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界老英雄,绝冠京城,前辈高手,医书再现江湖!

导读:行走江湖,关键还是用武功说话。学好中医!

今天我们来说一位重量级人物

他曾为孙中山诊病

曾为梁启超献言

曾吊打西医院

堪称“民国中医第一高手”

此人便是京城四大名医之首的——

萧龙友

萧龙友(1870—1960),方骏,字龙友,别号息翁、不息翁。祖籍江西吉安,幼读经史,为清时拔贡,后学医有成,创办北京国医学院,以弘扬中医,培养中医人材。

作为京城四大名医之首的萧龙友,他简直可以说是民国中医第一大神!

萧同学出身名门,他的父亲是武昌知县,毕竟是知识分子,所以从小萧同学就饱读诗书,每当家中有客来访,萧同学就被父亲叫过去:“来,儿子,给你叔叔背一段《尚书禹贡》,给你伯伯背一段《周易系辞》,给你爷爷背一段《黄帝内经》。”萧同学倒背如流,长辈一看 说 ,好,这孩子很有前途呦。

自学中医

萧龙友自幼天资聪颖,又承庭训极严,萧氏自幼诵习诗书,打下了牢固的文、史、哲基础。童年时,由于其母长年有病,便留心于医药,他经常翻阅古医典籍,并到药店求教医药常识。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萧龙友的古文水平不断提高,中医理论知识不断丰富。在青年时代求学于成都尊经书院期间,得以涉猎中医书籍,常以成绩优异名列前茅。

初出茅庐

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省会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棺木销售一空。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正在尊经书院求学的萧龙友挺身而出,年仅22岁的他,约同当地医生陈蕴生沿街巡治,用中草药进行救治,使很多病人转危为安,人称“万家生佛”。经此一事,萧龙友声誉鹊起。

宦海沉浮,弃官医隐

1897年,先生考中丁酉科(光绪23年)拔贡,殿试后,入京担任八旗官学教习。1900年,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先生饱经忧患、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教习期满后,按例出任山东,历任淄川、济阳两县知县。1914年先生再次奉调入京,历任财政、农商两部秘书及财政部经济调查局参事、农商部有奖实业债券局总办等职。在此期间,虽公务繁忙,先生仍未间断研习中医,对当时所译的西医书籍也多所浏览,并于公余之暇,以医问世,疗效卓著,求医者甚众。

及正式行医后,诊务繁忙,上午门诊,下午出诊,还经常受邀赴外地诊治。此时先生更加皓首穷经,理论联系实践,将其全部心血倾注在中医事业上,受到广大病患的信任与尊敬,与同时期的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共同被誉为“京城四大名医”。以花甲之年,放弃高官厚禄,自学成医,并以医名留芳于世者,纵观医史,自先生之前未尝见也。

热心教育,“息翁”不息

为了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1931年,他与孔伯华先生共同创办北平国医学院。萧先生任董事长,孔先生任院长,二老亲临讲坛。在学院困难时期,萧孔二位先生竭尽全力,倾囊维持。他们在学院设立门诊部,以诊费补贴办学经费。该学院开办15年之久,共毕业700余人,继承并发展了中医学术,造就了一大批国医人才。这对当时处于逆境中的中医事业起到了挽救和促进作用。

西医挑战,实力回“怼”!

今日,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较之当年“师带徒”的模式,在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是萧老当年难以具备的条件。西医的发展曾经给中医带来生存的危机,但是中医用临床效果和理论创新回应了挑战。

博采众长

要成为大医,必要体察时代之变迁,博采各家之所长。萧龙友先生信任中医,但并不排斥西医,研习中医经典的同时,也阅读了大量当时刚刚翻译的西医著作。

在所撰写的《整理中国医学意见书》中,他说:“医药为救人而设,本无中西医之分,研此道者,不可为古人愚,不可为今人欺,或道或术,当求其本以定,一是不可舍己芸人,亦不可非人是我”;“医无中西,同一救人,不过方法不同耳。”

这些话,今日听来仍发人深省。

1934年北平国医学院开学典礼,右起:萧龙友、孔伯华、左季云、安幹青

新中国成立后

萧龙友以84岁高龄当选人民代表

他在大会上提议

一定要创立国家中医学院

才能保证中医不亡学绝种

国家参照他的建议

于1956年

在全国创办了4所中医学院

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

中医学院

4年之后萧龙友去世

追悼会上

时任卫生部长傅连暲亲自主祭

他欣然地看到自己栽培的

中医幼苗已经发芽

时至今日

中医虽不敢说振兴繁荣

但相比那些处处受欺压的日子

已经是大有进步

我们不应忘记

先辈为中医存亡所做的那些斗争

里面包含了数不尽的泪水和屈辱

萧龙友去世之后

德国医院(今北)

