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后主陈叔宝是昏君,却也是难得的诗词大家,他的佳作传世都有哪些?【《玉树后庭花》等】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一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描摹乱世中没有家国情怀之人的必备金句,而这曲后庭花也因此名声大噪。

如今人们普遍认为杜牧诗中提到的后庭花指的就是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这也让陈叔宝亡国之君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陈后主陈叔宝画像

提到南陈后主的时候,我想许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都是其藏身枯井的窘迫。

在隋军攻破建康城池的当天,他作为一国之君,竟然不想着如何带领军队进行抵抗,反而弃国家于不顾,带着两名宠爱的妃子跳入井中藏身。

后来三人的藏身之地被隋军发现时更是丝毫没有王者尊严,这让陈叔宝成为了昏君的典型代表。

陈后主剧照

不过这位亡国之君却并不是全然没有可取之处,最起码其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是很令人称道的。

自从东晋衣冠南渡之后,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的文学发展便胜过了北朝,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有志青年。

不过,随着士族政治的兴起,南朝的文学发展却误入了歧途,诗歌描述的主题与传达的思想观念皆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内容多为淫秽不堪,和魏晋时期的典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到了南梁时期,在皇室成员的引领下,不少文人开始描摹男女之间的宫闱之事,不少篇章诸如萧纲的《娈童》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变态文学的代表之作。

皇宫中的文人墨客将男女之间不堪入目的事情用文字以及诗歌的形式表述出来,虽然在文学方面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可这些作品会受到宫中大臣们的喜爱,对他们来说,这也是十分重要的机会。

由于这种诗歌是从皇宫内院传出的,因此后人将其称为宫体诗,在南北朝之后,这种诗歌一直受到文人政客的严厉批判,他们认为南朝统治者就是因为沉浸在这种颓靡的享受之中,才导致其最终被隋朝消灭。

陈后主井中被捕

陈叔宝作为南朝统治阶级,其对于宫体诗也有很深的了解,并表露出了喜爱之情,因为其本人便是众多文人的作品中的描述对象,他又怎么能不喜欢呢。

在陈叔宝登上皇位之后,整日无所事事,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后宫与妃子享乐,其他的时间也会和群臣游乐,满腹才华的陈叔宝在游乐之际便经常创作宫体诗来消遣。

不过陈后主创作的大多数宫体诗至今已经失传,除了他所领导的朝代以外,并没有几位皇帝如他一般如此沉迷淫秽之事,而且他的诗也受到了后人的严厉批判,所以基本上都在朝代更迭之际消失殆尽了,如今能够流传至今的也只有那一首赫赫有名的《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这首诗中的许多句子在后世都被视作艳情诗的代表,其中的内容也确实是将女性当做物品来进行描摹,在那个年代,女性对于男性来说只不过是工具罢了,更没有什么所谓的女性权利。

所以在那首诗中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陈叔宝并没有投入太多的感情,他也只是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玩物并非真的喜欢她们,这也是宫体诗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

后庭花

不过和梁代的宫体诗相比,陈后主的诗歌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他的诗歌中弥漫着一种哀伤的气息。

后人更是将《玉树后庭花》总结为“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两句,从表意上看,貌似是在说后庭花的悲惨,即便是开花也并不会持续多长的时间,可能在不久之后便会凋谢,而后庭花的美丽景色也将一去不复返。

再往深处认真品味这句诗的时候,便会觉得陈后主是在借后庭花来描述自己的王朝,联系到南陈后主所处的政治局面,其悲观的心绪也可想而知。

而且在陈后主即位之前,其一直受到自己兄弟们的威胁,其弟弟陈叔陵更是在宣帝灵前发动叛乱。

陈叔宝 为了稳定自己的太子之位,其在宣帝在世的时候是不敢乱写宫体诗的,其早期留下的情诗大多清新隽永,对后世唐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后人对于陈叔宝这个人以及他昏君的作风并不喜爱,所以他早期的情诗也并没有流传下来几首。

陈叔宝画像

比如陈叔宝所做的《有所思》,便有独特的雅趣:

杳杳与人期,遥遥有所思。

山川千里间,风月两边时。

除此之外陈叔宝的《自君之出矣》六首,也是南朝情诗的代表作之一,现摘录两节如下:

自君之出矣,霜晖当夜明。

思君若风影,来去不曾停。


自君之出矣,房空帷帐轻。

思君如昼烛,怀心不见明。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陈叔宝和梁朝的那些宫体诗大家并不相同,其有着极为细腻的心思,在宫体诗中也有着淡淡的悲愁情绪,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造诣,这也让他的情诗甚至是艳诗有了一定的文学价值。

作为南陈的最高统治者,陈叔宝在即位之后面对的局面是十分不利的,当时隋朝已经控制了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而且其经济实力与对民心的收拢还在飞速上升。

隋朝地图

南陈虽然占据了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但在军事实力上已经不是隋朝的对手,更何况除了江南地区的百姓还在拥护南陈以外,其他地方的百姓早已期待着隋朝可以一统中国。

所以对陈叔宝来说,国家被吞并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自己将要成为亡国之际的倒霉皇帝。

因此陈叔宝在做了皇帝之后似乎也并没有什么改变现状的动力,他知道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现状,还不如好好享受称王的乐趣,于是其便开始寄情于山水,经常和身边的近臣一同出游举办宴会。

