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佛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华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炫耀的一个朝代,后代的很多诗人都埋怨自己生不逢时,生在盛唐一定可以做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可是历史证明生在盛唐也不一定就是好事,生在盛唐也有很无奈的时候。一个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才子王维,就是生在唐朝盛世的诗人。有人会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最好方法就是将诗写在一幅画上,这种逻辑我也没法反驳。王维有哪些惊世之作,又有哪些坎坷的遭遇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一、孤独的重阳节

现在的小伙伴们对重阳节的认识可能不深,没有端午、中秋那样有节气氛围,因为端午和中秋都有好吃的啊。但是古人是很看重重阳节的,认为重阳节是一个吉祥的节日。一般会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的习俗。那么王维的重阳节是如何度过的呢?

王维的祖父是朝廷的乐官,从小教他音乐,父亲教他诗书,母亲是个佛教徒从小教他画画,从这点可以看出王维的家人可以开一个艺术培训班了。虽然很有才能,但是王维并没有骄傲自大,为了早日取得功名,王维在十五岁的时候就一个人离开家乡去京城学习了。是金子肯定会发光,王维刚到京城他的才华就显现了出来,尤其是音乐才能深得王公贵族的喜爱,从此王维便成名于天下。哎,没办法,他想低调但是实力不允许啊!

两年后的一天王维走在大街上,看到了很多人头戴茱萸要去登高望远。这时王维才想起来今天是重阳节,离家两年的王维忽然想起了家乡的亲人和儿时玩伴,为了表达思念之情王维写下了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直白一点就是说“我想妈妈了,想亲人了,想我的小伙伴了”,就这样在人们相聚的时刻,王维却孤独的度过了重阳节,和今天过年不回家的人群十分的相似。

唐玄宗开元九年(721),王维在京城已经待了五年,王维的名胜已经是人尽皆知,也结交了很多王宫权贵。此时王维对这次的科举考试十分有信心,因为那些人免费给他做了一把广告宣传,但是他听说这次考试的状元已经内定。拼才华看来已经不行了,那就只有拼关系。在关系和实力并存的情况下,王维最终高中状元及第,成为了中国科举历史上的第一位艺考生。

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如果古代有电视和网络,那么王维绝对是写剧本的高手。王维精通音律还能写诗,诗的画面感很强,如果给古诗配上画面和音乐,那绝对是现代人休闲释放压力的绝佳方式。王维在仕途当中是如何写诗的呢?

王维从此踏上了仕途,精通音乐的王维,被授予太乐丞一职,志得意满。然而不幸的是王维可能不太了解政治规矩,私自观看了伶人舞黄师子,导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冲会员却观看了会员电影,这是违背市场规则的。

京城做官没多久就被贬职,王维很是郁闷,不过这件事对王维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打击。王维到了地方任职倒是清闲,也结交了一些朋友,相传王维在家中无事,朋友皇甫岳邀请王维去家中游玩。王维欣然前往,可是王维却被放了鸽子,既然来了就不能白来,王维在附近游玩了一天。根据所见所闻写下了著名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首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美丽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和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这首诗是王维早期诗歌的具体体现,诗中很具有禅意,闭上眼睛好像自己在看电视一般。王维的母亲是一名佛教徒,王维也是对佛教经典研究很深的人,这一点从他的字摩诘就可以看出。

过了几年之后王维终于在张九龄的帮助下回到了京城。这个时候王维的才华也得到了唐玄宗的认可,王维被任命为右拾遗。正所谓伴君如伴虎,王维虽然得到了任命,由有张九龄照应,但是王维还是因为言辞问题招致了唐玄宗的反感。看来情商很重要啊。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被调任为监察御史,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虽然唐玄宗没有明确说是贬职,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又是荒凉的边塞,足以看出是贬职,这就体现了唐玄宗情商的高超。

王维驾一马车从长安出发,走向了荒凉的边塞之地,一路上飞沙走石不断,自然环境很是恶劣。在这种环境之下王维依然很是乐观,将这次远去边疆当做了一次历练,在恶劣的环境当中寻找美景,不得不说王维的心还真大。好了又到了看电视,哦不对是欣赏诗词的时候了,王维在途中写下了著名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玄宗时期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看着官职好像不小,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王维心大不假但是不傻,这还是能看出来的,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在本诗当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感呼之欲出。

待了几年之后,王维离开凉州回到了京城,终于离开了那个苦寒之地,可以享受京城的繁华了。王维开始向自己的好朋友元二诉说自己这几年遭遇的苦和所受的罪,当然也讲了很多边塞的风土人情和美丽的风景。可是还没等元二听完王维的诉说,一道圣旨就下来了,让元二出使边塞。历史就是这么搞笑,就是这么残忍。

王维和元二关系很好,王维很是舍不得元二离开京城,元二自然也是不想离开,没办法王命难违,皇帝已经给他买好了去边塞的单程车票。终于到了离开的时间了,王维打了个顺风车为元二送行。从长安送到了渭城,为什么送到了渭城?因为再往前走就出关了。

在渭城王维摆了一桌酒席,一边喝酒一边送别,看着漫天的春色,王维表现出了不舍之情。这时王维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景色,为了增加剧本剧情,还描写了两人喝酒的情节,对人的情绪很有代入感。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

王维的这首诗又称作《渭州曲》,在当时影响很大。因为这首诗就是借助景物来描写离别之情,这种情况在唐朝很是常见,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会有离别的时候。所以这首诗就被谱上了曲子,在朋友离别的时候广为传颂。如果那个时候有版权一说,那么王维的财富可想而知。

三、亦诗亦佛

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佛?通过影视大家可能知道佛的形象,如来、燃灯都是佛。那么古人如何了解佛呢?王维是一个佛教徒,研究佛经半辈子,他心中的佛是什么样子?

