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四节气—大暑

今天是2020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初二,庚子鼠年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的第六个节气,大暑,“大暑”表示炎热至极,即夏天最热的时候。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雨水最丰沛的时期,“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是体感最易难受的气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诗人陆游形象地描述了台风袭来时的壮观景象。在热带气旋家族中,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破坏力是不言而喻的。

这个夏天洪水肆虐

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于2020年7月20日上午开闸泄洪:

今年多灾多难,上半年抗疫,下半年抗洪。在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显得渺小,经历这些我们更应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养生亦是如此。

大暑· 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草丛中的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大暑至阳至明之候,纵然是幽阴微小之物,也化为明亮的小虫子,点缀着夏夜。

二候,土润溽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

大暑时节,天气变得闷热,俗称“龌龊热”,土地也很潮湿,天地犹如巨大的蒸笼,人们身上黏腻难耐。

三候,大雨时行。二候的湿暑之气的持续积聚,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变为大雨,这就是三候的特点。这时候天气往往出现以退暑,使暑湿减弱,天气逐渐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习俗

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这个习俗。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晒伏姜

三伏天时,人们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烧伏香

伏香,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还有一种说法,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同时,人们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

所以要注意开窗通风防暑气,保护好心神,让心静下来,确保精神饱满。

食苦瓜

多吃苦味食物,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等(脾胃虚寒的小伙伴要慎重,少吃),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等。

吃凤梨

台湾有句名言:大暑吃凤梨。

说的是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节气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意思是说阴阳四时是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阴阳调和则身体健康,阴阳不调则会出现各种疾病。

大暑为全年最为炎热的一个节气,暑气最重,最易夹湿;同时,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归脾所主,脾最恶湿

这时正值中伏,地湿上蒸,天势下迫,交蒸之气乱于肠胃之间,夏日乘凉饮冷易受寒湿,阳气为阴气所遏,外则表气不宣,内则脾胃不和,机体常有身热、便溏、脘腹胀满的表现。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这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的千金一刻,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有慢性病的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一、起居养生

炎炎夏日,夜晚闷热潮湿,很多人也开启熬夜模式。中医认为,夜卧则血归于肝。夜间是人体代谢的关键时期,如果经常熬夜,人体正常的代谢机制就会发生紊乱,导致阴虚火旺,引发眼舌干燥、咽喉肿痛等一系列问题,长久则易引起肾气不足,使人感觉易疲劳、精神不振,人体的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不仅如此,熬夜还会使人提前衰老、皮肤变差,另外还会造成记忆力的下降,甚至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疾病。

《黄帝内经》中有:“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意思是要按照正常的规律生活,不要过分劳累。夏季昼长夜短,人晚睡早起,睡眠时间相对缩短,是符合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的,但不可以硬性推迟睡眠时间甚至熬夜。

过时不候”是人的睡眠特点,如果在困倦时不及时入睡,过了最佳时间就会难以入睡甚至失眠,所以,夏季晚上入睡时间不要超过晚上12点,而且还应该注重午睡,夏日夜短,午睡可消除疲劳、补充精力,时间以半小时为宜。

养生小贴士:

大暑出出汗,泄出旧病和寒邪

俗话说「有钱难买六月泻,泄出旧病和寒邪」,农历六月正是此时。此处的泻,是疏泄、疏通的意思,是指出汗。这句话说的是三伏天要适当出出汗,不要总躲在空调冷气中,错失了人体一年当中排病的最佳时机。

「汗泄」是一种非常好的排病方式,尤其是夏天,暑湿积聚,出汗能把累积的郁热、寒湿排出体外,可以泄除旧疾。

但是出汗也不是越多越好,要「动汗」,不要「静汗」。桑拿房里闷一会出的汗、走几步路或上个楼梯就淋漓的大汗……这些汗叫做「静汗」,对身体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排病养生作用。

中医提倡的出汗,叫「动汗」,例如运动、劳作、晒背、艾灸、泡脚等,或者吃一些辛温食物让身体主动出汗水。这种出汗能帮助身体气血运行,把体内更深层次的寒和湿排出去

3个简单实用的「微汗」养生法

此时正是一年里最宝贵的「出汗季」,阳虚体寒的人千万不要错过了,主动出汗养生项目安排起来:

1、晒背

中医认为后背属阳,胸腹属阴。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主要经过背部。晒背,让太阳的阳气和背部的经脉相接,为我们提供强大而充足的能量,将湿性阴邪祛除。

《黄帝内经》说,夏季要「无厌于日」,三伏天晒背,让太阳的阳气和我们背部的督脉相接,相当于利用了自然的阳气,为我们提供强大而充足的能量,

动为阳,静为阴」,办公室一族,常常一坐一天,容易引起下焦寒湿不化,臀部凉、腿粗等,真的需要好好晒背,扶阳化寒湿。

但是晒背时一定要注意防晒,所以大家要先擦好防晒霜;晒的时候要在室外,而不是隔着玻璃和窗子,晒的时候需要穿衣服,一件浅色薄衫即可。趴在躺椅上晒20~30分钟左右即可,期间还可以喝点莲子芯和菊花泡的水,用来去心火、肝火。

