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二首王禹偁诗词,文学大家,也是一个月光族打工仔,却酷爱读书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如果要选一位诗人,跟我们现在的普通打工仔极为相似,那一定是北宋诗人王禹偁莫属。北宋诗人、名臣王禹偁自幼家贫,我们大多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经历了小时候的极端贫困。王禹偁为官后又累遭贬谪,且廉洁不贪,所以,其一生中,贫困一直陪伴着他;极像我们这些打工人,经历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月光族”,而后又为买房而奋斗,终其一生,也没有什么积蓄。

王禹偁

跟我们这些普通打工人不同的是,作为诗人的王禹偁,把他的这些经历,都写进了诗词中,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依然能够感同身受!

1. 《官舍偶题·俸钱随月尽》

作为官员的王禹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月光族”,长期的生活艰难,长期的公务繁忙,让他产生了撂挑子,辞职归隐的想法,这也是自然而然,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他在《官舍偶题·俸钱随月尽》中写道:

俸钱随月尽,公务逐时生。

白发多悲感,皇华倦送迎。

奉身无实事,困我为虚名。

会向沧浪上,秋风自濯缨。

俸钱随月尽,公务逐时生

“俸钱随月尽,公务逐时生”,哎哟!每到月底,我的俸钱就随着月尽而钱尽,但公务却是随着时间的增多而增多,处理不过来了。“白发多悲感,皇华倦送迎”,眼看自己头发都白了,自然多感悲伤;而我在皇华这个地方,也厌倦了送走迎来各级官员。

“奉身无实事,困我为虚名”,我把自己贡献在这里,但是没有什么实事可做,实际上,把我困在这里的,不过是一些虚名而已。“会向沧浪上,秋风自濯缨”,什么时候,我能归隐沧浪之上,在秋风吹拂之下,洗濯我的帽子呢?

一句,“俸钱随月尽,公务逐时生”,就是一句话,工资又少,加班又多。一个可怜的“月光族”,哪朝哪代都有啊!

2. 《阁下暮春·诏书稀少日何长》

紫薇花,又称“官样花”,开元元年,改中书省曰紫微省,中书令为紫微令,中书舍人又称紫微舍人,紫薇树入了宫苑,也惹得官员偏爱。因此,紫薇花就深得官场中人的喜爱。这首《阁下暮春·诏书稀少日何长》,就像我们打工人在等待雇主面试一样,心中既有忐忑,又充满了期待:

诏书稀少日何长,闲枕通中睡一场。

院吏报来丞相出,紫微花影上东廊。

院吏报来丞相出,紫微花影上东廊

“诏书稀少日何长,闲枕通中睡一场”,我在阁院里打着工,能看到皇帝诏书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打工的日子却越来越长,今天我百无聊赖,靠着枕上睡了一场。

“院吏报来丞相出,紫微花影上东廊”,忽然院吏来报,丞相由皇帝那边出来了,应该是有重要的事情要通知我,我向外看了看,只见紫薇花的花影,正倒影在东廊上。

一句,“院吏报来丞相出,紫微花影上东廊”,其中的“紫微花影”极富象征意义,应该是有好消息了。稍晚一些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跟他有相同的境遇,在其《夜直》里,就有“月移花影上栏杆”,完全是引申自“紫微花影上东廊”。

3. 《清明感事·日转秋千影渐斜》

小时候,家里特别贫穷,作为小孩子的我们,应该是盼望逢年过节,因为可以改善一下生活。当年的我们,不知道的是,父母应该是惧怕逢年过节,因为逢年过节的开销,够他们愁上一阵的了。这首《清明感事·日转秋千影渐斜》,让我们又想起小时候的点滴,特别能理解当年父母的难处:

日转秋千影渐斜,忍闻弦管在邻家。

儿童不惯贫滋味,刚拾榆钱索买花。

儿童不惯贫滋味,刚拾榆钱索买花

“日转秋千影渐斜,忍闻弦管在邻家”,太阳转动,秋千的影子渐渐变倾斜了,太阳要落山了,但我不忍心听到邻居家的弦管热闹声,人们开始过节的晚宴了。

“儿童不惯贫滋味,刚拾榆钱索买花”,孩子们还不习惯贫苦的滋味,刚刚拾了榆钱叶回家,准备做晚餐食用,却向我索要买花钱,如果我还有钱卖花,会吃榆钱饭过节吗?

