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婧婷 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债券信息网信息显示,2022年上半年,先后有国任财险、北京人寿、建信人寿、人保健康、工银安盛人寿、北部湾财险、国联太平人寿、国联人寿、招商局仁和人寿等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据记者统计,上述险企发债总额约为211.5亿元。
最新一笔资本补充债券来自国任财险。6月27日,国任财险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了30亿元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债券票面利率4.2%。国任财险表示,此次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资本,进一步提高偿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支持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和公司健康快速发展。
不同于以往,今年以来,中国人保、新华保险等头部险企亦开始规划发债“补血”。
6月28日,新华保险(601336.SH)召开2021年股东大会,经大会审议通过,同意新华保险在境内发行不超过20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谈及募集资金用途,公告中表示,发债是为了保持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稳定,支持公司业务健康发展,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
不久前,中国人保2021年度股东大会上,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集团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议案》。议案提出,为更好地服务集团发展,公司拟发行不超过180亿元的资本补充债。
那么,保险公司为何忙着“补血”?
华创证券非银团队分析,由于“偿二代”二期加强了资本认定标准,对实际资本进行分级,并新增了交易对手、大类资产及房地产集中度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等,寿险行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预计将普遍下降,保险公司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分红空间亦将承压,需要补充资本。同时,近期寿险行业整体业绩低迷、投资市场较为波动等原因,也会给部分险企的利润带来较大压力。
近期,评级机构发布险企2022年的跟踪评级报告,指出多家险企资本补充压力较大。大批险企正通过资本补充债券提高偿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业务的持续发展和结构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了解,两个月前,险企公布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作为“偿二代”二期工程的首个“成绩单”,此次报告一经发布备受关注。数据显示,已公布的155家保险公司中,有八成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下滑,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下滑比例高于财产险公司。具体而言,已经公布报告的73家人身险公司中,高达68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以及46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下滑。而在余下82家产险公司中,58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56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下滑。
头部保险公司亦难以幸免,一季度A股五大上市险企旗下的寿险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幅度均超过50个百分点。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认为,出于支持业务成长的需要,中小主体需要通过规模的提升来分摊摊销成本,因此追求业务的一个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有资本金的损耗,所以为了支持业务的拓展,需要去增资或者发行资本补充债券。
发债、增资对险企偿付能力的改善立竿见影。
同样,以国任财险为例,其在2022年资本补充债券发行公告中,预测了发债后的偿付能力情况。预测结果显示,发债后的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从160.7%提升至287.4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得到快速补足。同样,上半年,人保健康发行资本补充债,发行后,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有明显提高,由发行前的186.55%上升为发行后的220.21%,上升33.66个百分点。
不过,受访人士认为,依靠股东增资或发债只能在短期内提升资本实力。着眼长期,险企仍需通过改善负债端和资产端表现,增加自身盈利、提高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形成良好的自我“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