一定要注意的是每个人身体耐受情况不同,有的人晒一会就开始头晕、大汗淋漓、胸闷不适,可能就是中暑了。所以如果要晒背,请一定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做好晒前晒后的准备。

2、泡脚

人体共有12条经络,手脚各六条,分别是足三阴、足三阳、手三阴及手三阳,并互相连接,而中医认为火热会向上升,透过温暖脚部,便能带动气血运行,经过连接的经络,从而温暖全身,赶走体内的寒湿。

睡前常用艾叶50g煮热水泡脚,然后用手搓热涌泉穴100下,有驱寒除湿、引火归元的作用。

泡脚的温度不要太高,稍微有点热就好。出出汗,帮助身体把寒湿排出去。以背部微微发汗为宜,不能泡到大汗淋漓。

3、喝姜枣茶

夏天这么热,为什么还提倡喝姜枣茶呢?

因为在夏天,我们人体处于开放状态,阳气生发,毛孔张开,非常利于排寒。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身体里积聚的寒气,最易被赶出来。

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沉迷在冰镇冷饮里无法自拔,又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

此时喝一杯姜枣茶,既能补体内阳气之虚以温中,又能助阳气发散以排寒。

二、饮食养生

(1)健脾,适当吃点咸味

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时饮粟米温汤、豆蔻熟水最好。——《千金食治》

季月脾旺,所以是养脾的好时机。饮食上最好选择一些补脾胃而容易吸收的食物,一定不要给脾太大的负担。比如可以喝些小米粥,最好是小米米油。

季月(长夏)的五味增减原则是——增咸减甘。长夏土旺,土旺则克肾水,故当强肾以防土来乘水。盐入肾,能鼓动人的肾气(还有心气)。所以,老一辈的人说,吃盐有力气,不吃盐没力气,是有道理的。但咸味不可太过,那是耗泻肾气的,会伤肾伤骨。

另外,甘虽补脾,然若过食,亦容易生湿热,也会阻滞气机。咸能软坚,能帮助运化。

有的人一吃甜的就会反酸,这样的人平日往往多糖少盐,日久就容易反酸。甜多则脾胃阻滞胀气,从而胃酸上逆而反酸。胃酸是胃液中分泌的盐酸,食盐能增加胃酸的浓度,从而帮助运化。反酸不是胃酸浓度高,而是因为胃酸浓度低。所以,容易反酸的人建议可以适当多吃点盐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吃些芳香温辛之物,以振脾阳,以健脾运。

(2)生津,需要兼顾脾阳

夏季解暑,针对暑热,我们要生津养阴,面对暑湿,我们又要祛湿。但二者有时是矛盾的,滋阴恐助湿,祛湿又恐伤阴。那么,我们如何让祛湿尽可能不伤阴,滋阴能不助湿?

饮食下肚的东西要成为有用的津,是需要阳气来化的。若阳气不足,则饮食不能化人体所需的精津,而成痰湿。

白豆蔻煮水,是古人解暑常饮之品,芳香化湿、温脾的同时能发散郁热。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解暑并非一味地甘寒生津,必须兼顾脾胃和阳气。

《遵生八笺》中记载了一个梅子酱的做法:

用黄熟梅十斤,蒸烂去核,将肉秤一下。每斤加盐三钱,加干紫苏一两,干姜丝二钱,甘草三钱,搅匀,置太阳下大晒,晒红后收起。用时,加白豆仁、檀香少许,以饴糖调匀,和水服,解暑渴最效。

生津的梅子,辅以诸如紫苏、姜、豆蔻、檀香这些性温而又行气的食材。这个非常值得今之酸梅汤借鉴,现在的不少酸梅汤配方很好喝,但喝完有时会生痰,其实就是平衡得不够。

(3)祛湿,实为调顺气机

盛夏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当令的暑湿之邪是会阻滞气机的。若气机郁滞,也易生水湿痰饮,痰湿本身又会反过来郁阻气机。所以,我们要解决气机郁滞的问题。

饮食上,可选择比较平和的清淡和芳香的食材来调顺气机。夏季,我们就常用荷叶、扁豆、薏米、西瓜皮、冬瓜这些芳香化湿渗淡利湿的食材煲汤或煮粥。如冬瓜薏米老鸭汤、扁豆荷叶粥等,都是消暑祛湿的经典食方。

我们也可以参考粤式煲汤中用的药材(广东夏天是非常湿热的),如常用的鸡骨草、五指毛桃、陈皮。像鸡骨草清热利湿,兼能疏肝行气;五指毛桃有南芪之名,自能补气,同时补而不滞,以其能行气;陈皮理气化痰就更不用说了。

养生小贴士:推荐三款化湿清暑之品

薏米小豆粥

原料:薏米30克(炒黄),赤小豆30克,大米100克,水适量。

制法:将薏米(先炒黄)、赤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时,大米洗净,加入适量的水,同煮成粥。

