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您不知道的呼和浩特古城

大青山属于阴山山脉的一段,而呼和浩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就都和大青山紧紧地相依相连。大青山地区东西方向长约30公里,南北方向宽约100公里。 大青山地区的历史可追溯到2300年以前,而两千多年年间遗存下的古迹就有很多。有记载的古城遗址大概有70多座,而无名城堡城池约有40多处。历史上筑有如此多的城堡,其密度之大,在中华大地上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与其比拟。 呼和浩特的辖区内的古城众多,在呼市的发展过程中至少有过87座古城,现存70余座古城遗址。另外还有些遗址也叫不出名字。这些古城少量的属于战国时的秦赵时期,而大部分属于汉朝,也有些北魏或更晚的各朝各代。如战国时的云中古城,汉时的定襄古城,北魏的盛乐古城,唐代的受降城,辽金元时的丰州古城,明清的归化、绥远古城。 古城中有军政要地的,如云中、定襄、盛乐。这些城池面积较大,遗物比较多,历代沿用时间长。在大青山沟谷的两侧或北的古城遗址,多为还军事重镇或营垒,约40座。如哈拉沁沟、白石头沟、面铺窑沟和蜈蚣坝一带的古城。看来,历朝历代对大青山地区的军事防范几乎达到了步步为营的程度。 公元前400~387年,赵国攻占呼市以西地区,从那时起开始筑城池以抵御匈奴的侵袭。那时的古城多以用夯土堆砌而成。 汉代的古城一般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少数的城带有子城,设内城和外城,如原阳、武泉、安陶、阳寿、沙陵、桢陵、定襄、桐过、陶林、武成、武进、骆县古城。城内建有官署、庙宇、民居、作坊、粮仓、街道等等。墓地一般设在城外。有些城还附瓮城、城障、烽燧等军事设施。 沿长城一线交通要道和阴山南北险要关口,还会设些专门屯兵用于防御入侵的小城,又称“戎边城”,如土左旗的霍寨古城。


云中古城

托克托县属于呼市的辖区,传说在明朝时,土默特部的首领阿拉坦汗之子妥妥牧于在此,时称“妥妥城”。到了清代更名为“托克托”(蒙语:保住)。

从呼市市区出发,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大巴车便进入到了托县。离公路不远处的那一段长长的高大城墙,那黄土夯成的墙就一直连绵在窗外,是内蒙古高原上史载的第一座城市:云中古城。

这座古城的出现,时光得穿越回两千多年前。作为一代帝王的赵武灵王,发现以步兵和车兵为主的中原军队都宽袍重甲,行动迟缓,虽然坚守能力强,但是突击力太弱。于是,一场胡服骑射的改革记入史册,也就此诞生出了一支强大的以骑兵为主的新式军队。这支军马所向披靡,在建成的第二年就消灭了中山国!并于公元前300年击溃了林胡、楼烦等北方的游牧民族,迫使他们北退。赵国占领了今山西北部和内蒙阴山以南地区,势力到大青山,疆域达河套边沿。于是,建云中、雁门、代郡三郡,并筑云和城为云中郡的郡治所在地。

云中古城遗址位于呼市市区西南42公里,托克托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古城乡。

赵武灵王看到“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终日。”遂在此建云中城。古城为正方形,城墙每边边长2公里,内附子城。如今古城的南墙保存较好,长约1.9公里,墙宽6.5米,平均高度5米,最高处有8米。城的东、西、北三面的墙体已经垮废,但从断壁残垣仍可以想象:茫茫的绿野荒原上,一座高大的城雄踞于塞上,任那些骠悍的游牧兵马如何骁勇,都止步于云中城的墙下而无法前行半步。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曾经在此训练兵马,也曾大破敌军,威名寰震四野。