一句,“儿童不惯贫滋味,刚拾榆钱索买花”,是一位贫家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内疚之情吧!只是我们当年年纪小,不能理解父母的这种愧疚之情。

4. 《咏白莲·昨夜三更後》

王禹偁除了现实主义题材诗歌写得好,他的咏花诗也写得非常好,他的咏花诗特点是,跟神话结合起来,让鲜花的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比如,这首《咏白莲·昨夜三更後》就是其中的代表:

昨夜三更後,姮娥堕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昨夜三更後,姮娥堕玉簪”,昨天晚上三更以后,就像是月宫中的嫦娥的一颗玉簪坠落到人间一样。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冯夷”,河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嫦娥的玉簪坠落下来,河里的河伯冯夷他不敢接受,双手捧着,在碧波荡漾的中心,生出了一朵美丽的白莲花。

这首诗,用神话的语言,形容白莲花就像玉簪,而且是嫦娥仙子头上的玉簪,坠落到了人间,河伯不敢接受,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莲花,写得非常美!

5. 《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

这首《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应该是王禹偁名气最大的一首诗,写的也是生活拮据的诗人,在过清明佳节的艰难。这首诗好就好在,纵然诗人在生活中倍感艰难,但就像唐代诗人王勃说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诗人也念念不忘读书: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无花无酒地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当一家人不能为佳节准备一些过节用品时,那佳节过得就跟平常没有什么区别。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昨日向邻居求讨新火种,破晓时将火种分给窗边做读书照明用的灯盏。纵然诗人为过佳节而无能为力,但读书明理的努力,依然值得坚持下去。

一句,“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已经没有了古人的那种贫苦,但古人那种奋发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6. 《咏石榴花·王母庭中亲见栽》

这首《咏石榴花·王母庭中亲见栽》的作者存在争议,但一读全诗,就觉得很符合王禹偁咏花诗的特点,喜欢引入神话来渲染鲜花的美丽。则在这首诗里,诗人将榴花与西王母联系在一起。想当年,穆天子西巡,见到美丽的西王母,那是怎样的一见钟情?可能在诗人眼里,只有榴花,才能配上热情似火的西王母:

王母庭前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

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

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

“王母庭前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榴花应该是神花,只有西王母才能种出这样火热的榴花;一定是张骞当年偷偷的从西王母那里偷下天来的。

“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这句是赞美榴花的褶皱很漂亮,像是谁家的巧妇剩下的红色针线,组成一撮生红褶皱,用熨斗怎么也熨不整齐,却更加漂亮了。

我们都知道,褶皱的美感比平铺的美感更有层次感,这句对榴花的赞美别开生面,让我们更加印象深刻!

7. 《清明感事·榆钱零落麦开芒》

这又是一首写给清明佳节的诗,毫无意外,诗人因贫苦,无法像常人一样欢度佳节,但他仍然把时间用在读书上,而无视那美好的清明天,只要有一片飞花进来,诗人也无比感激老天。我们来看这首《清明感事·榆钱零落麦开芒》,感受诗人的清贫岁月,感受诗人的奋斗历程:

榆钱零落麦开芒,魂断南轩蝶影双。

多谢东风相管顾,解将花片入书窗。

多谢东风相管顾,解将花片入书窗

“榆钱零落麦开芒,魂断南轩蝶影双”,榆钱已经零落了,小麦也开始长麦芒了。诗人刚刚丛梦中醒来,就看到南轩的蝶影双双。

看样子,榆钱对诗人帮助很大,基本上他的清明诗词都会提到榆钱。而此时,诗人就像庄子一样,不知道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但无论如何,诗人的清明佳节过得很清苦!

“多谢东风相管顾,解将花片入书窗”,我要多谢东风对我的照顾,它好像知道了我的清苦,特意将飞花通过我的书窗飞进来。

一句,“多谢东风相管顾,解将花片入书窗”,诗人是一如既往的清贫,也是一如既往的好学!

