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似爱无能、回避疏离的人,其实内心都是在恐惧这件事——
userphoto

2023.11.20 河北

关注

最近刷豆瓣小红书,看到不少人吐槽对象粘人,不过1小时没回消息,就是10通未接来电。给人一种这段关系特别紧张、很是焦灼的感觉。

cr. 网络

与此同时,也有人抱怨对象太回避,一有什么问题,就躲起来,不正面沟通,强调要私人空间,让人觉得 ta 随时都可能离开这段关系。

cr. 网络

还有人抱怨自己一谈恋爱就又焦虑又回避,分开时电话打个不停,呆在一起时又因为粘的太紧而想疏远伴侣(没错,是有一类人是这样子的‍。

cr. 网络

当这三类归在一起时,便是著名的依恋理论中最常被提起的:不安全依恋类型。对 ta 们而言,亲密关系是很难攻克的课题,ta 们总是不受控地花大量时间纠结于摸清对方、自己和这段关系,渴望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截然不同的表现背后,其实都指向同一个本质问题,那就是不安全依恋类型对“被抛弃”的恐惧。可以说,如果你想解决自己的不安全依恋问题,或者你的伴侣是不安全依恋类型,只要攻克了忧虑被弃这个难题,大部分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具体要怎么做呢?来看今天的文章。

回避、焦虑与恐惧背后

都是相同的“忧虑被弃”作祟

忧虑被弃这个问题在不同的依恋类型身上,会有以下三种典型的表现:

  • 拒绝(rejection)或推开他人。

回避型依恋通过不允许他人靠近来减少甚至是杜绝被抛弃的可能,降低被抛弃的恐惧。Ta 们疏远、孤僻、不信任他人,更害怕承诺,会选择暂停或结束关系以避免冲突。

举个例子,安全型的小A提起了自己小时候被欺负和不公对待的经历,好奇地询问恋人小B小时候发生过什么受创经历时,回避型依恋的小B此时大概率会揶着被子转向一侧,说一句“太晚了,睡吧”来回避向恋人进一步袒露内心。

  • 融合式的依赖(co-dependency)。

焦虑型依恋通过紧紧抓住他人,建立密切、相互依赖的关系来应对被抛弃的恐惧。Ta 们似乎需求度很高,很难将自己与伴侣分开。Ta 们情绪化,把冲突看作是伴侣离开 ta 们的威胁。

比如说,恋爱后,焦虑型依恋的小B就很少和朋友联系了,大部分时间都和恋人呆一块。如果对方说和朋友玩但不带自己,小B会大闹一通。但若是感到对方因此不开心要吵架,小B会立马道歉,“是我太没安全感了,对不起。”

  • 愤怒(anger)或不稳定。

恐惧型依恋通过敏锐的信号感知(不一定都是对的)、极端化的行动来应对被抛弃的忧虑。Ta 们惯于走极端,或直接威胁、不许对方离开这段关系,或动辄提分手,好让自己不再受担心被抛弃的情绪的影响。

同样是恋人突发有事没按时赴约,安全型小A虽然也生气,但同恋人相聚后,约好下次不能再这样就翻篇了;恐惧型依恋的小B会认为这是恋人释放的抛弃信号,选择主动反击,拒绝见面,并提出分手。

心理学家认为,忧虑被弃与依恋关系紧密相关,大致在2-3岁就会定型,并影响到成年后的恋爱和人际关系模式。

简单来说,当孩子的照顾者不稳定地回应孩子的需求,或直接忽视孩子的一切需求时,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便应运而生了(Mikulincer & Shaver, 2010)。

不过,即使不安全依恋类型被认为早在童年就定型,但与其相关的问题行为和对被抛弃的恐惧仍然是可以被改变的,比如谈一段稳定而安全的恋爱关系;建立信任而真诚包容的友谊关系;再或是养一只满心满眼都是你的小狗,感受一下被信任和爱着的体验。

这种对被抛弃的恐惧是如何

被深深植入ta们的内心的?

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关键其实在主要照料者(一般是父母)对其需求的及时回应,并且回应常常是稳定而满足需求的。不会因为婴儿的哭闹,就一边打骂一边照顾孩子,更不会对孩子的呼唤视而不见。

这部分婴儿会意识到自己是被照顾和爱着的,在父母因其他事情离开时,因为相信父母肯定会回来,ta 们也会发展出良好的依恋感,不会因为分离而产生被抛弃的恐惧,这就构筑了安全型依恋。

那么,在不安全型朋友的幼时,情况是怎样的呢?

  • 很少或得不到回应的呼唤,致使 ta 们的生存直接受到威胁。

婴儿必须通过哭泣来获取父母的回应和照料。如果被忽视或遗弃,直接面临的情况便是无法生存。

此刻,弱小的婴儿的存活完全依赖于他人(通常是父母)。从婴儿时期开始,ta 们便需要时刻留心父母能否喂养自己,并尝试所有的方式呼唤父母,以求得到父母的一点点关照。

这种恐惧会掩盖生活中的一切——如果你专注于生存,那么也就没有多余的能力去关注其他事情,更难有余力去控制冲动和欲望以应对压力。比如其他得到爱的小朋友开心玩耍时,你还在察言观色看父母的反应,判断自己今天能否获得关注。

也就是说,发出的呼唤被一次次忽视后,孩子们会卷入一种被迫面对压力的状态中——即父母今天是否会回应我,父母的暴脾气、忽视都被视为威胁生命的危机,因为这些都代表着父母可能因此不再关注我。

  • 生存焦虑得不到缓解,不安全依恋模式被固化。

在孩子们尝试了多次唤起关注却失败后,ta 们会逐渐固化这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这是因为多次的失败呼唤会让 ta 们的内在构建起这样一种关联:要求爱和关注有可能得到的是痛苦和恐惧。

Ta 们仍旧会寻求需求的被满足,但却又害怕得到回应,因为 ta 们已经学会了期待消极的反应。

所以当 ta 们逐渐长大,开始和主要照料者之外的人发展新的关系时,这种不安全依恋也就成为了关系的原型模板,ta 会不由自主地按照这个模板同他人进行互动。

比如:

焦虑型依恋会不停地寻求确认,一旦被拒绝就会认为“我果然是会被抛弃的”,于是变得更焦虑。

回避型依恋则习惯性的离关系远一点,发生冲突或质疑 ta 们的爱意,都容易使得 ta 们感到不安全,一旦受伤就会强化 ta 们要离关系远一点的内在依恋原则。

恐惧型的依恋如同上述两种的叠加,时常在两种状态里来回调转,让人对这段关系的维系感到压力山大。

总的来说,不安全型依恋的忧虑被弃本质上是年幼时被过度强化了的生存焦虑,通过不同的依恋模式而表现出来。

不同的忧虑被弃表现,

有这几个对症下药的tips

根源上都是幼时父母的忽视和无回应的对待,但发展出来的不同的依恋行为却需要不同的解法。如果拿出对焦虑依恋澄清边界的那套去回应回避型依恋,大概率会彼此越走越远。

所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同的依恋类型,分别有哪些不同的解法(点击对应类型,查看具体解法~):

焦虑型

回避型

恐惧型

以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Mimi系列No9怎么办:如何停止作不死的恋爱模式?
“你越爱我,我越想逃”:爱上了一个回避型依恋者,该怎么办?
龙门阵 | 是谁决定了你的第一手爱情牌?
为什么我会很害怕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我很喜欢你,但不知道怎么靠近” | 如何与回避型依恋的TA好好相处
Sue Johnson开幕演讲 | 科学和心理治疗的新方向——EFT的先导和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