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宫展览|东海西海,其心攸同

“尚之以琼华——始于十八世纪的珍宝艺术展”

已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开幕,

卓越的视觉呈现背后,

有着故宫博物院与尚美巴黎CHAUMET怎样的付出呢?


来看看布展花絮吧!

↓↓↓


 


自人类文明产生之始,人对美的追求就从未停息过。从考古发现来看,世界各地的先民们尚在钻木取火时,就开始使用手边可及的材料制成配饰,装点自己。我们为展览选择的题目“尚之以琼华”,来自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诗经》,所描写的正是两千五百余年前的一场婚礼上,新郎佩戴的红色玉石冠饰牢牢吸引了新娘和宾客们的目光。配饰给人们带来的自信与愉悦,以及“美美与共”的特性,使人们不断地将最珍贵的材料和最先进的技术运用在它的制造上,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配饰,为我们展现的正是当时最为瑰丽的物质世界以及人们丰富的精神追求。


故宫博物院是沿袭明清两代皇宫基础所建成,我们的馆舍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宫建筑群紫禁城,我们的藏品大多数是递藏有序的宫廷旧藏。故宫博物院院藏的配饰类文物也不例外,基本上都来源于清代宫廷,它们的使用者是在皇宫中生活的皇室成员,它们与主人一起见证了王朝的兴衰。而在遥远的巴黎,成立于1780年的尚美巴黎CHAUMET自诞生起就与法国历史紧密相连,不但成为约瑟芬皇后的皇家御用珠宝品牌,更服务于欧洲诸多王室贵族。今天,从两地精选出的藏品汇聚在紫禁城,展示的是顶级珠宝首饰,让我们惊叹的除了器物的华美和技术的精湛外,更是东西方在对美的认知上惊人的相似和相互的倾慕与学习。东海西海,美作为人类共同的追求,是永远共通、共鸣、共进的。



展厅一角

故宫博物院藏珠宝首饰类文物概述

如前所述,故宫博物院现藏配饰类文物7000余件,基本都来源于清宫旧藏。这些藏品从用途、材质、工艺等方面,都能够作出种种详细分类,甚至成为研究专著。而如果我们以整体的眼光来分析、鉴赏这些文物,可以总结出故宫博物院配饰类藏品的几大特点。下面就结合本次展览中展出的故宫博物院藏品,对这几个特点进行介绍,使观者能对它们有总体上的了解和认识。


配饰类文物的礼仪性

清宫藏配饰表现的礼仪性,主要体现在它们对等级制度的表现及其中一些配饰独特的礼制性用途上。在古代中国,等级制度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形态,这一点在皇宫中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大到朝会典礼,小到日常用度,都要根据人的不同身份遵守严格的规定。数百年间,生活在紫禁城中的后宫嫔妃作为清宫旧藏的配饰的重要使用者,她们在身份上被分为如下几个等级: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她们的穿着配饰,尤其是在重要典礼如册封、万寿时的穿着配饰,被称为“冠服制度”,被以典籍的形式固定、记载下来。有清代曾多次修订过这样的典籍,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有《皇朝礼器图式》以及洋洋五部的《大清会典》等等,其中都有包括图释在内的详细记载。

《大清会典》载皇后冬朝冠图


图中可见的,是《大清会典》对皇后冬季所戴冬朝冠的记载:“皇后冬朝冠,薰貂为之。上缀朱纬,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东珠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各九,猫睛石各一,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小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五行二就,共珍珠三百有二,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明黄条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可见对朝冠的质地、所用珠宝大小、数量甚至颜色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自皇后以下,朝冠上的珠宝、装饰依次减少,例如珍珠数量从皇后至嫔为三百二十颗、一百九十二颗、一百八十八颗、一百七十二颗,以此体现身份的高低区别。


蓝晶石朝珠


配饰礼仪性的另一方面,是有一些配饰种类仅仅在典礼等仪式性场合佩戴,日常生活中并不使用。除了上面提到的朝冠,还有吉服冠、朝珠、金约、领约等几种。此次展出的展品中,就包括一挂蓝晶石朝珠。朝珠形式上来源于佛教徒诵经时所用之念珠,满洲人对其进行改良,增加了背云、纪念等配件,成为一种与朝服、吉服配穿的配饰,穿戴朝服时每次佩戴三条,一条悬于胸前,另两条分别自肩头斜挎至腋下。不同等级的嫔妃所用朝珠在形制上没有区别,以朝珠材质区分身份不同,皇后用东珠朝珠一条、珊瑚两条,等而下之。这些具有浓重皇家礼制性的首饰可以说是故宫博物院所独有的。


