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志纲|战略的人性和哲学支点及三段论
userphoto

2023.04.08 河北

关注

【说明】阅读《王志纲论战略: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第4章笔记,全文4027字,阅读需要9分钟。

战略通俗点说就是要解决“能不能做?怎么做?做什么?以及谁来做?”的问题。

不同的项目,面对不同的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做法。

这里前面的三问就是“晓事”,是战略的出发点,第四问则是“知人”,是战略的落脚点。说到底,战略是一门起源于哲学、归依于人性的学问,离不开敏锐的、超常的对世界的体悟和对人性的洞察

战略是在面临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时,如何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是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不断选择的主观世界的结果;“正确地做事”,是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中不断演化出来的能力;想要跨越认识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就需要一套打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这些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战略与哲学的关系

谈及哲学,很多人都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但如果仔细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哲学观念的流变,会发现,哲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某些哲学家突发奇想的结果,而是有着深厚的实践根源,有着广泛的历史、经济、社会基础,伟大的哲学无一例外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杰出的哲学家有两种,一种代表了时代最核心的认知,对时代提出奠基性或总结性的表述和论证;一种洞察了未来将要发生的根本性转变,对当下被认为天经地义的某些存在提出疑问、挑战和批判。前者的代表性人物有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纳、近现代的康德和黑格尔等,后者的杰出代表则是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近代的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等。

战略与哲学的关系就像是果实与大树的关系,战略是哲学的广泛应用,战略过程无处不体现着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思想。一个人在哲学层面如果懵懵懂懂,就一定做不好战略。

在古希腊,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哲学是在根本层面上追问的,是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以彻底的态度反思已有的观念和认识,从价值理想出发把握存在的目标和历史的趋势,展示了人类理性思维的高度。

战略也是一门智慧之学,战略旨在穿透事物的表象,探索其本质,通过对人们知行过程的把握,而达到对世界的本质、发展的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认识。战略是思维之法,讲究思辨精神,体现了哲学方法论思想。

哲学就是要让人自觉认识到究竟是什么、是谁束缚了人的思想,应当怎样摆脱这种束缚。只有摆脱了思想上的束缚,认识的视野才能更加宽阔,思维的空间才能更加广大,创造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释放,正是这种哲学思维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战略继承了哲学的方法论,战略就是用哲学的思维体系来审视、发现、反省、辩驳、求索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或不置可否、迷茫困惑的那些问题,是对现实和经验的反思,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来审视当下,探寻未来。

战略是行动之术,指导行为发展,体现了哲学实践论思想。

另一方面,战略与人性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战略与人性的关系

从古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政治立场、艺术审美、科学技术、社会上的流行理念时时都在变迁,唯独人性变动极少,足以击穿时空。从原始的非洲部落,到贫困的第三世界,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横流的发达国家,从印第安部落,到古罗马,到近代帝国主义,到现代商业社会,绝大部分人类群体的历史都是由人性主导的。

和哲学一样,人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天主教说人有七宗罪,它们是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暴食和淫欲佛教说众生之苦,皆因贪、嗔、痴三个字

十四世纪以来,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开始,文艺复兴的思潮逐渐蔓延。人性摆脱传统宗教的束缚,个性张扬成了时代主流,这也为西方科技、文化、艺术的大繁荣提供了肥沃的自由土壤。

进化论的出现从自然选择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人性,在进化论者看来,人性是根植于基因中的生存和繁衍冲动,是文明进化、社会发展的不竭原动力。没有汹涌澎湃的人性,人类不可能进化到如今地球霸主的地位。

总的来看,人性无非有三大特点:贪婪、侥幸和虚荣

可能你会说,懦弱、懒惰、嫉妒、傲慢、自负这些不是人性吗?

这些当然是人性,只是这些如果我们挖的更深入一点,会发现也是上面三者的组合。

比如懒惰,是逃避努力的贪婪。懦弱,是一厢情愿的侥幸。所谓嫉妒,是求而不得的虚荣。所谓傲慢,是贪婪加虚荣。所谓自负,是虚荣加侥幸。

有些人被虚荣绑架,汲汲于名利,渴望镁光灯下的鲜花与掌声,生怕别人不关注他,登山、约会、当网红代言人,不断搞出些大新闻,一次次用超常规的方式做出吸引大众眼球的事情。说到底,都是虚荣作祟。这种人往往把面子和排场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活得很累。

有些人被贪婪绑架,把企业的规模当作唯一的目标,高周转、高风险、高杠杆,半夜惊醒时想的都是如何成为首富,殊不知撞树而亡的兔子永远是跑得最快的那只。

有些人被侥幸绑架,沉迷于资本的魔力,一次次成功空手套白狼,用讲故事的方式给自己的企业加杠杆,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到头来风向一变,资金链一断,几十年爬上神坛,跌落只需要一瞬间。

