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尼萨迦达塔 | 智者不取,也不住(全书完)

我是那

——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的开示录

I AM THAT

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 著

灵智宝鬘翻译团队 中译

对话101:
智者不取,也不住

提问者:当智者需要办成某件事时,他会怎么做?他是否制定计划,敲定细节,然后再执行它们?

尼萨迦达塔:智者了解全局,并立即知道需要做什么。仅此而已。其余的事情都是自己发生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都意识不到发生了什么。智者与存在的一切是一体的,而且如此圆满,以至于当他对宇宙做出回应时,宇宙也回应了他。他非常有信心,一旦认清了局势,事件就会往有充分应对的方向发展。普通人关心的是个人,计算自己的风险和机会,而智者则保持超然,确信该发生的注定会发生;发生什么并不重要,因为最终不可避免地都要回归平衡与和谐。万事万物的核心之处,很寂静。

问:我已经明白,个体是个幻觉,而在不丧失一体性的同时,离于执著,这是我们与实相的接洽之处。请你告诉我,此刻你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自觉自照(self-aware)的整体?

尼:我两者都是。但是,真我无法被描述,除非用人为创造的术语,用“我不是什么”这样的否定形式来描述。你能说的只是人、是个体,而非真我,你也讲不出什么跟真我有关的内容,因为它指涉的并非是个体;它如是,可能如是,应该如是。所有的特征都是用来描述个体的,而“真实”(the real)超越了一切特征。

问:你是否有时是真我,而有时又是人?

尼:我怎么可能这样?人,是我在别人眼里的样子。对我自己来说,我是无限广阔的觉知,其中有数不清的人,无休无止地出现又消失。

问:对你来说相当虚幻的那个“人”,怎么会在我们眼中如此真实呢?

尼:你,也就是真我,作为一切存在、觉知和喜悦的源头,你把你自己的真实性传递给了任何你所感知到的东西。这种真实性的传递一如既往地就发生在当下,不在其他时候,因为过去和未来都只在头脑中。“存在”就只适用于当下。

问:永恒不也是无尽的吗?

尼:时间是无止尽的,尽管是有限的,永恒就在当下的此刻。我们错过了它,因为头脑一直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穿梭,它不会停下来专注于当下。如果唤起了兴趣,就能比较容易地做到这一点。

问:什么会唤起兴趣?

尼:求道的真诚,那是成熟的标志。

问:那么如何成熟起来呢?

尼:保持你的心的清晰和洁净,在生活中充分觉照到发生的每一个时刻,欲望和恐惧出现时立即检查并消融它们。

问:这样的专注是可能的吗?

尼:试试吧。一次只迈出一步,这样很容易。有了认真的态度,就会涌出动力。

问:我发现我还不够认真。

尼:背叛真我(self-betrayal),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它像癌症一样腐蚀心灵。补救的办法在于思维的清澈和诚实。试着理解你生活在一个充满幻觉的世界里,审视它们并刨开它们的根须。这样的尝试会使你认真起来,因为正确的努力带来了喜悦。

问:它会将我引向何处?

尼:除了引向它自身的完美外,还能将你引向哪里?一旦你在当下站稳脚跟,你就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了,你永远是什么,你就永恒地表达什么。

问:你是“一”还是“多”?

尼:我是“一”,但以“多”的形式展现。

问:到底为什么会有个体?

尼:便于生存,便于拥有意识。

问:生命是悲哀的。

尼:无明/无知造成了悲哀;幸福来自于理解。

问:为什么无明/无知带来了痛苦?

尼:它是所有欲望和恐惧的根源,而欲望和恐惧带来了痛苦的状态,那是无尽错误的源头。

问:我见过一些被认为是已经觉悟了的人,他们也会笑也会哭。这难道不是表明了他们并没有摆脱欲望和恐惧吗?

尼:在不同的场合,他们可能会笑,也可能会哭,但内在他们是冷静和清晰的,超然地观察着自己自然发生的反应。表象具有误导性,对智者来说更是如此。

问:我理解不了。

尼:头脑理解不了,因为头脑是被训练了去抓取和黏着的,而智者不取也不住。

问:我住在什么上,而你却没有?

