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为什么要将1斤要换算成16两?它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大智慧!

中国早在4000年前就使用了十进制作为日常生活中各种计量单位的换算,“屈指计数,逢十进一”,但是当我们翻开历史的书页,就会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中国古代的度量衡进位制,只有在秤的“斤”的进位上,采用了“十六进制”,成语“半斤八两”正是由此引申而来。此时大家想必就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十六进制多麻烦呀,为什么不和其他单位一样采用十进制呢?那么,这个简单的问题,我们的古人真的没有想到吗?

那么对此有些了解的朋友就会说了:中国古人将16两为一斤,实际上包含着古人的先祖智慧,十六这个数的象征意义,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组成的,如果有人使用秤时缺斤少两,就会减福、减禄、减寿,这是道德的惩戒,反映了古人将星相学反映到秤杆之上的大智慧,那么,这种说法真的有道理吗?

很显然,这种说法听上去言之凿凿,并且也是一个极其善良的故事,但是它并没有科学地解释了十六进制的成因,因为如果要这样解释的话,那么古人为何不在其他的度量衡上也参照星相学使用十六进制,却唯独要在秤杆的斤两上做手脚呢?这确实有些说不通。

要想解开这个谜题,我们就得首先了解清楚古人究竟是如何制造一把秤的。大家知道,杆秤的原理是,如果我们在秤盘里放上一个重物,利用滑动秤砣,可以在秤杆的末端得到另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重物正好等于一斤,这时我们有了从定盘星到秤杆末端一斤点的一个长度单位,很自然,我们只要在秤杆上把这个长度折半,那重物的重量就是半斤了。

那么如果采用十进制,半斤以下就要将刻度分为五等份,这要怎么来分?将一条线段五等分,在只有尺规的时代,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于是我们的先人以大无畏的勇气放弃了看似简单的十进位制,创造了秤的等分法则——对折法。

那么什么是对折法呢?简而言之,就是制秤的匠人只要把用来打线的墨绳对折四次,就可以把一个1斤的单位长度等分为十六份,把用这十六分之一长度称量的重物命名为1两,于是一个十六进制的秤就诞生了。十六进制大大地简化了制作杆秤的难度,而且也促进了秤的标准化、普及化、平民化,使秤像尺、斗一样,成为了中国普遍使用的度量衡工具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规定一斤等于十六两,真是源于秦始皇“天下公平”四个字吗?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秤用16进制,而现代的秤却用10进制?
十六两秤的背后的秘密: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菜鸟感悟》
南岳七月天:衡山说衡(3)
黄河三角洲乡语漫谈:“秤上人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