功效与主治:具有健脾渗湿、清热消暑的功效,适用于长夏体倦困重、食欲不振者食用。

橘皮茶

原料:橘皮10克(鲜皮加倍),冰糖适量,用开水浸泡后代茶饮。

功效与主治:具有理气开胃、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暑湿所致的脘腹胀满、饮食无味者食用。

香荷饮

原料:香薷10克,荷叶10克(或鲜荷叶30克),陈皮10克,薄荷5克,

制法:先将香薷、荷叶、陈皮三味药煎煮30分钟,再加入薄荷煮5分钟即可,服用时可加适量白糖调味,代茶饮,

功效:消暑理气、祛湿解表。

三、运动养生

大暑正值“三伏”中最热的“中伏”,在这个一年最热的节气里,真的是出门5分钟,流汗2小时。《易经》64卦中小暑卦象为“”。遁是退避、隐居的意思,古人言:应夏藏,闭门谢客。少外出以避暑气

但是,是不是说夏天不去运动就是对呢?也不是。夏季适当运动是很有必要的。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的人,要多起身走动,活动筋骨,利用好时间适当做做户外活动,出出汗。

汗泄”是一种最好的排毒方式,把累积的暑气、寒气、热气排出体外,可以泄除旧疾。当然,出汗即便是在大暑日,也不可太过。

要注意不在烈日下运动,还应及时补充水分。不做过于剧烈的运动,并且运动后要注意不要受凉,否则就得不偿失了。

短距离的健走、游泳、太极、五禽戏、八段锦、站桩等是最适合酷暑时节的运动,可以起到平心静气、缓解压力的作用。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为凉爽时,场地最好选择公园庭院等空气清新的地方。

具体因人而异,老年人及体质较弱的人绝不可一味强调“夏练三伏”,相反,要减少运动,以静养为主,并保持充足地饮水。

四、艾灸养生

为什么越热越要灸?

外面是热的,我们的阳气也多在体表。脏腑内里阳气其实是很少的,你摸一摸肚子,10个人有9个人是冰冰凉的。这时候用艾灸来温煦一下,妥妥把阳气补到脏腑里去,把寒气妥妥地排出去。

特别是阳虚、气虚、血瘀、气郁(怕冷)、痰湿(怕冷)的人,借着伏天阳气最足的时候,做艾灸来排寒最好。

脾阳足了,运化的能力强了,湿气也就运化走了。因为夏天,人气在头,艾灸肚脐周围和腿上的穴位,暖好我们的中焦和下焦会特别舒服,也避免上火。

这张图是可以参考

具体怎样艾灸呢?

艾灸是相当放松的一段时光,过程中,随时靠近,靠远,来调节温度。如果觉得太热了,就摸一下,马上就会觉得不热了,一个穴位15分钟就好了。

五、情志养生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体的精神、心态、情绪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变化。

夏天高温酷暑,不仅容易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还经常会使人“心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不良情绪,这种现象俗称“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

因为夏气通于心,暑气易伤心,夏日的不良情绪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预防“情绪中暑”,我们试着去心平气和、恬淡安宁,学会情绪转移,以达到“心静自然凉”之效。

大暑谈“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常指冬季所受风寒之症,所谓夏治,即趁着夏季阳气升发,皮肤腠理开泄,着手驱寒除邪。

具体来讲,冬病就是指好发于冬季,或者秋冬季节容易加重的一些疾病,最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风湿痛等。另外,还有冬季女性容易出现痛经加重,老人或者是一些胃不好年轻人容易胃痛加重。

在中医范畴内,这些属于虚寒的或者阳虚性的疾病,我们称之为冬病。这类疾病往往在冬天加重,到了夏天由于阳气的升腾而慢慢缓解或者消失。那么什么叫夏治?就是趁冬病在夏季有所缓解的时候,通过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办法,通过一些内服中药、外用药物或者针灸和艾灸等等,以防止这些冬季的旧病复发,或者减轻它的症状。冬病夏治充分体现了中医的一种整体观念,古人讲天人相应,我们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的生病都是跟天跟季节跟环境有关的。

冬病夏治,还体现了中医一个上工治未病预防概念,就是现在没有生病或者是病情比较轻的,就预先防范或者把轻症好好的治疗一下,那么等到将来冬天的时候就不至于重发。

大暑过后便是立秋,如果不趁着立秋之前把体内湿热等排干净,这些邪气很可能就会找你“秋后算账”。

而且,大暑到立秋这段时间,正是物极必反的转折点,也是夏秋过渡的交接点。所以这段时间,我们更应该好好爱护自己,规律作息,勿贪凉,勿食生冷。愿大家安然度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芒种节气,宜养心健脾,祛湿解暑,牢记五防与六常,夏天少生病!
小白学养生|夏末秋初,最讨厌的就是湿气
夏天第一个节气到了!养生记住4重点,过好一整夏
宝宝节气养生|谷雨
芒种时节话养生
入中伏丨艾灸这几个穴位,冬病夏调靠“热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