尼:你是一个住在记忆上的生物;至少你把自己想象成了如此。我完全不是想象出来的。我就是我,跟任何身体或精神的状态根本不可等同。

问:一个意外就可以毁掉你平静的心态。

尼:奇怪的是,事实上并不会如此。令我惊讶的是,我仍然是我自己——纯粹之觉(pure awareness),警觉于所发生的一切。

问:即使是在死亡的时刻?

尼:身体的死亡关我什么事?

问:你不需要靠死亡来与世界产生联系吗?

尼:我不需要世界,我也不在其中。你认为的世界,其实在你自己心中。我可以透过你的眼睛和心看到它,但我完全了解它是记忆的投影;它只有在“觉”(awareness)的点位上才会被“真实”(the real)所触及,而这只能是在当下。

问:我们之间唯一的区别似乎是,我一直说我不了解自己的真我,而你却坚持说你很了解它;我们之间还有其他区别吗?

尼:我们之间没有区别;我也不能说我就了解我自己,我知道我是无法描述也无法定义的。在心的最远处有一片浩瀚。那片广袤是我的家;那片广袤是我自己。而那片广袤也就是爱。

问:你随处都看到爱,而我看到的是仇恨和痛苦。人类的历史就是杀戮的历史,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没有其他什么生物如此喜欢杀戮。

尼:如果你深入了解行为的动机,你发现的会是爱,对自己和对自己拥有的东西的爱。人们为了他们想象中自己的所爱而争斗。

问:当他们准备为之而死的时候,那种爱肯定足够真实了吧。

尼:爱是没有边界的。只限于少数人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是“爱”。

问:你了解这种没有限制的爱吗?

尼:是的,我了解。

问:是种什么感觉?

尼:一切都被爱着,值得被爱。没有什么被排除在外。

问:甚至邪恶和犯罪也不例外?

尼:一切都在我的觉知之中;一切都是我。通过“喜欢”和“不喜欢”把自己分成两个部分,这是很疯狂的。我超越了“喜欢”和“不喜欢”,我没有被分成两半。

问:没有了“喜欢”和“不喜欢”,这样的状态是一种冷漠的状态。

尼:在开始时可能看起来是这样、感觉上是这样。但若坚持这样的冷漠,它将开花结果,从而成为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爱。

问:的确有这样的时刻,心变成了一朵花和一团火,但并不持久,很快生活又退回到了日常的灰暗中。

尼:处理具体的事物时,“不连续”是常态:“连续”是不能被体验到的,因为它没有边界。意识,意味着变化,变化伴随着变化,当一件事或状态结束,另一件事或状态则开始;没有边界的“那个”,在通常“体验”这个词的意义上是无法被体验到的。人只能成为它,没有“知道”(knowing),但可以知道它不是什么。它绝对不是意识包含的整个内容,后者总在运动。

问:如果不动的“那个”无法被知道,那么证得它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呢?

尼:证得不动的“那个”意味着成为不动的“那个”,而其目的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问:生命在于运动,不动就是死亡。死亡对生命有什么用?

尼:我谈的是不动、不变,而不是不移动、固定不动。你在沉默中变成了不动的,你成为了一种能把所有事情做好的力量。可能会有剧烈的外在活动,也可能没有,但不管如何,心仍然是深沉而寂静的。

问:当我观察我的心时,我发现它一直在变化,情绪接连不断,变化无穷,而你似乎永远处在同一种愉快的仁爱情绪之中。

尼:情绪跟心有关,并不重要。进入内在,去超越。不要再沉迷于你意识的内容。当你到达你真实本性的深层时,你会发现心的表面的游戏很难影响到你。

问:还会有游戏吗?

尼:寂静的心不是死的心。

问:意识,总在运动,这是一个可以观察得到的事实。不动的意识,这是矛盾的,不可能存在。你提到了寂静的心,那是什么?心不是和意识一样吗?

尼:我们必须记住,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词语使用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事实上,“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清醒状态与深度睡眠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见证者存在。“觉”(awareness)的一束光芒照亮了我们的心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成为了我们的梦境或清醒时的意识(consciousness),而“觉”则作为见证者出现。见证者通常只知道意识。修行在于见证者首先要在他的意识中回头,然后在他自己的“觉”中转向他自己。“自觉自照”(self-awareness)便是瑜伽。

问:如果“觉”是无所不在的,那么盲人一旦觉悟岂不是就能看见了?