婉容大婚朝服图(戴三挂朝珠)


配饰类文物的民族性

自1644年顺治帝入主北京开始,满洲人的服饰、装扮被带入紫禁城,并成为国服制度推行开来。这就使清代宫廷服饰形成了以满洲特色为主,满汉兼收的特点。由于满洲妇女在发型上与传统汉族妇女有极大的差别,配合满洲女性发型而制作的发饰就成为其中最能反映配饰类文物民族性的类别。


镶珠宝冠


此次展览中的一件展品名为“镶珠宝冠”,它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满洲妇女头饰,称为“钿子”。钿子的起源很早,远在清入关之前。早期的钿子形制比较简单,仅为一个簸箕形的框架,上面装饰简单的饰物,很符合满洲早期渔猎的民族特点,这种简朴的装扮,直到溥仪出宫(1924)时,坤宁宫祭祀的萨满太太还在穿戴。而其他贵妇所用的钿子则日益豪华。我们所见的这件钿子,表面上镶嵌了以翡翠、珍珠等材料制成的钿花。在日常使用时,还要在钿子上再插戴其他饰物,如“点翠瓜蝶纹头面”,或其他钗、簪、鲜花、绢花等,最后在头上堆叠之繁复,令人咋舌,我们可从端康皇贵妃戴钿子吉服照中见到这个景象。同时,在这件钿子上,珠翠组成的装饰图案却是汉族传统的梅兰竹组合,我们还能看到满汉交融的审美情趣。


端康皇太妃像(着吉服戴钿子)


如果说钿子属于满洲女子装束中较为隆重的一种,那么扁方则是各种场合都需常备。这是源自满洲妇女一种最为日常和标志性的发型——两把头,将头发左右分为两半,盘发于顶,而扁方的作用就是要作为这两把头发缠绕的骨干。所以,无论之后盘好的两把头上再加入多少簪环,扁方是必不可少的大簪。直到清末民初时期,两把头已演变成用青缎制成的高耸的“牌子”,这块“牌子”与真发的连接仍然要依靠扁方来完成。


婉容像(梳两把头)


由于扁方在形态上基本完全一致,工匠们就在材质和工艺上做到争奇斗艳。有的选用珍稀罕有的材质,例如展品中的翡翠扁方,用大块翠料制成,价值高昂,有的在其上用各种宝石做足镶嵌,当然也有用金银甚至铜锡者,丰俭随人。而这样日常使用的配饰,包括装饰性强的钗钏簪环,则不具有太强的等级区分。从现存的清宫档案上看,皇帝对这种配饰的赏用是比较随意的,可以推测,嫔妃们平时能否使用到贵重华丽的配饰,更多的取决于皇帝的垂青程度。


翠镶碧玺花卉纹扁方


首饰类文物的丰富性

故宫博物院藏的配饰类文物不仅在数量上达到惊人的七千余件,从种类上也是丰富精彩的。


1.品种的丰富性:根据配饰类藏品的用途不同,可以将院藏首饰分为朝冠、钿子、金约、领约、朝珠、釵簪、耳饰、手串、手镯、指约、彩帨、环佩、荷包、香囊、领针、别针、怀表、甲套等等。


银镶碧玺耳环


2.材质的丰富性:故宫博物院院藏的配饰,其原材料不仅包括常见的贵金属、软硬玉、宝石、珍珠等,还包括珐琅、藤、木、牙、角、玳瑁、珊瑚、绸缎甚至通草等植物,品类繁多、琳琅满目。

珊瑚穿米珠十八子手串


3.工艺的丰富性:从现存的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我们能了解到,造办处奉皇帝命令制作一件首饰,可能要经过撒花作、累丝作、珐琅作、玉作、牙作等数个作坊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所以我们能从首饰上看到的制作技艺,包括雕刻、镶嵌、点翠、烧蓝、累丝等等,几乎囊括当时宫廷造办处所有工艺门类。