8. 《雪夜看竹·梦断闲窗酒半醺》

“竹”是一个深受文人喜爱的植物,在“岁寒三友”中有它,在“花中四君子”中也有它。历代诗人的咏竹诗词也是数不胜数,但这首《雪夜看竹·梦断闲窗酒半醺》非常特别,它没有描写竹子的任何特点,只是在侧面烘托它:

梦断闲窗酒半醺,月华薄薄雪纷纷。

莫言官散无拘束,一夜披衣见此君。

莫言官散无拘束,一夜披衣见此君

“梦断闲窗酒半醺,月华薄薄雪纷纷”,诗人白天饮了不少酒,以至醉了,梦醒以后,靠在窗户上,还是半醉半醒,但现在已经是夜晚了,只见淡淡的月光,却是大雪纷纷。

一个“梦断闲窗”,表达出诗人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莫言官散无拘束,一夜披衣见此君”,不要说我现在当的是一个小官,无拘无束,但只要我看见竹林,我就郑重地披上衣服,一夜欣赏着它在大雪中地高风亮节。

这首诗,“竹”作为一个主题,却没有在诗中明显出现过。但高洁的月亮,洁白的雪花,无不衬托出“竹”的高洁;特别是,诗人“一夜披衣见此君”,更是把“竹”作为高风亮节的象征。

9. 《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人生很奇特的地方在于,总会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有某些事情打动你心底沉睡已久感动。这首《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诗人本来很享受“村行”的美景及其带来的心底的惬意,可猝不及防的瞬间,又让诗人惆怅起来: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是什么让我在吟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和树木都像极了我的家乡!

一句,“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看样子,是家乡的“小桥”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相同的感觉,同时代的政治家寇准在《临海驿夏日》中写道,“最怜夏木青阴合,时有莺声似故乡”。

10. 《畬田词五首·其一》

'畬(shē)田',烧荒垦种,是人们增加粮食产量的一种方法,即通过扩大耕种面积来达到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古代农业技术进展缓慢,增产粮食主要靠“畬田”。而“畬田”又是极其艰苦的劳动,靠独家独户根本做不了。这组《畬田词》,歌颂了山民们团结、勤劳、淳朴和快乐的特性。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孱颜”,通“巉岩”,高峻的山岩。“畬田”的第一步是烧荒,把那些顽固的杂草杂树都烧掉;然后,就是最为辛苦的除去、砸碎和理清岩石。岩石不管是砸碎,还是清除走,都不是单个人能干的。

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斩碎巨大的岩石,耳朵听着山歌,同时手不停地劳动。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各家各户都希望种成千上百亩的庄稼,豆子和稻谷的果实遍布在青山之中。

一句,“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这是自发的大生产劳动,是劳动人民的象征。不禁让人想起,千年以后,在共产党的组织下,中国人民进行了多少更大规模的大生产劳动,比如,开发“南泥湾”,再如,开发“北大荒”,都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11. 《春居杂兴·雨株桃杏映篱斜》

对于常见的鲜花,唐人喜欢桃花,宋人喜欢杏花。这首《春居杂兴·雨株桃杏映篱斜》,既写桃花,又写杏花,但写作角度又不一样,没有过多描写桃杏的美丽,而是感慨春风对其的打压:

雨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雨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雨后的桃花、杏花,还带着雨滴,在夕阳的照射下,斜斜的倒影在篱笆上;这么美的桃杏花,妆点了作为“商山副使”的我和我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只是不知道因为何事,春风居然容不下这么美的桃李花,和莺儿一起,吹折了好几枝花儿。

一句,“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我们知道,“春风”在文学史上象征意味很浓,唐代诗人王之涣就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春风”的寓意,是一脉相承的。

12. 《别堂後海棠》

宋人除了爱杏花,还特别爱海棠,大文豪苏东坡就有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那种溺爱海棠的心情,恐怕是无人可及。王禹偁也不例外,当他离开商州时,唯一惦记的,就是堂后的海棠,而且更是把这种心情,写进了这首《别堂後海棠》:

一堆红雪媚青春,惜别须教泪满巾。

好在明年莫憔悴,校书兼是爱花人。

一堆红雪媚青春,惜别须教泪满巾

“一堆红雪媚青春,惜别须教泪满巾”,堂后的海棠开了,一堆的红雪一般,在这个仲春时节妩媚无敌;不巧的是,我却要跟它们分别了,这不得不叫人泪满巾。

“好在明年莫憔悴,校书兼是爱花人”,好在明年的这个时候,它们就不会憔悴了,因为新来的校书大人,他也是一个爱花之人,它们也算是找到知音了。

说起海棠,让我们想起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也是爱海棠之人,他身前办公的地方-西花厅,就种满了海棠,不知道西花厅的那些海棠,是否还在傻傻的等待着它们的知心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从花的意象看朱淑真的人格魅力
海棠
描写花的古诗词和名句
锦带花与海仙花7-31
王禹偁《商山海棠》:春里无勍敌,花中是至尊
赏榴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