秦统一六国,建三十六郡,云中郡就属其一。秦将蒙恬曾率二十万军队屯兵于此屯田,历时二十年修筑长城。想那些苍茫的岁月,古城是否也见证了太多。

鲜卑族曾经在此崛起,故此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北魏王朝。

古城建于赵国,后被秦国攻占,在此后的秦、汉一直被延用。云中城毁于东汉末年,九百多年的辉煌,经历了两千三百多年的岁月洗礼。


盛乐古城

位于呼市市区南30公里处的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上土城子村北。秦时属于云中郡,西汉时期为定襄郡成乐县。到了曹魏时期,云中郡、定襄郡被迁至今山西省境内,成乐地区被弃之荒外。 后来,拓拔鲜卑族始祖力微率部进驻这一地区。 鲜卑族原来居住于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拔部逐渐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酋长力微时,拓拔部又南下游牧到云中一带,后迁居到成乐,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 公元338年,鲜卑首领什翼犍于云中建立“代”政权,后迁盛乐定为北都。盛乐城开始繁荣。 公元386年,鲜卑拓拔圭在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拔圭称皇帝。此后,盛乐失去都城作用,但在北魏的历史中仍占有较高位置。 16岁的拓拔涛即位,先以少胜多,顶住了柔然的疯狂入侵后,开始反击,先后13次出兵柔然,最终大破柔然,征服漠北地区。作为一代传奇皇帝的拓拔涛,于427年攻破坚固的统万城;于431年灭夏,平胡山,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拓拔涛马踏漠北,统一北方,结束了长达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为以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 时光飞逝,在唐代时,盛乐被置单于大都护府。那时,盛乐成为内蒙古中部的重要政治军事中心。而到了辽代,由于人口减少,盛乐被降为丰州下属的振武县。金代时,又被改为振武镇。元朝时,虽称振武城,但居民已经所剩不多。元朝北迁后,振武城便沦为废墟。 到了清康熙年间,清政府在城关镇置二十家子驿站,因当时只有二十户人家,所以更名为和林格尔(蒙语:二十家子)。自此,和林和尔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盛乐古城东西方向有摩天岭的群山;北连土默川平原;西南有宝贝河(古称金河)环绕。在内蒙古地区属于面积较大、保存较好,跨越历史年代最长的古城遗址。城廊清晰,城垣雄伟。 古城为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439万平方米,东西方向长约1550米,南北方向宽约2250米。城墙墙体系用灰黄色夹有细砂的粘土夯筑而成,夯土层厚15~20厘米。城墙最低处存留1.2米,而中段和北段的城墙较高,最高处达7米,并设有马面。 古城遗址外建有博物馆,里面陈列自春秋秦汉以来出土的各种文物。那些文物向人们展示着以鲜卑文化为主导的历史苍桑演绎。 馆外立有一座雕像,一匹战马高高地抬起前蹄,当空嘶鸣,马背上一名鲜卑武士紧握缰绳,策马扬鞭。彪悍的形象透着英勇。震撼的时候似乎空转换间,仿佛又看到了那些充满硝烟的岁月,人吼马嘶中的驰骋就不停地奔腾于历史的兴衰的风云里,久久地一路狂驰不休。


归化城

常居呼市的人都知道一些地名,如旧城、新城、北门、鼓楼等等,而那些地名背后的源由却基本没有多少人愿意去了解。如果轻翻历史的画册,那么,很多不解的答案就可以轻松寻到。

归化城的来历和“三娘子”有关。三娘子是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的夫人。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而三娘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她的一生也极具传奇色彩。

那时的明朝政府与草原的各部落战事不断,也无法做到通商。三娘子以其聪明才智力排众议,积极主张与明朝和好。在公元1571年3月,经过三娘子的不懈努力,双方终于宣布休兵罢战,化干戈为玉帛,实现通贡互市。之后,塞外的几千里草原边境很快就出现了一派祥和、安定、繁荣的景象。明政府封阿拉坦汗为顺义王,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

那时的草原上还没有一座像样的城池。于是,在明隆庆六年(1572)年在阿拉坦汗和三娘子的主持下修建“库库和屯”城。由于阿拉坦汗当时已经进入老年,且疾病缠身,所以主持建城者就是三娘子。城建好后,明朝赐此城名为归化,即“归顺朝廷,接受教化”的意思。

归化城最初很小,城周围仅24里,每边城墙长仅300米,城垣也高不过10米。只有南门和北门两个城门。城的样子是模仿元大都修建,城内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銮殿一座。因为建城建房的地基的石头来自城北的大青山,而那些石头是青色,建房烧制的砖和瓦也是青色的。故此城叫库库和屯(蒙语:青色的城)。因与三娘子有关,很多人也将城叫做:三娘子城。

年末清初,皇太极和蒙古林丹汗发生战争,林丹汗败逃至此,皇太极火烧归化城以至城毁。

直到1694年,康熙西征葛尔丹时,归化才在原废墟处得以重修并扩建。新归化城在旧城东、南、西三面加筑新城墙,形成凸字形内外城布局。原北门保留,南城门被改建城中心鼓楼。新归化设四个城门,东门为“承恩”,西叫“怀柔”,南门称“归化”,北门为“建威”,四门之外还分别修建瓮城、城壕,南门外建“茶坊”(专门用于接待上方官员的驿站)。扩建后的归化城区,北至今大北街北口,南至大北街南口,东到南顺城街,西至小北街,城围2400米,城区扩大四倍。扩建主要是为了防御葛尔丹,在葛尔丹占领喀尔喀的九年间,归化一直处于战备戒严状态。

归化城不仅是北疆重要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塞外进行商业活动的中心。很长的时期起着连接内陆与草原的物资交换的桥梁作用,但随着近代外国资本的进入和清朝政府的没落,归化城的商业贸易也随之走向衰落。

1735年,清政府在归化城东五公里处新建绥远城。为区分两城,人们习惯将归化叫“旧城”,而将绥远称为“新城”。

民国初,北洋政府将归化与绥远两城合并,改名为“归绥”县。

1937年10月,日寇侵占归绥,并族1939年9月成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并将归绥改名为“厚和浩特。