在外出游玩的时候,陈后主经常会写作一些描摹景物的诗歌,这些诗笔触绮丽,对仗工整,堪称南北朝时期的佳作,和盛唐时期的作品相比也不落下风,由此也可以见得陈后主的才华与学识并非常人可以匹敌。

春日泛舟的游人

陈叔宝的景物诗中以描写春景的作品最为常见,这和古人春日踏青的习俗不无关联,其中《立春日泛舟玄圃各赋一字六韵成篇》堪称佳作:

霄烟近漠漠,暗浪远滔滔。

石苔侵绿藓,岸草发青袍。

回歌逐转楫,浮水随度刀。

遥看柳色嫩,回望鸟飞高。

这首诗以行船的视角来进行描写,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顺序描写了春日的江边景色,其中“逐、随、回望”等字眼更是赋予了诗歌动感,让读者可以跟随诗人的视角一同欣赏美景。

这种让读者可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诗在当时可谓是屈指可数,而这也是陈叔宝写景物诗的一大特点。

秋日栖霞寺

除了春景之外,陈叔宝也留下了不少描写秋景的名句,如“亭亭秋月明,团团夕露轻”以及“殿深烟气少,日落夜风清”等等。

细腻的词语连接到了一处并没有丝毫的不适,将秋天的景色从多个角度描摹出来,也描述出了不同的感受,简短的两句诗也可以看出其文化底蕴的深厚。

其中《同江仆射游摄山栖霞寺诗》更是将秋色和古刹的庄严寂静融为一体,至今读来依然令人心折:

天迥浮云细,山空明月深。

摧残枯树影,零落古藤阴。

霜村夜乌去,风路寒猿吟。

除了单纯描写景物的诗歌之外,陈叔宝还喜欢作诗记录宴会的欢快景象,虽然这些诗歌的文学水平不及这些单纯的景物诗,但其中对于人物状态的描写依然有令人称赞的地方,也不乏“笑靥人前敛,衣香动处来”、“玉笛随弦上,金钿逐照回。”等佳句。

南朝宴会场景

而且陈叔宝在宴会上兴起之时,还会流露出平日里难得一见的豪情壮志,他曾经留下了“寒云轻重色,秋水去来波。待我戎衣定,然送大风歌”的诗篇。

只不过从他后来的政治表现而言,这些豪言壮语似乎并不可信,也只是喝醉了酒之后的胡言乱语罢了。

在南陈被隋军消灭之后,陈叔宝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和许多亡国之君相比,陈叔宝的结局算是相当不错的。

虽然在国家即将灭亡之际,陈叔宝选择带两名妃子逃到井中躲避追杀,但是隋文帝并没将其杀害,而是被隋文帝杨坚接到了长安生活,其不但能够领到不错的俸禄,而且隋朝众人对于他还是比较尊重的。

陈叔宝晚年画像

但毕竟陈叔宝曾经是一国之君,因此其内心依然不免存在些许感伤,但是在隋朝都城生活的他不能将这种情感完全抒发出来,无奈之下其就只能借由思乡之诗来寄托情怀了。

在陈叔宝的这些思乡诗中,文学价值最高的莫过于《济江陵诗》:

故乡一水隔,风烟两岸通。

望极清液里,思尽白云中。

明朝大才子杨慎更是认为只有盛唐时期的极少数人才能做出与此诗匹敌的作品,他在《升庵集》中是这么说的“'故乡一水隔,风烟两岸通’陈后主句也,唐人高处始能及之。”

可以见得晚年的陈叔宝依旧才华横溢,其诗也广受好评,而这首诗之所以令杨慎如此称道,其实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假如我们不带入陈后主的身份和经历,那么读这首诗的时候似乎能感觉到诗人在思乡的愁绪之外,还有一种天然的乐观主义精神,毕竟“风烟两岸通”,似乎还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隋文帝杨坚画像

然而在我们站在陈后主的角度理解时才能明白,这里面蕴含了怎样的绝望情绪,虽然故乡看似近在眼前,连风烟都能够随意往来,但是对于他而言还乡却再无可能,这种情绪的变化令该诗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在南朝的诸多帝王中,陈叔宝也是唯一一个曾经去过北方甚至塞外的存在,他曾经写过一些描写塞外风光的诗歌,这些诗里也都流露出了些许愁绪。

这和后来唐代的边塞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高陇多悲风,寒声起夜丛”、“秋月上中天,迥照关城前”等句与唐代名篇相比也是不遑多让。

陈叔宝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最大贡献并不是其自己的文学作品,而是他对于文人的重视和培养,在其做太子的时候,他的身边就聚集了一群文学爱好者,在其即位之后这些人更是出任了朝廷中的重要职位。

虽然这种做法让南陈的朝政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但是文人地位的提升让南朝的文学氛围为之一新,齐梁时期的文学风潮得以再现,这也为后来唐诗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南朝文人形象

因此陈后主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很多建树,但是其在文学方面绝对称得上南北朝末年的重要人物。

不但他的作品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他也为南方文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可以说唐诗的兴盛中绝对有陈后主的一份力。

注:

本文关于陈后主诗作的相关内容,参考自《陈叔宝的雅篇与艳什释论》,刊登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3月刊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是亡国之君,陈后主、隋炀帝、李煜、宋徽宗大比拼,谁的诗更好
玉树后庭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
陈叔宝:同李煜一样都是爱好文学的亡国之君,为何评价天差地别
一首臭名昭著的亡国诗,读来却美不胜收,令人赞叹
玉树后庭花
皇帝在宫中享乐,写下这首得意之作,亡国后有人点破这是不祥之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