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437 年 3 月 11 日,现今首尔地区的夜空中出现了一颗新的星星。根据当时观星者的记载,这颗星星在变暗直至消失前,连续出现了 14 个夜晚 。而在近 600 年后的今天,天文学家们认为这颗百年前的星星的真身是一种名为“新星”(Nova)的宇宙爆炸事件。
在双星系统中,当白矮星开始侵蚀系统中的另一颗恒星时,新星事件就发生。白矮星会在数千年间将系统中另一颗恒星的氢逐渐据为己有,并以此铸成一层薄膜。之后,白矮星会在一瞬间释放所有的能量,产生比太阳还亮 30 万倍,能持续数周的光。
在过去的近 30 年中,Michal Shara 与其同事一直在寻找造成 1437 年新星事件的恒星,这个百年谜题或许终于有了答案,而答案就在8月30日在线发布在《Nature》上的文章中。
“我们的工作就像大海捞针”
在小组主要成员中,Shara 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天体物理学部馆长;Richard Stephenson 是杜伦大学古代天文纪录史学家;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 Mike Bode 负责调查那些可能存在该双星系统的星域。而他们的工作中的绝大部分,都属于那种“跌倒了爬起来,站起来了再跌倒,然后再来”的性质。
但就在去年,Shara 在办公室里偶然翻到了自己数十年间不曾细看过的一个文件,并因此决定扩大星域的搜索范围,通过梳理恒星的数据库来寻找任何可能的目标。Shara 在一个分类下找到了 2016 年在首尔地区拍到的一个双星系统照片,看完后他马上意识到,系统周围漂浮着的的可能不是星云,而是该系统之前新星爆炸所留下的残骸。“当时,我既非常欣喜,但又有一种被人敲脑门,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因为如果之前就有仔细阅读这份资料的话,我在那会就能找到答案 。”
Shara 的搜寻工作或许还能验证他于 1986 年提出的关于新星爆炸的理论:在新星爆炸后,白矮星会再次开始侵蚀它的“同伴”,重复之前的过程。在白矮星收集物质过程中,会发生被称为矮新星的较小爆炸。而当白矮星收集到足够多的物质后,它便会引发一次正常规模的新星爆炸。
Shara 认为,这就像一些天文学家所宣称的那样,矮新星与新星或许是处在不同阶段下的同一系统,而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果然,Shara 的搜寻工作表明,造成 1437 年新星爆炸事件的系统,在上世纪 30 年代至 40 年代的照片中显现出矮新星爆炸的特征,这支持了矮新星和新星事件或许发生在同一系统的假说。
Shara 表示,搜寻工作能有成果,都是因为现在有一个便捷的网上数据目录系统。这些目录在上世纪 80 年代时还不存在,但现在它们简直好比天文数据的谷歌搜索。“如果这种数据库在早些时候就存在的话,我们的工作就会容易得多。正是因为有了在几分钟内就能查看数百万份资料的能力,我们才解开了这一源于 15 世纪的谜题。”
-End-
编辑:Peter 校审:黄珊
参考:https://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7/08/a-cosmic-whodunit/538482/?single_page=true
https://idp.nature.com/authorize?response_type=cookie&client_id=foxtrot&redirect_uri=http%3A%2F%2Fwww.nature.com%2Fnature%2Fjournal%2Fv548%2Fn7669%2Ffull%2Fnature23644.html%3Ffoxtrotcallback%3D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