1953年3月,新中国撤绥远省,并于1954年4月25日,中国政府将城恢复原来名称:呼和浩特。

归化城毁于民国十四年(1921年),那时京绥铁路的火车已经通到归绥。而归化城小、门矮、道窄,交通不便,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于是,当时的绥远特别行政区都统马福祥下令将归化城的南门、南墙拆除。到了1925年,除留下北门及西小段北城墙外,其它城墙和城门及鼓楼已经全部拆尽。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的北门和残垣也不复存在。


绥远城

乾隆二年(1737),在塞外的归化城东的十里处又开始了大兴土木。跨越两年的光荫,一座城威然傲现。绥远城,也称“满城”、“驻八旗城”。听那名称就晓得与兵马有关。确实,那里曾经常驻八旗兵三千多人,城内也住着随军的家属一万多人。

那城周长1960丈,通称“九里十三步”(以一步五尺计算)。城为正方形,东西南北各设一门,门上都建有城楼一座,系二重三楹式楼。每门的正对面又都有“箭楼”一座,系二重式楼。城的四个角墙又各筑一组二重七楹式的高楼,这就是“角楼”。四个城门的名称均由大清朝廷命名。东城门名曰“迎旭”,想那日日的清晨都会迎来那轮新新的阳光;北城门叫做“镇守”,顾名思义也算是职责所在;西门“阜安”;南门“承熏”。城外的各个箭楼左右沿伸出一个月牙形的半圆城墙,来环卫每个城门,这就是“瓮城”。

绥远城的城墙高二丈九尺五寸,顶宽二丈五尺,底宽三丈五尺。城墙上都有突出的加宽的垛墙,通称垛口,也叫堆拔。城墙上共有堆拔十六处,另设哨台,台上各建“堆房”三间(值班房),既有哨台、哨房,又是安置炮位的地方。

城墙内靠近城门处,建有登墙的梯道,也称马道。车马人员、军械运输都经此马道,马道之宽可容三辆马车并列同行。

城墙均一色巨型大青砖砌成,内里为三合灰泥压碾。城基为花岗石条砌筑,为明三暗二式。南城墙两边各建有墙下“水闸”,用于雨天排水,城内的雨水都经此被排入护城河里。护城河环围城外,每个城门外都建有吊桥一座。绥远城如此设计建造,不算固若金汤,也称得起是难攻的堡垒。

在城里的中央建有一座比城门还高的一座钟鼓楼。二重五楹式的设计,底一层正面的台阶上,左面悬钟一口,右面挂鼓一面。第二层楼檐下正面中央悬挂有木质巨匾一块,上雕刻汉文“帝城云裹”,为绥远守军定安手书。在北面还有兵部颁刻的木质“玉宇澄清”巨匾一块。最上层为“玉皇阁”匾。按大清制:城内每天晚上初更、五更时,有专人擂鼓敲钟鼓擂三通,鸣钟108响。鼓钟之音作为城中兵丁及眷属的作息号令。钟鼓楼的下面,每面都开有高大的门洞,通向东西南北四大街,各街的尽头就是城门。四条街建铺面商号房屋共计1530间。

将军衙署是城内最高权力机关。位于钟鼓楼西侧的毗邻处。将军为武职一品封疆大吏,衙署按一品官员规格建造。砖木构造,占地约三万平米,共132间房屋。清代曾有七十八位将军在此任职,管辖驻城八旗、归化城、土默特旗、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和节制宣化、大同绿旗兵事务。其权之大,可谓虎威。城内西南角建有“小教场”,是为旗军马、步兵考试的地方。凡合格者均由将军亲自批准为正式的马、步兵或养育兵称号。另外,城西门外建有“演武厅”和“大教场”,用于平时的检阅和操练。战时,则为出征点兵将和选拔军队的出发场。

南门外三里处建有接官厅,俗称南关,是接待朝廷的各级官员进城的地方。

城东、西门外均建有娘娘庙。城内各种庙宇更多,如:财神庙、家庙、山神庙、马神庙、城隍庙、文昌阁、关帝庙、菩萨庙等等。其中,菩萨庙先建于城。

与归化城的商城不同,绥远城属典型的军事城镇。那时雄踞塞北,威仪赫赫。绥远城于1952年被拆毁,仅保留将军衙署的部分房屋和东北一隅城墙。现在沿北垣街一直东行,当快到光华街时,就可以看到路南的那段青色的墙体,那也是离现在时间上讲:最近的古城遗址。只是,如今的大部分市民已经不认识它了,那段青色的城墙就安静在那里,无声无语。

如今的将军衙署门前是座更高大的立交桥,桥下的马路将门前的照壁隔开,不过,如果走近细看:那照壁上分明还眷写着四个大字:屏藩朔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化内蒙古】连载第8期│晓克 主编《文化内蒙古》第一卷“神奇的草原”│八、古城遗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民国时期(1941年)的归化城和绥远城旧景
【史海钩沉】呼和浩特历史
绥远—呼和浩特清朝廷设置的“新城”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
游玩襄阳古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