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渠”和“为”如何解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理趣诗《观书有感》(其一),作者以浅近的笔墨揭示了意味深长的道理,放在今天仍有启发借鉴意义。学无止境,不断摄取知识、学习技能,尤其是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保持活力不掉队。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一、理趣诗与哲理诗的区别

哲理诗不一定有“趣”,但理趣诗一定包含“理”。简单而言,理趣诗就是富有诗歌审美趣味的哲理诗。那么怎样的诗才算得上有理又有趣呢?钱锺书先生论述过这个问题:

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赋物以明理。非取譬喻于近,乃举例以概也。

钱先生强调了两点:第一,通过描写具体的物象来表现抽象的事理。第二,物象和事理之间除了具备相似性之外,物象还要能够高度概括事理,相似只是基本要求,两者之间的联系应该自然契合,而不是一看就像人为强加上去的。

为了更加清楚明白地解释理趣诗和哲理诗的区别(钱先生用的是“理趣”与“理语”),他举了几个例子,这里列两个。

常建“潭影空人心”是理趣,潭水能映照出人影,说明潭水十分清澈没有杂质。这样清澈的潭水,使人的心都空了,深层意思是心中的杂念都消除了,内心平静安宁。这一句中,“诗理”在讲舍弃俗世杂念、不汲汲于功名利禄、享受修身修心的隐逸生活;“诗趣”在于不直接讲出这些想法和心态,而是从观看潭影引导读者进入清澈无杂的境界。

白居易“小潭澄见底,闲客坐开襟。借问不流水,何如无念心。彼惟清且浅,此乃寂而深”是理语,这首诗要表达的事理和常建的诗句一样,但是表达方式比较直白。潭中静水不如无杂念之心,水虽然澄澈清浅,但毫无杂念之心更加沉静幽深,水和心之间主要通过类比建立联系,缺少含蓄蕴藉的审美趣味。

该图片由Micha Sager在Pixabay上发布

二、“渠”是代词,“为”是连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中,一些人将“渠”错解成水渠、沟渠,实际上“渠”在这里作代词使用,第三人称“他”,代指半亩方塘。翻译成现代文:他怎么会那么清澈?另外还要注意,“那”是通假字,通“哪”,读作nǎ。

“为有源头活水来”中,一些地方将“为”错写成“惟”或“唯”,句意变成唯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才能使水保持清澈。实际上,“为”在这里表示因为,作连词使用。上句问为什么,下句回答因为……,如此一来,上下文才形成最准确的衔接。

该图片由Oti_foti在Pixabay上发布

三、一首典型的理趣诗

朱熹这首《观书有感》,前两句全在描写方塘的景色,“鉴”是镜子的意思,比喻像镜子一样铺展开来,清澈得可以映照出天色和云朵。“一鉴开”“天光云影”形容水流无比清澈,“共徘徊”则写出了水面荡漾的流动状态,描写十分贴切到位。

后两句顺着前两句描写的景象发问:他怎么会那么清澈?回答说:因为他不是无源之水,源头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涌来。

这首诗和上文提到常建的“潭影空人心”相比,是更加典型的理趣诗。全诗始终没有偏离“半亩方塘”这一描写对象,前两句写塘水清澈的特点,后两句解释清澈的原因,但是联系标题“观书有感”和三、四句,读者很容易领悟到诗歌其实在讲读书的道理。(文/花间读书何拾肆)

该图片由玉新 刘在Pixabay上发布

参考文献:钱锺书《谈艺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诗中最有哲理的一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却值得一读再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法欣赏: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诗《观书有感》
朱熹哲理诗欣赏(篆 书 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诗教学策略探究
哲理诗怎样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