尼:你把感官跟“觉”混为一谈了。智者如实地知道他自己是什么。即便身体是残缺的、即便被剥夺了一部分的感官知觉,他也是知道的。但不管有没有视力,他都不受影响。

问:我的问题更具体了;当一个盲人成为智者后,他的视力会恢复吗?

尼:除非眼睛和大脑修复了,否则他怎么看得到呢?

问:但它们会不会修复?

尼: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这一切都取决于命运和恩典。但智者有一种自然的、非感官的感知模式,使他可以直接了知事物,而无需用感官作为中介。他超越了感知和概念,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超越了名字和形相的范畴。他既不是被感知者,也不是感知者,而是使感知成为可能的简单且遍在的因素。实相就在意识之中,但实相不是意识,也不是意识的任何内容。

问:什么是假的,是世界,还是我对它的认知?

尼:抛开你的认知,还有世界吗?你超越得了你所知道的吗?你可以假设存在一个超越了心的世界,但那仍然是一个概念,未被证实,也无法被证实。要证实的话,你得用上你的体验,而那只对你有效。既然另一个人也只有在你的体验中出现时才是真实的,那么,还有谁能跟你有一样的体验呢?

问:我注定如此孤独吗?

尼:作为一个个体的话,你是的。但在你的真实本性之中,你是整体。

问:你是我意识中的世界的一部分吗,还是说你是独立的?

尼:你看到的是你的世界,我看到的是我的世界。这两者没有什么共同点。

问:一定有一些共同的因素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尼:要找到这个共同因素,你必须放弃所有的差别。只有遍在的才是共同的。

问:让我感到非常奇怪的是,你说我只是我的记忆的产物,而且非常有限,然而我却创造了一个广阔且丰富的世界,其中包含了一切,包括你和你的教导。我觉得难以理解的是,这个浩瀚的世界是如何在我的渺小中被创造、被包含进来的。也许你告诉我的就是全部真相,但我只领会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尼:然而,事实是,小的能投射出整体,但小的不能包含整体。无论你的世界多么伟大和完整,它都是自相矛盾的、短暂的、完全虚幻的。

问:也许吧,它可能是虚幻的,但它很奇妙。当我看、听、摸、闻、尝、想、感觉、记忆和想象时,我不得不惊叹于自己神奇的创造力。透过显微镜或望远镜,我看到了奇观,我跟随原子的轨迹,听到了星星的低语。如果我是这一切的唯一创造者,那么我其实就是上帝!但是,如果我是上帝,为什么我在自己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呢?

尼:你是上帝,但你不知道。

问:如果我是上帝,那么我创造的世界一定是真实的。

尼:其中的精华是真实的,但外在显现出来的却不真实。摆脱欲望和恐惧,你的视野马上就会清晰起来,你将看到一切事物本来的面目。或者,你可以说,萨埵属性创造了世界,多磨属性遮蔽了世界,罗阇属性扭曲了世界。

问:这也没有告诉我什么啊,因为如果我问什么是“三德/三种属性”,答案将会是:创造的那个、遮蔽的那个和扭曲的那个。事实依旧是,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了我身上,而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的,还有为什么会发生。

尼:挺好,好奇是智慧的曙光。继续坚持想要知道,这就是修行。

问:我身处于一个我不理解的世界里,因此,我害怕它。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这个世界。

尼:你把自己与这个世界分开了,因此它使你感到痛苦和恐惧。要发现你错在了哪里,从而摆脱恐惧。

问:你要求我放弃这个世界,而我想在这个世界上获得幸福。

尼:如果你要求不可能办到的事情,谁又能帮得了你呢?有限的东西注定轮番上演痛苦和快乐的戏码。如果你寻求真正的幸福,不可动摇、不可改变的幸福,那么,你必须把世界和它的痛苦、快乐抛在身后。

问:如何做到这一点?

尼:仅仅是身体上做到了放弃,这只代表你有一种求道的诚恳,但仅仅诚恳并不能带来解脱。必须有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来自于警觉地感知,热切地参问,还有深入地调查。你必须坚持不懈,从罪业和悲哀中获得救赎。

问:什么是罪?

尼:所有束缚你的东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智慧人生的四个秘诀(深度好文)
极简生活的8种方式
成年人最好的活法:人上不傲,人下不卑,人前不炫
科学家/普通人/我的思维
杨绛:到了一定年纪,关起门,拉好窗,扫净屋
《罪与罚》最深刻的5句话,道尽人性,句句扎心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