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玫瑾:40年上千案例揭示,心理贫困比经济贫困,更令孩子绝望!
userphoto

2022.12.24 河北

关注

作者:陶若素

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这是一位14岁孩子的遗书,来自李玫瑾教授讲述的一个故事。

毕节市一个村的四兄妹在家服农药身亡,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5岁。

正是花样年华的孩子,为何会对“死”下定决心,要从孩子的原生家庭说起。

四兄妹的父母,一向感情不和,吵架动手已是家常便饭。

从来没人在意孩子的喜怒哀乐,长子更是家暴受害者。

大儿子跳过河,被警察送回来,离家出走十几天,回家被母亲脱光衣服,在烈日下暴晒。

后来,父母常出门打工,甩手把家里的一切扔给了长子。

他们住着宽敞的楼房,家里却像冰窖。

他们物质并不匮乏,内心却极度贫穷。

太多父母对养育的理解,仅限于“养”,而没有“育”。

以为孩子吃饱喝足,就是幸福。

但其实,孩子的幸福不在于物质养育,而在于心理需求是否被满足。

就像人的身体,缺少哪个物质都会生病,孩子也会因情感匮乏而寡欢。

物质养育再满足,也不能替代心理养育。

心理抚养,重于物质养育。

比起物质满足,孩子更需要精神富足

综艺节目《幸福来敲门》有一期,一个小女孩上节目,只想照一张全家福。

有手机就能搞定的一张照片,孩子为何这么难?

为了供女儿学习,父母常年在外赚钱,连过年父母都是轮流回家呆几天。

懂事的孩子明白父母的辛苦,但她更渴望的,不过是妈妈给她做饭,爸爸陪她吃饭。

这个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孩子居然要靠想象。

父母真的要反思,比起物质满足,孩子想要的,不过是父母的爱。

教育大师霍姆林斯基曾说:父亲只保证孩子物质需求,母亲也不是他精神生活中心,孩子就会处在精神空虚、匮乏的氛围中。

因为,孩子的自我建构与成人完全不同。

他们的成长,不是体验物质满足,而是通过不断的情感满足,逐渐建立起稳固的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

这就要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情感的互动、共情与持续的关注。

有了这些情感的联结,孩子的智力与道德才能健康发展,他就会成为情感健康的人。

心理贫困的孩子,过不好现实人生

李玫瑾教授说:缺爱的心灵就像沙漠,心理贫困比经济贫困,更令人绝望。

家庭中情感缺失,影响孩子的一生。

看过一部纪录片,一位支教老师聊起班上的孩子。

令她诧异的是,本该是天真、烂漫,求知欲旺盛的年纪,这里的孩子感情淡漠,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国庆节放假回来,孩子一个个目光呆滞,嘴里一直说着:好无聊啊。

性格忧郁的孩子,甚至对她说:好想冬眠到考大学再醒来。

后来,在家访中,她找到了答案:孩子的精神面貌,和父母养育方式息息相关。

从小到大,这里的孩子大多都是被父母棍棒教育着。

孩子的父母从不会向孩子表达爱,孩子也不懂怎么表达爱。

他们从小被要求要懂事,不许哭。

这样长大的孩子,人生注定会异常艰难。

父母没教过孩子任何社会化技能,他们进入社会后,没有社交能力,没有情绪管控力。

无论工作与生活,他们都会在自卑、怀疑、恐惧、愤怒、抑郁等情绪中,要么性格孤僻,要么逃避厌世,严重地,很可能走向犯罪道路。

总之,他们就像迷失在大海中的小船,无法预判任何行为的后果,而任何后果都会变成养育的苦果。

心理养育,从依恋关系开始

《被忽视的孩子》书中指出:抚养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成人,不需要大师、圣人、心理医生,只是需要“足够好”的父母。

这些父母只需识别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物质需求,孩子就能茁壮成长。

而这些需求被满足的前提,就是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安全的依恋,是孩子一生温暖向阳的力量源泉。

建立依恋关系,父母一定要做好这几点

(1)在共情中,重视孩子

综艺《爸爸当家》中,王祖蓝曾透露,年少时总被父亲吼,而自己都不知道哪里做错。

母亲维护父亲,会解释道:爸爸只是工作累了。

但身为妈妈,她跳过了孩子的情绪,忽视了孩子也需要被共情和重视。

父母能共情到孩子的感受,这对孩子就是莫大的重视。

孩子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他才能因高自尊而自信。

(2)创造稳定的成长环境

一位网友讲过一个故事,他帮楼下早餐店女儿辅导功课。

令他惊讶的是,这对外地夫妇的家,和其他外地务工人员的家截然不同。

不大的房间,每个角落井然有序,女儿有专属的书桌、台灯、书架,以及许多书。

店主闲下来的时候,不看电视、不打麻将,而是和孩子一起读书看报。

他说,这家人女儿和爸爸妈妈关系极好,性格也是乐观开。

从儿童心理学上说,稳定的外部环境,对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巨大作用。

我们改变不了生存环境,但能给孩子一个温馨有序的家,温暖的港湾也是孩子的归属感。

(3)和孩子聊自己的生活

著名漫画家丁午老师曾被下放到农村,父女很长时间相隔两地。

为了联络感情,他用画书信的方式,向8岁的女儿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

比如,他生病了,同事带着水果看望,他会就此引导女儿:像叔叔阿姨学习,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

父母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当故事,以此教育孩子做人做事。

孩子知道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一种安全感、边界感的培养。

(4)让孩子感受被需要

短视频刷到这样一条新闻,3岁的孩子帮父母收白菜。

他先将烂菜叶摘掉,再用自己玩具车,把三五颗白菜拉走。

帮妈妈收拾家务,帮爸爸招呼客人,帮父母照顾老人,让孩子在生活中,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

帮助本身就是在制造情感联结。

孩子在心理上,不仅收获父母的认同感,还能体验被需要的价值感。

物质养育和心理养育对孩子成长,都是不可或缺,但并非无法共存。

我们不必全天候陪在孩子身边,但一定要让孩子感受:父母与自己心始终在一起。

只要情感不断联,孩子就会带着安全感与归属感,身心健康地走向社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玫瑾教授:儿童“心理抚养”很重要,孩子1岁前父母别忽略
李玫瑾:孩子6岁前,家长不做这些事,恐怕会后悔!(现在看还来得及)| 百家
李玫瑾:如何培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李玫瑾:18岁前是养育孩子的黄金期,需要抓好3个重点
李玫瑾教授:在孩子6岁之前做好这些事,会少很多麻烦
李玫瑾:孩子6岁前,父母这样教,将来不优秀才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