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二首“山行”诗词,山行如入画,又如在仙境,总有一首能打动你(梅尧臣  宋·叶茵  宋·胡仲弓  清·李柏  杨万里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俗话说,“仁者乐山”,仁爱之人喜爱青山,除了希望自己像高山那样合于理义,不为功名利禄所动的儒家思想,还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浪漫情意。而“山行”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游山”,是一种路过性质,一般是因为求学、公务、商务、访友等原因,需要走过山区而进行的旅行。正因为“山行”不是因为“游山”而山行,所以,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意外之喜。

1.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梅尧臣

正因为“山行”的人是路人,所以对山居生活特别向往,往往把山居生活想象成神仙生活。比如,晚唐大诗人杜牧就说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人家生活在白云生成的地方,那不是仙境嘛!宋代诗人梅尧臣“山行”的感觉,也是这样的,他在《鲁山山行》中写到: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一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云外”是哪里?为什么“一声鸡”?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诗仙李白也说了,“空中闻天鸡”。在传统文化中,“云外”指的是仙境,“天鸡”,当然也是仙境的鸡犬。

2.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叶茵

宋代诗人叶茵性情特别豪爽,他“山行”到一座不知名的青山,信奉“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信念,享受当下即可。而且他特别有趣,他与青山就像两位英雄好汉,相见不相识,却有一位兄弟介绍他们相识。他在《山行·青山不识我姓字》中写道: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我和青山似曾相识,但见面之后,是青山不识我的姓名,我也不识青山的姓名,但我俩一见如故。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突然飞来一只白鸟,它属于这座青山,自然是与青山相识,但我也似乎对这只白鸟相似;而白鸟呢?它对我叫三两声,接着对青山叫三两声,似乎在介绍我们相识。

一句,“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让我们想起《红楼梦》里林黛玉进贾府,“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诗人和青山的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宝玉和黛玉的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3. 担头几点桃花片,恐是当年避世人,胡仲弓

对一座山最高的褒奖,恐怕是说它是一座“世外桃源”。这首宋代诗人胡仲弓的《山行逢樵者·鹤发童颜歌负薪》,表面上是在夸奖樵父,但诗中的“桃花”、“避世人”,无不是在夸耀青山是“世外桃源”:

鹤发童颜歌负薪,衣襟不染一凡尘。

担头几点桃花片,恐是当年避世人。

担头几点桃花片,恐是当年避世人

“鹤发童颜歌负薪,衣襟不染一凡尘”,“鹤发童颜歌”,让我们想起《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衣襟不染一凡尘”,那不是在仙境嘛!这句诗表面上是赞扬樵父超凡脱俗,暗地里是赞扬这青山是仙境一般。

“担头几点桃花片,恐是当年避世人”,想当年,武陵人就是遇见桃花,才找到“桃花源”的,这里又间担头的几点桃花,当然让人想起“桃花源”,而这位樵父,则让人以为是“桃花源”中人。因为“桃花源”中人都是因为避秦时乱而去的,所以又称“避世人”。

很少见到这样一举两得的诗词,它明里上赞扬了樵父的宛若神仙,暗地里却赞扬了青山犹如“世外桃源”,非常有意思!

4. 鸟啼流水落花外,人在春山暮雨中,李柏

这首清代诗人李柏的《山行·漫道桃源路不通》,就一点都不含蓄了,直截了当得多。在这首诗里,诗人不禁直说这里是“桃花源”,而且盛赞“山行”在如画如诗的仙境里,非常唯美:

漫道桃源路不通,溪行十里道心空。

鸟啼流水落花外,人在春山暮雨中。

鸟啼流水落花外,人在春山暮雨中

“漫道桃源路不通,溪行十里道心空”,“漫道”,不要说。不要说通往“桃花源”的路是不通的,我在这里沿着山溪行走了十里路,就遇到了道路空悬,极像了《桃花源记》中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就是“桃花源”的入口了。

“鸟啼流水落花外,人在春山暮雨中”,在这里“山行”,比“桃花源”更加富有诗意,一路上溪水潺潺,落花追逐流水,而在“流水落花”之外,是清脆的鸟叫声;人呢?这里一路上是春山暮雨,人就在这春山暮雨之中。

一句,“鸟啼流水落花外,人在春山暮雨中”,是比“桃花源”更有诗意的青山生活画卷,比得上“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浪漫!

