲁尔区最大的矿业城市,现如今众多高等院校、技术中心云集,废弃厂房开发为旅游景点,使得该城面貌焕然一新。)
调用知识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
解题思路
第一空:鲁尔区当地拥有丰富的煤矿,而铁矿石需要通过莱茵河进口,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升级,煤矿在钢铁冶炼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而铁矿石则相应占比上升,所以鲁尔区钢铁企业在区位选择上靠近港口布局主要是便于铁矿石进口,降低运输成本;
第二空:埃森(鲁尔区)的工业部门主要有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等,其结构以重工业为主;
第三空:联系下文,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所以填服务业
引申
该题同样源自教材,材料三来自必修三教材《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阅读材料“鲁尔区工业重镇——杜伊斯堡与埃森”,而设问内容同样来自该节,活动“鲁尔区工业布局的调整”中提及“如钢铁工业布局改变了过去的就煤模式,针对铁矿石的实际状况,在莱茵河港口周边地区布局钢铁企业,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以及该节正文内容“三、鲁尔区的新发展”中提到“鲁尔区大力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及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
(4)
解读信息
设问动词:比较特点;分析原因
设问主体:甲乙两地
设问内容: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材料信息:图示甲、乙两地气候图
调用知识
欧洲西部气候特点c;大气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b
解题思路
①判断甲乙两地气候类型、特点: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乙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②比较降水季节变化:甲地降水季节变化小,乙降水季节变化大
③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降水特点:甲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是因为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所以降水季节变化小,乙地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较少,冬季降水较多是因为夏季受副高控制,气流下沉,气候干燥,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温暖湿润;
④整理、组织语言:甲比乙小;甲地常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乙地受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略图。
(第27题图)
材料二:爱国诗人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与台湾海峡相比,台湾岛东侧海域水深较大。
材料三:近年来,福建省与台湾省合作,在福建省晋江市等地设立产业基地,积极培育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装备材料和终端应用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
(1)图中甲资源调配工程的起点位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地区,该工程输送的资源按自然属性分类属于  ▲  。(2分)
(2)台湾岛与祖国大陆同属  ▲  板块,其东侧海域因临近  ▲  (填“消亡”或“生长”)边界,因此水深较大。与附近同纬度海域相比,乙洋流水温较  ▲  。(3分)
(3)台湾山脉的岩石受风化、侵蚀后,被  ▲  至台湾岛西部,于出山口处形成  ▲  (填地貌类型)。(2分)
(4)简述福建省承接台湾省集成电路产业的有利条件,并指出其发展该产业的关键措施。(3分)
命题意图:
通过台湾省的相关问题创设情境,希望在缅怀离世不久的爱国诗人余光中先生的同时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材料二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与台湾海峡相比,台湾岛东侧海域水深较大。”,既与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考查相结合,又引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1)主要是对省学考卷高频考点的突出及模仿。
(2)通过对比台湾海峡水域与台湾岛东侧水域的水深变化,考查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b)这一主干知识,摒弃了模拟题中常见的给出某特定地形单元名称来直接判断板块边界类型的设问方式,改用通过叙述一句话来呈现完整的前因后果,中间穿插填空。这样的设问也是模仿省学考卷,能较好地让学生融入这一设问情境,同时能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来做题而非死记硬背。其中“台湾岛与祖国大陆同属  ▲  板块”这一句设问,能强烈引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共鸣,两岸无论是从自然角度还是历史角度都是同根同源。第二句“其东侧海域因临近  ▲  (填“消亡”或“生长”)边界,因此水深较大。”在最初的命题阶段为“东侧海域有  ▲  (填宏观地形)分布,因此水深较大。”但通过查询资料,发现可能存在科学性错误,因为现有资料并未定义此处为“海沟”,若填“海槽”又超出认知范围。最终通过技术手段修改设问句式,但考查内容不变。另外,存在一点争议的是:台湾岛的地质成因学术上存在争议,还没有定论。这里希望学生能用所学知识去解释。
(3)同第2小题,也是一句完整的地理过程的呈现,其中穿插对地球表面形态及外力作用的考查。属于对省学考卷的模仿。命制此题,也是想反馈教学,希望教师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演变过程的指导。按照某一地理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结合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串联起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减轻记忆负担。
(4)通过实例,体现两岸的经贸合作,全题爱国这一主旨贯穿始终。同时,集成电路这一产业,即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工业区位因素的理解,又体现鲜明的时代性(今年以来的中美贸易冲突,中兴问题)。在设问与答案的设置上,有利条件这一点依然比较常规,即常见的产业转移相关有利条件(其中“距离近”这一点需要学生从材料地图获取信息,但与省学考卷不同的一点是,此次地图并未标明省份名称,是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在学习地理的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最底线基础,故图中不做过多提示。)关键措施这一点,则需要学生结合材料,从集成电路这一高科技产业出发思考,隐射我国集成电路发展的瓶颈。有些师生会认为这个答案应是“政策”,一方面浙江省的题目有意回避“政策”这个答案(赤峰种-养-加题目),另一方面“政策”不是万能的,大跃进时代和“龙芯”早就验证了。另外教学上的处理应根据这是简述题,提倡学生多答,如: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发展。
(1)第1空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资源调配工程;四大地区
材料信息:资源调配工程部分线路及目的地;区域示意图
调用知识
我同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b;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方案及图示c
解题思路
可以从图中判断该资源调配工程终点是上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西气东输工程,起点是新疆的轮南,属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西部地区。
(1)第2空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自然资源分类
材料信息:资源调配工程部分线路及目的地;区域示意图
调用知识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方案及图示c;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a
解题思路