王维送走了元二之后,朋友又少了一个。从这时开始王维就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在做官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座别墅用来修身养性,看来王维的生活过的相当的滋润。虽然这所别墅是王维年轻时期修建的,但是在王维四十岁以后大部分时间都会在此隐居。此时的王维已经没有了太大的政治抱负,开始一边写诗一边潜心研究佛经。

在佛教中最崇尚禅宗,深信“闲属净坐,守本归心”,“至人达观,与物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的禅理,王维有时间就与高僧谈禅,追求心空神远,淡泊静闲的大境界。常常“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以空明的心态感悟自然的哲理,观照天地毓秀,培养闲适情趣,把心中的痛苦消融在宁静的山水间,把灵与肉带入轻松愉悦,自由和谐的生命境界,化解忧思与痛苦,超然出尘地“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悟出禅宗的无我之境。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就成诗于这个时期,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王维的母亲是一个忠诚的佛教徒,这一点对王维影响十分大,这是王维后期半官半隐的主要原因。当然除了这个原因之外,王维现实生活不得意,屡次受到打压和排挤也是王维半官半隐的重要因素,加上此时赏识他的张九龄已经去世,李林浦被任命为宰相。

王维纵情于山水,潜心研究佛经,虽然仕途不顺,但是生活也算是恬静自然。谁说只有当大官才是幸福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又何尝不可。下面这首诗《秋雨辋川庄作》就是当时王维心境最真实的体现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此诗以鲜丽生新的色彩,描绘出夏日久雨初停后关中平原上美丽繁忙的景象,前四句写诗人静观所见,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全诗写景生动真切,生活气息浓厚,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王维将自己的才华表现在诗词歌赋上,将自己的心境体现在对佛经的研究上。如果王维就这样了却此生也未尝不可,他的诗歌自然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篇,对后人来说完全可以媲美陶渊明。可是历史不给他这样的机会,在这个时候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惊动整个大唐的大事。

四、佛不能救国

从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李隆基这一段时间就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这一段历史对于一个人来说确实不短,但是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来说不算长,也不过几百年的历史。当大唐军民正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当中的时候,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情节正在上演的时候,历史的车轮突然发生了转折。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五胡乱华的历史再次上演。不久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慌忙出逃。可是王维没来及逃跑,就被叛军俘获。安禄山赏识王维的才华不仅没杀王维,还让王维做了官。王维那是心不甘情愿的答应了安禄山,刀架在脖子上不敢不从。

大家别被《西游记》所误导,其实唐朝皇帝是不信佛教的,他们信仰的是道教,李世民就以老子李耳的后代自居。但是王维是真的信佛,他与李白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因也就是两人信仰的不同,李白信道。此时的佛祖没有普度王维,但是王维认为这是佛祖让他在人间继续历练,佛祖要让他普度众生。

看着安禄山叛军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无恶不做犯下的滔天罪行,王维既气愤又无奈。即使如此王维依然要表达自己的政治情怀,要表达自身的不满。这个时候王维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前三句逐层描写国破之哀。首句哀民生凋蔽,宫室遭难,满目烟尘。第二句哀盛世之不再,天子蒙难,百官流离,第三句哀宫室之荒芜:唐代宫中多植槐树,如今,人去楼空,玉阶蒙尘,秋风瑟瑟,百树凋零,一派冷冷清清的凄凉景象。前三句写不幸,第四句则笔触一转,写乱贼之“庆幸 ”,他们狂妄自得,宴饮庆祝,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愤与哀痛。

这首诗是动乱时代的实录,苦难心灵的低吟。诗人天性软弱且又陷身贼中,因此诗作没有采取激烈的语词来大胆指斥叛贼,而是以低沉呜咽的语调倾诉了一种哀其不幸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如果安禄山能够推翻唐朝改朝换代,那么王维也不算晚节不保,毕竟谁也不能说在前朝为官,改朝换代之后就不能继续为官。可是安禄山没有那个实力,仅仅两年唐军就收复了长安和洛阳。

此时的王维处境十分的尴尬,为叛军供职按律当斩,此时他写的那首《凝碧池》成为了保命符,众人都说王维是“心在曹营身在汉”。这一点王维也没有想到,看来为万民发声就是替自己代言!王维认为是佛祖救了他。

唐肃宗不仅原谅了王维,还授予他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正所谓阳光总在风雨后,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虽然皇帝原谅了王维,但是后世之人却没有原谅王维,质问为什么王维不舍生取义,留一个忠君报国的千古美名?后世之人质疑王维的气节,说他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这个问题在王维与朋友的书信当中可以看到答案,王维的性格比较软弱,再加上佛经消极避世的影响,导致他并没有舍生取义。这些都不重要,不影响他的文学成就,即使如此他依然是盛唐诗坛上的一颗巨星。

上元二年(761)王维在蓝天辋川去世,终结了自己坎坷离奇的一生。王维的前半生奔波于仕途当中,是一个豪情万丈的诗人,他的后半生却变成了一个山水田园诗人,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他的诗歌自由后世评说,不知道他心中的佛祖是否普度了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使至塞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8首王维的诗,让你见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谈谈王维诗歌中的“静”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