5.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杨万里

宋代诗人杨万里写了很多“山”相关的诗词,写得好的,多以拟人手法或者俏皮的手法来描写,特别有趣。比如,他写山中下雨的情形,“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又如,他写“山行”走过一座又一座山峰,“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再如,他写中的云彩,“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写得是既俏皮又可爱。而这首《春日六绝句·远目随天去》,却又不同:

远目随天去,斜阳著树明。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远目随天去,斜阳著树明”,站在山顶远远眺望,感觉目光已经随着天际而远去;回望树林,斜阳洒在树上,特别明亮。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远远的听到了犬吠,却又不知道它在哪里,感觉应该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中的犬在叫吧?人呢?人还在半山腰行走呢!

一句,“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哪里是“山行”,是在仙境中行走吧!

6. 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戴叔伦

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这首《山行·山行分曙色》也不错,很有大诗人王维的风格。我很喜欢这句,“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是一种随意、率性的精神:

山行分曙色,一路见人稀。

野鸟啼还歇,林花堕不飞。

云迷栖鹤寺,水涩钓鱼矶。

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

野鸟啼还歇,林花堕不飞

“山行分曙色,一路见人稀”,在山中走着走着,天刚刚破晓,出现了曙光;只是一路上,行人很稀少。“野鸟啼还歇,林花堕不飞”,山间的野鸟啼叫了一会,又停了下来,林间树上不时落花,因为没有风,花儿直接落到地方,而不是四处纷飞。

“云迷栖鹤寺,水涩钓鱼矶”,也不知道走了多久,就看见白云深处有一座栖鹤寺;还经过了一个钓鱼矶,水流到这里已经不能前行了。“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这个时候,我一回头,看见天色已晚,没想到却遇见了一个老僧,说起话来,都不想归家了。

一句,“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让我们想起大诗人王维的那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人和王维一样的率性、自由自在,让人羡慕。

7. 路傍君子莫相笑,天上由来有客星,罗邺

唐代诗人罗邺在艰苦的旅程中,以苦作乐,唐人的豪放,可见一斑。这首《行次·终日长程复短程》,表达了诗人藐视“山行”艰苦的精神,千年以后,毛主席才大笔一挥,写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跟这首诗有得一比:

终日长程复短程,一山行尽一山青。

路傍君子莫相笑,天上由来有客星。

终日长程复短程,一山行尽一山青

“终日长程复短程,一山行尽一山青”,我每天都是一个长途山行再接着一个短途山行,好不容易走完了一座山峰,又有一座青山在前面。

“路傍君子莫相笑,天上由来有客星”,路旁的君子不要笑我狼狈,不要笑我孤独,也不要笑我,天晚了还要旅行,晚上有什么关系,天上一向就有很多的客星来陪伴我,支持我。

一句,“路傍君子莫相笑,天上由来有客星”,一百多年以后,宋代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道,“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他们之间的豪迈是一脉相承的。

8. 世上游人无复见,一生唯向画图看,雍陶

唐代诗人雍陶沉醉于如诗如画的“山行”,并感叹于世上大多数人是无法看到这美景,就算少数人看到了,也无法再看到第二次,实在是太遗憾了。我们来看这首《山行·野花幽鸟几千般》:

野花幽鸟几千般,头白山僧遍识难。

世上游人无复见,一生唯向画图看。

世上游人无复见,一生唯向画图看

“野花幽鸟几千般,头白山僧遍识难”,山间的野花,山间的幽鸟,有成千上万种,就算是一生在大山中,如今满头白发的老僧,也很难把这些野花幽鸟全部辨认出来。

“世上游人无复见,一生唯向画图看”,世上大多数人没有见过这么多,少数的游人只见过一次,而无法再见一次,一辈子,只能再画图中看到它们。

一句,“世上游人无复见,一生唯向画图看”,既赞扬了“野花幽鸟”的美丽和多样性,又赞扬了大山如画图一样。

9. 久负青山约,今来云上游,魏裔介

清代诗人魏裔介的这首《山行·久负青山约》,应该是写出了大多数人心底的期盼,期盼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期盼履行那个遥远的与青山的一个约定:

久负青山约,今来云上游。

野花满谷口,流水出丹丘。

久负青山约,今来云上游

“久负青山约,今来云上游”,我辜负我和青山的游玩约定已经很久很久了,今天终于来了一次踏上青山的云上之旅。

一句,“久负青山约,今来云上游”,很多诗人都有这样的惋惜,唐代诗人李益曾写到,“久负青山诺,今还获所欲”,跟诗人一样,都是一种得偿所愿的畅快淋漓的心情。但宋代诗人张咏就不一样了,他说,“久负嵩云约,年来半白头”,一种惋惜的心情,跃然纸上。