可以从图中判断该资源调配工程终点是上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资源是天然气,按照自然属性分类属于矿产资源。
(2)第1、2空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材料信息:区域示意图、地理位置
调用知识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b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台湾岛与祖国大陆同属于欧亚板块,其东侧海域因临近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因此水深较大。
(2)第3空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洋流水温
材料信息:自低纬向高纬的洋流图示
调用知识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c;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乙洋流自低纬流向高纬,与流经海域相比,乙洋流水温较高。
(3)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材料信息:山脉在台湾岛东侧,风化物在台湾岛西部出山口
调用知识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a;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b;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c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台湾山脉位于台湾岛东部,结合题干,台湾山脉的岩石受风化、侵蚀后,被流水搬运至台湾西部(图中有河流),于出山口处形成山麓冲积扇。
(4)
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产业协作;区位条件
材料信息:区域图中闽台的地理位置;福建省有利区位条件
调用知识
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b;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转移、集聚的影响b
解题思路
福建与台湾之间仅隔着台湾海峡,彼此间地域上接近,距离较近;发展产业中心,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相比于台湾,福建的地价较低,可节约生产成本。集成电路属于技术指向型产业,因此关键措施是发展科技。
2018年5月温州市普通高中高一学考适应性测试
地理试题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A
C
D
A
A
D
B
C
D
A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A
B
C
A
A
D
B
C
D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6.
(1)地势低平(流速慢,排水不畅)  土耳其
(2)混合农业  肥力
(3)铁矿  重  服务业
(4)降水季节变化:甲比乙小;原因:甲地常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乙地受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27.
(1)西部 矿产资源
(2)亚欧 消亡  高
(3)(流水)搬运 冲积扇
(4)有利条件:距离较近;地价较低;关键措施:发展科技
双向细目表
题号
考点
难度值
1
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b
0.8
2
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c
0.7
3
地质构造的类型a
0.9
4
湿地的重要价值b
0.9
5
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特点及天气状况b
0.8
6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b
0.5
7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
0.9
8
自然条件、技术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d
0.8
9
遥感在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c
0.9
10
荒漠化产生的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b
0.8
11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b
0.8
12
流域开发和建设的基本内容c
0.7
13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d
0.5
14
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d
0.6
15
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b
0.9
16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d
0.6
17
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b
0.6
18
不同产业活动的主导区位b
0.7
19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c
0.5
20
人口迁移的因素c
0.9
21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b
0.7
22
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d
0.7
23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c
0.6
24
大气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b
0.7
25
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b
0.8
26
(1)
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c
0.7
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b
0.9
(2)
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c
0.8
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b
0.8
(3)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
0.8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
0.9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
0.7
(4)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b
0.8
大气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b
0.7
27
(1)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方案及图示c
0.8
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a
0.7
(2)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
0.8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b
0.8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c
0.8
(3)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a
0.7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
0.6
(4)
我国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b
0.7
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转移、集聚的影响b
0.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地理试卷分析课教学反思
2018年8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
越来越不正经的2017年全国一卷选择题
2018高考全国卷Ⅱ文综地理评析
文综怎样拿高分?麓山国际名师、南雅中学市级骨干教师为您支招!
省内外名师为您详解高考备考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