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歙南王干叶村朱姓家族史

作者 洪小尘 

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可以关注我们哦

换个角度  洞察世界 一叶轻舟 期待与你相遇  发现更好的所在

叶村朱姓的迁徙与定居

歙南三阳镇叶村目前除85%的洪姓外,还有朱、吕、潘、罗、邵、高等姓氏居住,几百年来,至今人口都不多。

叶村朱氏有两支,一支是朱永贵康熙时调任徽州巡检司从盐城迁来;一支是朱寿贵从歙县里方村民国动乱时迁来。


朱永贵支

叶村朱永贵支的迁徙史

谱载:周武裂土曹挟封王,沛国流芳。唐朱继贤任徽州府正堂,立基婺源,五季之乱,其裔孙再迁金阊(苏州),朱熹是朱继贤的11世孙,与朱氏盐城支、叶村支同宗同源。

明洪武年间,国事更张,朱继贤15世裔孙朱邦时迁江苏盐城古朱庄,籍隸盐渎,开基创业,明末天下骚扰,盐邑数遭倭寇侵略。

康熙年间洪水为患,民不聊生,盐城朱邦时九世裔孙——朱永贵(婺源朱继贤23世),讳锡候,字观宸,体貌魁梧,幼习武事。

时国家甫定,燕京闽广尚未顺命,征集民壮从征,朱永贵与弟朱永宁于是从征。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两将军平两广有功,授职干总衔,调任徽州王干巡检司,敕赠武毅将军飞骑尉。

是年,与歙南王干叶村高孺人结婚,生二子(成龙、成凤),定居于叶村,遂遗一脉于徽州。

朱文林回盐城续谱

朱成龙之孙朱文林,配叶村洪氏,乾隆末年,皇清例授登仕郎,钦授陕西某县丞。

清嘉庆八年八月(公元1803年),朱文林回盐城省族(即序谱),在盐城族中盘桓月余,携谱而归,后音信隔绝,彼不来归。

约在乾隆年间,朱氏家族在祖上的庇荫下,累世为官,家道逐渐殷实,在叶村上花园选址建家庙,用以祭祀,规模不大。

明万历十年仲春,七世裔孙朱敬田谱序记载:

朱出婺源后迁金阊,大明初年迁居盐城关外古朱庄,至祥甫公、仰桥公、应登公相继入泮先后食饩,永乐19年,祥甫由贡侯选,过二年癸卯,应登举于乡出任湖广武昌学教授,仰桥于宣德元年出贡侯选,出任湖广黄州通判,景泰初年,峻山成化五年出贡侯选,父子兄弟赫耀一时,欲朔渊源于沛国,文献无征,谨以朱邦时公为始祖,创为草谱,以贻后人。

“朱源大茶庄”

光绪年间,三十世朱烈魁,皇清例授登仕郎,生三子:朱广森、朱广忠、朱广洲。

朱烈魁皇清例授登仕郎

广森兄弟三人,经商为业,在江苏南通南大街开了一家“朱源大茶庄”(今南通文房大世界处),生意兴隆,后又将茶庄开到乡下如东县掘港。

民国时期,三阳这边过南通开茶庄的,还有洪力大茶庄、方生大茶庄,都非常有名的。

老大朱广森管理茶庄店面销售;老二朱广忠管理仓库,处理进货、出货;老三朱广洲管理茶庄账目,声誉满城,

据朱杏强回忆,他父亲朱宝仁,5、6岁去南通上学,十几岁时,茶庄伙计都叫他“小老板”。

当年,朱家在叶村一带收购老百姓的茶叶,有炒青、花茶、老竹大方,招收叶村老家的年轻人前去做学徒、伙计,一起打理朱源大茶庄,茶庄也收鲜叶,制茶、包装一条龙服务全部在叶村雇工完成。

运送茶叶,都是雇佣叶村一带的老百姓,一担一担,沿徽杭古官道,肩挑背扛,热热闹闹,挑到深度码头,装上划划船,到杭州上岸,再用车子运抵南通“朱源大茶庄"出售。

大方茶鲜叶,嫩芽直接放六斗铁锅里翻炒、辉锅、拷扁、拷干。叶片舒展的大茶叶下锅翻炒后,还要起锅放在竹簟上揉制,再放入锅中拷扁、辉锅、拷干。

炒青鲜叶,在锅里翻炒后,用木制揉茶机揉,然后放竹制的圆形烘焙里,用木炭烘干,分品种分等级,再放进竹里密封好。

装茶的竹筐是用竹子和箬叶编成的,茶装在里面密闭,吸收了箬叶的清香,那时做的茶叶就特别好喝。

1933年后,叶村至深度段则改用独轮车沿徽杭公路运送。年复一年,一片茶叶,一杯徽茶,在南来北往的交易中,走出深山,带动一方乡村经济

解放后,朱源大茶庄收归国有,朱广州之子朱宝仁进了煤球厂上班1980年退休,其子朱杏强顶替,直至退休。

扩建朱家祖屋

朱广森兄弟,在南通徽商做的风生水起,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茶庄制茶也需要好大的场地。

