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主席“反其道而行之”的兵法为何总能出奇制胜?
userphoto

2022.05.30 云南

关注

毛主席活着的时候创造了无数的人间奇迹。他去世之后,有关他生前如何创造奇迹的话题。依然是当代人为了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的未来的一个永恒主题。质言之,毛主席的思想价值是永存的。

在他身上有很多难解之谜:他想问题、做事情的风格很多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并且总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例如:他送成百上千的革命青年出国找寻中国革命的真理,而他自己却坚持留在了国内;当苏俄革命的城市中心论被很多党内人士包括主要领导者照抄照搬照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时,他却独辟蹊径,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而取得成功;身为三军统帅的他御军几十年却几乎手不触枪,而是用自己的文房四宝打败了内外敌人。

尤其是在军事上,他用以强胜弱,实现了以弱胜强。他用以十当一,实现了以一当十。他用战役战斗上外线的速决战演绎了战略上内线的持久战。他用分散敌人兵力的办法达到了集中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他用消灭敌人的办法来达成保存自己的目的。他用失地保人的办法来达成人地皆存的目的。他用走来实现打的目的。他用我打我的主动行为来规避你打你的对我的不利局面。总之,他“反其道而行之”的兵法,总是能够出奇制胜,从而获得军事上一个又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骄人战绩。

下面笔者就把毛主席“反其道而行之”的几个重点战例给朋友们介绍一下:

毛主席指挥的最经典的战例,有人认为是三大战役。事实上,三大战役确实体现了毛主席炉火纯青的军事指挥艺术。例如。他对战略决战的时机和方向的选择。众所周知。辽沈战役之前国民党的部队从人数到装备。都是占优势的。

但就是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却敏锐地抓住了战略决战的最佳时机。因为所谓的国民党当时的优劣是单纯从军事角度的整体来说的,而从政治上、士气上来说共产党已占据了优势地位。具体就东北这一局部来说,我军的实力无论从士气上、人数上都超过了国民党,而东北野战军(四野)从武器装备水平上来说也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因此,毛主席本着用局部的优势来促成全局优势的思路,不失时机地下定了在东北打前所未有的歼灭战的决心。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蒋介石一旦下令收缩东北敌军于华北或中原一线,那么解放战争的胜利恐怕就要滞后很多年。届时,国内国际形势一变,国共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也是未可知的。

与形成整体上的绝对优势再进行国共之间的战略决战的常规思维相比。毛主席在整体上不具备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而选择从占局部优势的东北战场上率先进行战略决战,并促进形成整体优势的军事思想,也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辽沈战役的胜利证明毛主席无论从战略决战的时机的把握、方向的确定以及战术方法的运用上来说都是高人一筹的。

话归原题,1960年5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期间。在与毛主席的谈话中,说他很佩服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才能。尤其是对毛主席指挥的三大战役啧啧称奇。不曾想。毛主席却摆摆手,淡淡地说:三大战役算不了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作。

毛主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三大战役总体上说是以强胜弱,顺势而胜的。如上所说,辽沈战役时虽不是整体强势,但在东北战场却是局部强势。但四渡赤水就完全不同了,毛主席是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逆势而为,取得胜利的。当时三万余人的红军,已处于国民党四十万大军的包围堵截之中。一招不慎就会不可挽回地导致满盘皆输的不可想象的后果。那可就不是中国革命早胜利晚胜利的问题,而是能否胜利,甚至是归于失败的问题了。

笔者对四渡赤水早有作品,这里不详说其来龙去脉。仅就要点说一下:毛主席四渡赤水的前三次,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声东击西之计。目的是调动敌人,寻求北上的最佳时机。

四渡赤水后,毛主席使出了示形于东,摆出向东进入湖南,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架势。并佯攻贵阳和昆明的连环计。示形于东,意在调动敌人主力东进。佯攻贵阳的目的,则是迫使身处孤城贵阳的蒋介石下达了调出防守金沙江渡口的滇军孙渡所部。蒋介石上当后,红军主力早已转而向西,进入云南。进入云南的红军并不急于北上,而是南下摆出进攻昆明的架势。进一步调动敌人南下救援。目的达成后,中央红军迅疾北上,渡过金沙江,把敌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毛主席声东击西,指南渡北的“反其道而行之”的兵法,确实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得意之笔。

如果说毛主席四渡赤水拯救了几万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话。那么,毛主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反其道而用之”的战法,则拯救了10万志愿军战士。确保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胜利以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又紧接着动员20万人,发起了第五次战役。意图进一步把战线推进到三八线以南地区,实现从侧后迂回到敌后方纵深,并给两万人的美军以歼灭性打击的作战目标。但是由于组织仓促,准备不足,进攻纵深过远。加之东中西三条战线上的进攻部队,没有齐头并进。尤其是东线部队出现了孤军深入的问题。

此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是接替麦克阿瑟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此人对志愿者的打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和短板是后勤补给不足。他制定了专门应对志愿军运动战的一种新战术。名为磁性战术。实际上就是学的我军诱敌深入的战法。假装后退,诱使志愿军穷追猛打,然后凭借其机械化部队运动速度快的特点,实施侧后迂回、穿插包围的战法。这样志愿军东线部队两个军和中线部队的一个师,约十万人就不慎陷入了敌人的重围之中。

此前,面对美军表面上的节节败退,在北京的毛主席就已经发电报提醒彭德怀,注意进攻节奏和速度,不要中敌人诱兵之计。此时的彭德怀也是焦急万分,几乎是束手无策了。

加急电报发到北京后,毛主席也是大吃一惊。事态紧急,毛主席深思后迅即发报,提出两个指示,一是注意铁原一线美军动向,因为该地是我军东西两线的连接点,也是后勤补给的关键点。要确保坚守不失。否则,后果将会很严重。二是敌变我变,改变常规打法。找准敌人运动中包围我军的间隙。实行反穿插、反包围,易守为攻,朝敌人的腹地,往回打。在运动中实现解围并消灭敌人的目的。

读了毛主席的电报,身经百战的彭德怀也禁不住从心底里佩服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他对毛主席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兵法,更是自叹不如。于是,彭德怀迅速调整部署,派铁原附近的63军死守铁原,并用毛主席提出的战法,反制敌人。使10万志愿军战士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以敌我伤亡相当的代价,结束了第五次战役,确保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

历史事实证明,在险象环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每当志愿军作战处于关键时刻或处于危急时刻。远在北京的毛主席,总能以其高超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指导志愿军以变应变,临危制变,取得军事上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伟人的奇谋妙策,怎一个“高”字了得?!

综上所述:毛主席“反其道而行之”的兵法总是能够出奇制胜,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真正理解和成功把握了“相反相成”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本质所在并将之灵活运用于军事实践。“相反相成”用哲学观点来说就是:相反的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它们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促成,也就是说相反的事物之间有同一性。“相反相成”是毛主席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他克敌制胜、屡试不爽的一大法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毛主席为何没有考虑让刘伯承挂帅?
1950年抗美援朝,陈毅毛遂自荐担任志愿军总司令,为何被主席否决
拿下汉城后,彭德怀看到李奇微留下的睡衣,为何下令停止追击?
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点将彭德怀,让其率领志愿军入朝作战,军事,军事历史,好看视频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征文: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