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所谓松弛感,就是学会跟自己说没关系
userphoto

2022.09.06 河北

关注

看到一个小故事,被狠狠感动了。

故事源自微博网友@黑猫白袜子

一家人一起出去玩,有个小朋友证件过期上不了飞机,妈妈就陪着小朋友回家了。

这个妈妈可能忘了家人的行李都在她名下托运。

她没上飞机,于是,所有人的行李就都被退回了。

按照常规剧情,飞机上的人得慌乱一阵了。

但这家人非常淡定,打了个电话叫人拿行李,再给他们快递过去。

整个过程没有人暴躁,没有人争吵,就很日常的......解决了。

看到这个故事,我还挺能感同身受的。

如果这事儿发生在我家,我是那个妈妈,估计早就被骂成筛子了。

我甚至都能想象我被电话轰炸的场面。

而对这家人来说,明明是一件坏事,他们却非常轻松的化解了。

来源:pexels

这种举重若轻的心态,真好啊。

评论区很多人说他们活得松弛,很羡慕。

确实。

我想,我们之所以羡慕,大概就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种松弛太难得了。

松弛感,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结果。

活得松弛的人,舒展、不拧巴。

转化成心理学语言就是:

他们有很高的涵容力,即使外界的事情没有按照预期发展,他们也能从容应对。

松弛感和钱无关

也许有人会说,能做到还不是因为他们有钱。

真不一定。

有时候钱确实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可以带来一些掌控感。

但总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

来源:pexels

我的朋友里,小杜是最有钱的。

早年家里拆迁,后来做生意,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相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已经好太多了。

但她却也是朋友中活得最焦虑的。

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一个月赚两万的时候,以为赚到十万就好了,但是有了十万你才发现,要扛的东西更多了。”

平常工作节奏很快,人像机器一样运转,总觉得累想休息。

可好不容易周末了,那种焦虑感却挥之不去。

周围的人都在拼,这种无形的氛围好像一个小鞭子,不停地抽打她。

于是,心里总有一根弦被工作拉扯着,但要回去加班吧,又觉得不甘心。

她说生活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车轮,她一直在被车轮转起的漩涡裹挟着往前走。

不管干什么,都没办法沉浸其中,整个人都是紧绷的。

松弛感是内心状态的折射,物质可以弥补一部分,但是不能填满。

来源:pexels

大多人提到松弛感,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允许。

允许所有事情的发生,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生活中的一些小意外,工作中的一些小摩擦......先允许,再去解决那个客观事实。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就是内心松弛的写照。

松弛的人能涵容不好的情绪体验

现实中,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不被允许的。

我在咨询中经常遇到崩溃大哭的来访者。

有些人长期失眠,有些人身体一直出各种小毛病,有些人找不到生活动力......

深聊之后就会发现,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有一些共性:

错误是不被允许的;

和别人不同是不被允许的;

脆弱是不被允许的;

负面情绪是不被允许的;

当这个不被允许的部分过大时,我们便被堵住了,就没法放松下来。

一旦有一个宽松的空间,被堵住的部分就会像洪水一样涌出来。

他们哭过之后,就会“放松一些了”“没那么累了”。

堵住的部分流动起来之后,人才能从情绪的裹挟中出来透透气。

这都是因为,咨询过程中人是被允许的,“你可以哭”“你可以脆弱”。

来源:pexels

小时候,这种“允许”来自父母。

英国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比昂说: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要提供一个容器功能。

他认为,关系的实质就是谁制造焦虑,谁解决焦虑。

当孩子情绪崩溃时,父母以一个稳定的成人状态,同理孩子,帮助孩子去转化那个困难。

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就能逐渐内化父母这样的人格特质,学会面对自己的不好的情绪体验。

父母有空间去涵容孩子,孩子也会发展出一个空间涵容别人,这个能力就是涵容力。

就像文首提到的飞机上的那家人,当一个问题出现,大人能心态平和的应对,孩子就是松弛的。

而现实中的很多亲子关系,父母的容器功能往往是缺失的。

孩子焦虑时,父母提供不了支持。

这还不是最糟的。

来源:pexels

有些父母,不仅不能安抚孩子的焦虑,反而还需要孩子去帮他承担自己的焦虑。

父母压榨了孩子的心理空间。

孩子也就无法容纳自己的情绪。

当人内在的容器不够时,就会寻求“外界的容器”,用骂人、摔打等破坏性方式把自己容纳不了的情绪扔给别人。

在没有觉知的情况下,这样的教养方式一代传一代,最终,我们谁也没能松弛下来。

有选择时我们才能松弛

一个人的涵容力,小时候靠父母,长大后怎么办呢?

比昂认为:人的情感分为自己可忍受的α元素和无法忍受的β元素。

α元素我们可以思考整理,用语言表达,可以排解;

β元素极具破坏性。

提升涵容力,就是必须学会把β元素转化为α元素。

但是这里也有一点需要区分,是涵容,不是压抑。

来源:pexels

涵容是我们看到了内在的波动,但是我们不被它牵着走,而是选择一种更成熟的方式应对。

涵容的时候,我们内在是有一个容器的。

比如:前几天等一个快递,早上8点多就显示在派送了,可12点了还是没到。

因为我下午要出门,就打电话问了快递小哥大概什么时候送。

快递小哥语气很不好,“现在下雨怎么给你送?”

那个瞬间,其实我也有些生气了。

但是我也能理解到,他语言尖锐背后,有怕被指责,有现在做不到的压力。

而我并不是要求他马上送到。

在我的内心空间里,我同时感知到了我的感受,他的感受,我的目标。

我没有怼回去,跟他讲了目前的情况和诉求,愉快地达成了一致。

这是我的选择。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做这一种选择。

当你的需求是让他尽快送的时候,你当然也可以选择生气策略。

只是你要在内心明白,这只是你的一种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早餐的阴影
总是突发性不爽,忍不住发脾气?情绪涵容能力在作祟
成年后最好的疗愈方式,就是爱对一个人。| 什么样的关系能把人“治好”?
逼得孩子抑郁了,才发现最焦虑的人是我
心理学深度剖析:什么是“好”的父母?答:容器型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