“野花满谷口,流水出丹丘”,“丹丘”,亦作“丹邱”,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我走到了一个山谷口,那是满山遍野的野花,让人陶醉;而哗啦啦的流水,从这个仙境流出来,让人如在梦中。

10. 青山无古今,白云自来往,袁保恒

在清代诗人袁保恒眼里,就算是一个世俗之人,也值得来青山一趟,可以洗涤他的心灵,可以不用被“996”追得喘不过气来,可以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在《山行·我非巢许流》中写道:

我非巢许流,到此涤凡想。

青山无古今,白云自来往。

青山无古今,白云自来往

“我非巢许流,到此涤凡想”,“巢许”,指巢父和许由两位隐士,许由一生隐居,连尧禅让帝位都不要,四处躲避,而巢父更绝,向许由指出,你要是真的隐居了,别人是找不到的。许由后续隐居箕山,不复出来。

我不是巢父许由之流,我没有那样的才华和名气,但我有着一颗热爱生命的心,一颗追求美好的心。我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而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涤净凡心的想法。

“青山无古今,白云自来往”,来到了青山上,我终于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的自由,青山没有日历,没有古往今来,不用被时间所束缚;而白云呢?也是那么自由自在,我为什么不能像白云一样自由呢?

一句,“青山无古今,白云自来往”,让人想起唐代诗僧太上隐者的《答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真的是一种自由,一种惬意!

11. 野景俱成画,山行总是诗,顾逢

“山行”之乐,乐在如诗如画,就像宋代诗人顾逢说的,“野景俱成画,山行总是诗”,这样一种惬意“山行”,谁人不想拥有!这首顾逢的《石湖山居·幽居入翠微》,值得我们品读:

幽居入翠微,乐似在松时。

野景俱成画,山行总是诗。

黠禽争浴水,戏鹊倒悬枝。

此意谁能识,徜徉只自知。

野景俱成画,山行总是诗

“幽居入翠微,乐似在松时”,我幽居在一个青翠的山色之中,那种快乐的感觉,跟以前居住在松树林中一样。“野景俱成画,山行总是诗”,在山中,所看到的野外景色,都能形成一副山水画,而在山中行走,总是让人诗意盎然。

“黠禽争浴水,戏鹊倒悬枝”,那聪黠的水禽们,在争相浴水嬉戏;那调皮的喜鹊,居然倒挂在数枝上,让人忍俊不禁。“此意谁能识,徜徉只自知”,这其中的真意,又有谁能够明白,只有我自己能够体会,体会到兴奋时,徜徉而不自知。

一句,“野景俱成画,山行总是诗”,有现代诗人陈永正的句子,“山行如读书,行行尽佳句”,正是如此啊!一句,“此意谁能识,徜徉只自知”,让人想起大诗人王维的,“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不“山行”的人,是无法领悟到“山行”的真意的,“徜徉只自知”也不错!

12. 问途无数里,犹在万松间,朱诚泳

“山行”是一个考验体力的旅行,又是一个考验耐力的旅行。你可能行走了数天,仍在群山之间,但纵然是你精疲力竭,但美好的风景,却一直陪伴着你,让你既疲劳,又满足。这首明代诗人朱诚泳的《山行·白日至昏暮》,就写出了这种情形:

白日至昏暮,山行未出山。

问途无数里,犹在万松间。

问途无数里,犹在万松间

“白日至昏暮,山行未出山”,这次“山行”,确实是一个考验,我从白天一直走到黄昏,走过一座山峰,又一座山峰,结果还是未出山。

“问途无数里,犹在万松间”,在途中,我无数次的问路,结果走了无数里路,好像还是在万棵松树林中。

一句,“问途无数里,犹在万松间”,纵然走不出这青山,在万松之间睡上一晚,不要太惬意。或者像道教南宗师祖白玉蟾那样,“松风吹我飞,手搦空中月”,有一种飘飘若仙的感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寒江箫韵:置身仙境里,恍若桃花源
桃花源诗
你的桃花源在哪里?
韦应物辞官后写《幽居》,直击荣华富贵的本质,读懂也就放得下了
【诗家风采】张闪湘 || 避世痴兰如我是,入山癖藓与人殊
桃花源景区楹联集锦(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