朱广森兄弟几个便将老屋扩建为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八字型门楼,砖雕秀丽,八字门壁上各式文体的“寿”字数也数不清。

朱家大院仿造苏州园林的隐逸风格,麒麟街东西两边朱家大院,还建了地道互通,地道阶梯、地板全部用青石板铺就,建筑风格十分独特。

朱家大院的主屋,是传统的徽派建筑,门柱上的青石条依然显示着当年的辉煌,门楼上的亭台楼阁极其精致,堂前的梁柱木雕烙着清代的建筑风格,至今保存完好。

当年建房子时,还用了洋灰洋泥,据说洋水泥是从英国装来的,我们问还有没有当年的进货单、账本、书信类的?朱杏强说,文革时早毁了。

徽州地少人多,衣食难以自足,特别在动乱的战争年代,朱氏兄弟不畏困难,经商有方,带领乡亲,勇闯商海,不断拓展生存空间,令人佩服。

朱氏兄弟,是叶村徽商的代表人物之一。

老大朱广森后代都迁去南通,这一支不在叶村。老二朱广忠是朱裕玮支。老三朱广州是朱杏龙、朱杏林、朱杏强三兄弟支。

他们兄弟三人回到叶村,修祠建宅,扶危济困,积德行善,回报乡里,至今谈起朱氏兄弟的义举,叶村人还能如数家珍,交口称赞,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

民国二十五年修朱氏祠堂

相传1357年,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率兵行进到叶村村头元宝巷,准备下轿进去看看。

刘伯温说:不必下轿,朱姓肯定很好。或许是受了朱元璋的福荫,后来叶村朱氏官商界人才辈出。

朱氏子孙明清时期徽商遍布,生意兴隆,不仅修建自家居住的朱家大宅,还出资扩建了祠堂。

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朱广森兄弟三人将原来又矮又小的“朱氏祠堂”进行修缮扩建,并将原来行将原来的门楼修建成当时非常时髦的欧式门楼。一座门楼浓缩了一个时代。

修缮后的朱氏祠堂,三进两天井,两侧有迴廊,前进天井由青石板围筑,活水可养鱼虾。

正堂的梁柱简约,梁上有对木雕狮子镇祠,左右侧有厢房,照壁后面有门栓,想必自有深意。

解放后朱氏祠堂做过学校和队屋,两边的墙上、板壁上有木炭、粉笔涂鸦的痕迹。

现在这里是叶村制作五兽灯的灯场,每逢大年嬉灯都是从朱氏祠堂出发,无论大人小孩,抢着扮地戏,个个喜气洋洋,好不热闹。

享堂中间一梯一梯的官阶,还有官阶两边的圆形石门当,无不保留着皇家的风格,据说后进寝堂奏请皇上恩准,修成金蛮殿式,这就是紫微星朱元璋的福荫吧?

朱氏祠堂门楼对面是吕氏居住的吕家磅,据说,当初朱氏与吕家约定,,朱氏祠堂吕家也可以使用,吕家的房子要建得低点, 使朱氏祠堂亮堂开阔,利于祭祀活动的开展,有“朱吕不分家”之说。

叶村叠罗汉是一项虔诚地驱邪纳福活动,正月十五的罗汉灯巷巷驱邪,关乎整座村庄的安宁。

朱洪两家早有约定,并代代相传,每路罗汉灯驱邪,中途都要回到朱氏祠堂换朱家捐出的灯油,再继续去村里驱邪,这也是古代村落相互扶持不成文的契约。

万历十年仲春,盐城七世裔孙朱敬田谱序记载:

朱出婺源后迁金阊,大明初年迁居盐城关外古朱庄,至祥甫公、仰桥公、应登公相继入泮先后食饩,永乐19年,祥甫由贡侯选,过二年癸卯,应登举于乡出任湖广武昌学教授,仰桥于宣德元年出贡侯选,出任湖广黄州通判,景泰初年,峻山成化五年出贡侯选,父子兄弟赫耀一时,欲朔渊源于沛国,文献无征,谨以朱邦时公为始祖,创为草谱,以贻后人。

朱邦时—朱承先—朱启后—朱仰桥—朱应登—朱秀峰—朱敬田—朱晓宇—朱永贵—朱成龙—朱尚鼎—朱文林——朱仕辉、朱仕溎—朱光桐—朱前发—朱烈魁—朱广森(南通,不在叶村)、朱广忠、朱广洲

朱广忠—朱裕玮—朱国民

朱广洲—朱宝仁—朱杏龙、朱杏林、朱杏强

朱前发—朱烈荣—朱广进—朱宝顺—朱裕琦、朱裕福

朱观锦、朱宝昌、朱观木之前世系尚待收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画屏山 一梦千年
拾遗47~48
游览江南第一村—天宝古村
潮阳柳岗的陈氏始祖祠、四房祠
陈林如:江西宜丰天宝古村十年前原始真实影像
人间桃源——下梅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