一位名叫狄博尔的医师作文回忆

写到他在医院诊病

遇到疑难杂症

经常邀请萧龙友会诊

在当时中医备受歧视

中医没有自己的医院

也没有资格进西医医院

更不要说在外国人开的医院

服用中药

而萧龙友以其高超医术

博得了西医界的认同和尊重

开创了中医师进入西医院

用中药救治疾病的先例

说句题外话,这几天,医药学家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大家可曾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李时珍画像,正是根据萧龙友本人而画出来的。

相传,李时珍从来没有过画像,样貌只有《本草纲目》序言里的一句“予窥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

这个形容让画家蒋兆和想到了萧龙友先生。

萧龙友是蒋兆和的老丈人,也是当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跟李时珍的身份也算对应,于是,蒋兆和照着萧龙友的样子,画出了这副李时珍的画像。

萧龙友与《李时珍像》

画祖冲之的时候,蒋兆和的蓝本则是科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与《祖冲之像》

近期,《萧龙友医集》一书即将出版,本书是萧先生唯一存世的医案医话集。

在序言里,有这样一段话——

他常与名中医孔伯华先生共同会诊,一起探讨研究治病方案。其实二老各有独到之处,临床用药各有特点,但治病救人之目的是一致的,故能相互切磋医技。津沽名医张介眉,先生也非常尊重其医术,每有疑难大症到天津出诊时,也常与张先生会诊,屡见功效,回来便高兴地将此事告诉夫人。先生对西医看法也多有创见,他在《整理中国医学意见书》中说:“医无中西,同救一人,不过方法不同耳……医学关国家兴废存亡,非同小可,吾敢断言,纯用西法,未必保种强国,如提倡中西并用或有振兴之日。”

愈病要快,用钱要少

中医愈病快而用钱少,外人已注意及之,而部分国人往往迷信西药,故先生郑重转述其事,以昭告国人:“德国著名医学博士贝斯多(译音)曾在医校演说,谓医家需要有两要事,一愈病要快,一用钱要少,究以何法为善?众不能答,则君曰除中国特效汤液,他药不能如此。西人尚以汤液为善,吾人转欲改之,亦太嗔矣。”且对用药之法,亦谆谆加以论及。

用药多遵古法

先生调理虚证,多采育阴培本之法,然亦择其可育可培者施之。尝戒及门

曰:“若投药失宜,治之失所,以致滋腻不化,又能得相反之效果。”故每语绍重曰:“欲投育阴培本之剂,必先观其条件如何,设病宜投而有一二征象不便投,又必须先除其障碍,或为其创造条件。若果时不我与,则于育阴培本之中,酌加香化运中之药,如陈皮、郁金、枳壳、沉香、焦曲、鸡金之类。”先生每用地黄,多遵古法以砂仁拌之,使其阴中有阳,静中有动,泥而不着,行而不滞。

先生自民国十七年(1928)正式悬壶后,每日上午门诊,下午出诊,亲书方笺,从不假手他人,故所有方笺,均为病家携去,亦未留存底稿。庚寅(1950)春余初立雪于先生之门,始抄存底稿。己丑(2009),曾汇集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三先生之案,成《北平四大名医医案选集》一书。去岁,又于箧中得《时方存真》稿本一册,乃余于庚寅、辛卯两年所录存者,书衣上四字,为先生亲笔所题,己丑汇编《选集》时,遍寻未得,以为不存矣,偶得之,欣喜无似,乃重新编排整理。此外箧藏先生零星杂稿,文革中所烬余者,包括医学与书画文物题跋,共30余篇,附之于后,一并付之枣梨。此先生除《不息翁诗存》外仅存文稿,迨吉光片羽之谓欤!

萧龙友先生还是一位资深的大收藏家,其家属遵其遗嘱,将其珍藏的书画,古墨、瓷器等140余件文物精品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其中许多为海内瑰宝。

段子手、网红,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时至今日,萧龙友的后代也在做着和他同样的事情。

内容提要

萧龙友(1870—1960),四川省三台县人,民国时“北平四大名医”之首。先生冲龄即因母病而习医,光绪丁酉(1897)拔贡,清末至民初为官,民十七年息政,践悬壶之愿,次年与医界同仁孔伯华、瞿文楼等创办北京国医学院,后任北平市中医考试委员会委员。惜乎先生后人从医者尟,而文革中遗失方案颇众,致使身后著作寥寥。本书三篇,上篇时方存真,医案也;下篇息园医话,医论也;附篇蛰公谈艺,书画题跋也,为先生诊余雅玩或经眼者,其中百余件逝后捐入故宫博物院。茲三篇,由先生亲炙弟子张绍重结集出版,先生著作世所仅存者也。

《萧龙友医集》一书,出版在即

现8折预售(158元)现8折预售(158元)现8折预售(158元)

预售30天(至2018年6月28日)

预售结束后将恢复原价

预计6月底发货

敬请期待

(扫码下单)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北京四大名医
京城四大名医
自学成才,特立独行,一代名医萧龙友
京城四大名医经验传承书系组成
京城四大名医之萧龙友治暑风寒外感:常备有益无损方之苏叶葱白粥
130年前的霍乱中,两位中医在街头救了上千人,其中一位后来名震京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