这也是大家看到“贪婪、侥幸、虚荣”,唯恐避之不及的原因,虽然看似这些是人性弱点,但客观公正的看待,在特定场合加以利用,这些也能变成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果能够把握人性的边界,把贪婪变成雄心,这个人不成功都不可能;如果能把侥幸变成胆魄,敢于冒险,弯道超车,这个人就能把坏事变成好事;如果把虚荣变成珍惜羽毛,爱惜名节,这个人就会走得长远。

要合理的处理人性,就是要让“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彻底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就在于解决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问题。

在过去短短几百年内,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推动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数次产业革命,造就了人类文明诞生数千年来最伟大的光辉与繁荣。人类文明中,现今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所有东西,科技、制度、文化、思想,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我要做”的原动力。

华为能成功的一项原因就是激发了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在任正非看来,企业管理遵循的是人性和欲望的逻辑,华为能一路披荆斩棘,屹立于行业之巅,就是因为团队既能激发人性,也能节制人性,集众人之私,以成大公。

伴随华为的成长,无数一贫如洗但又胸怀大志的年轻人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改变了命运,成就了自我。华为在海外开疆拓土,在全球各地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离不开对这批优秀年轻人的激励。

高额的海外补贴,加上回国之后升职加薪的机制奖励,华为的年轻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依靠自己的实力积累到远超同龄人的大量财富,获得社会的认可。许多驻守海外的华为客户经理,年纪轻轻便是所在国权贵的座上宾,惯见三教九流,出入高端场合,这种价值感的实现,非一般的平台所能及。

当然欲望的无限扩张也会带来诸多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就警醒着我们,承认、肯定、激励人的欲望同时,也要构建法制的防线和道德伦理的底线,一方面对“要我做”——激励人的自主性与创造力,一方面对“我要做”——设定边界与规则,把自由框定在秩序的框架之内。

“要我做”和“我要做”就像天平的两端,人性的双重性让天平永远不可能彻底平衡,天平的每一次轻微摆动,都有可能滑向深渊,也有可能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每一次砝码的加注,都考验着领导者的战略勇气和智慧。

战略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

所谓战略,就是在面临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时,如何“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与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相似,一个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应当是三论合一的结果,“做正确的事”属于认识论,“正确地做事”属于实践论,打通两者的正确思维是方法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既是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对方法的认识,“行”既是对方法的推行,也是对认知的践行。

无论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没有脱离认识论的方法论,也没有脱离实践论的认识论。战略“三论”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推动战略螺旋式上升,循环往复,直至无穷。

认识论是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方法论是实践论的技术指导,实践论反过来又修正和完善了认识论与方法论。打个比方,认识论相当于基础科学,方法论相当于技术科学,实践论相当于应用科学。

认识论是战略的源泉与根基,它推动方法论与实践论的产生。认识论看上去最“虚”,甚至只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但非常重要。思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之花,“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如果没有认识论作为基础,方法论与实践论就会陷入空谈的境地,制定的战略将会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混乱之物。

认识论贯穿于战略的全过程,是战略制定的出发点。认知的高低将直接作用于后续方法论的产生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并深刻影响最终追求的战略结果。从这个层面来说,认识论甚至决定了战略的最终走向。

方法论是工具与手段,生发于认识论,作用于实践论,是战略路径的选择。如果说认识论是一种思想,那么方法论就是基于认识论的思维模型,是对认识论的工具化与模型化。

在通过“认识论”确定了事物发展的前途趋向后,如何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合理规划可行路径,并指导战略走向预期的道路?这就必须运用合适的思维模型和工具,做好战略的细化、分解、承接工作,引导事态向既定的方向发展。否则,只有正确的认识论,缺乏方法论指引,不通过工具化或模型化,再完美的战略判断也将会变为一纸空谈。

实践论是验证、反馈、检验和校正认识论与方法论,是战略目标的执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战略的唯一标准。所有的战略都没有唯一性,但一定有结果,战略以结果论英雄。

实践论是以方法论为指导进行行动的艺术,它所强调的是在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实际经验,这些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会印证与校正之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而为优化和提升战略认知提供实践基础。

需要注意,实践论和实践不一样,实践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是包括“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系统工程。

所谓一个中心,是指以“人”为中心,对人性的洞察和把握至关重要;所谓三个基本点,是指“战略抓手”“节奏”“权变”。战略实践是“一个中心”和“三个基本点”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相互验证,是外部世界与内部团队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

战略不以“实践论”为终结,而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必须深刻认识到,战略是一个历经“认识—方法—实践”的知行合一的循环过程,从预先认识到前途趋势,到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具体方略,再到躬身入局的实践,这个战略仅仅算是有了开始,而后还要经历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一个“三论”的结束标志着下一个“三论”的开始,如此反复推动着战略的提升。

战略的执行需要雄才,战略的判断需要大略,如果雄才大略能集于一身最好,但如果一人有雄才,一人有大略,就像刘备和诸葛亮一样,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两者密切合作,同样是天作之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志纲论战略》读书笔记(一)
一文讲透《王志纲论战略》(全书精编)
#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既是对事物的认
重读“两论”忆伟人——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的体会
《黄帝内经》解决代谢病、疑难病的上工思路
学好“三论”,用好“看家本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