银烧蓝粉盒


不过,并非所有清宫首饰都出自造办处,还包括各地官员及外国使臣的进贡,清末开始向民间甚至海外采购,这更使我们能够从中窥见当时中国各地和海外的顶尖技艺。


故宫博物院与尚美巴黎CHAUMET 藏珠宝、配饰

所见东西审美交通

银镀金嵌珠娃娃瓶式簪


古高德男爵夫人巴洛克式珍珠面纱别针


人类对“什么是美”的认知总是惊人地一致。正如展品中的银镀金嵌珠娃娃瓶式簪与古高德男爵夫人巴洛克式珍珠面纱别针,它们都使用了巴洛克式珍珠即畸形珍珠,工匠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不破坏巴洛克珍珠原有形态,而将它们打扮成娃娃或者桃心状,并都选择了只在珍珠上进行简单镶嵌。在中国,这种模拟形态的工艺被称为“象形”。从这两件小小的珍珠饰品中,东西方顺应自然、保持天然的共性表露无遗,隔空神交,令人惊叹讶异。



玛丽·斯图尔特羽饰和旭日初升羽饰两件尚美巴黎CHAUMET展品是西方首饰中运用羽毛技艺的代表。羽毛不经过多加工,充分显示其轻盈飘逸的特性,可以想像头冠上的羽毛随佩戴者步伐而摆动的曼妙景象。而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品中,不止一件用到了点翠工艺,这是中国人对羽毛利用的登峰造极之作。


青色缎点翠钿子


点翠工艺是将翠鸟羽毛拔下后,挑选色泽鲜艳者剪成所需形状粘贴于首饰表面,这种工艺在中国有着超过千年的历史。中国唐代大诗人陈子昂(661–702)有一首诗作“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说的正是人们对点翠首饰的痴迷与追求。点翠意在彰显羽毛的鲜艳色彩,羽毛冠饰则取其形态,共通的是人类对自然界种种材料中美的发掘与感知。


尚美巴黎CHAUMET创建于十八世纪末期,海运的发展使东西方间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在尚美巴黎CHAUMET此次提供的展品中,有数件典型的“中国风”作品,包括嵌玉中式帆船胸针、中国风格藏珍匣、中国风格链坠等。



不难看出,这些中国风首饰中有一个核心元素,就是对玉的使用,换言之,当时西方人把玉视为中国传统审美的代表符号。不得不承认,这个重点把握的极为精准。中国人对玉的崇尚已不仅仅是审美上的,更是道德、哲学层面上的,而它对于西方人,则几乎是完全陌生的。可以想像,来自西方的旅人在中国看到无处不在的玉器、玉饰是何种体验。更有趣味的是,除了一件仿中国风藏珍匣使用的是软玉,其他几件饰品上使用的都是硬玉即翡翠,这亦不是偶然现象。


白玉镂雕荔枝佩


中国传统上崇尚使用以和田玉为代表的软玉,取义温润敦厚,翡翠虽然也有使用(例如在雍正至乾隆早期清宫档案和现存实物中都可以看到),但它们都只被称为“云产石”。它的流行,要到十八世纪中叶以后,盛于晚清,尤其受到慈禧太后的推崇。当时中国使用的翡翠均来自缅甸地区,须经陆路由云南或经海路由广州进入内陆,当时的广州不但是翡翠原料的集散地,也是翡翠的加工地,清宫旧藏的许多翡翠饰品都来自广州。当时西方人能够接触中国的第一站非广州莫属,他们的印象中的中国玉石,大概大半都是这种娇艳华丽的“绿玉”吧。更令人惊叹的是,我们从现存的一张婉容老照片中能看到,她的发髻边插有珍珠流苏两条,其形制与展品中的仿中国风珍珠流苏几乎完全一致,又一次印证了关于美的标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镍合金戒指


提到末代皇后婉容,此次的展品中有数件她使用过的饰品。时代演进到二十世纪初,这位中国皇后已经能方便地购买到来自国外的各种商品,甚至她和丈夫溥仪的定情信物也是来自海外的一枚镍合金戒指。展品中属于她的两件铜镀金嵌石别针正是当时风行的新艺术运动风格产品,可见此时的东西时尚风潮已在某种意义上并肩而行了。这些新潮的产品显然深得帝后的欢心。


婉容试戴墨镜(1924年摄于景山)


在这张摄于1924年的照片中,婉容正在试戴一副墨镜,然而就在这一年,他们被逐出紫禁城,这座皇宫再也不属于任何个人和家族,1925年,故宫博物院在紫禁城中成立。


芳登广场与紫禁城,相隔何止万水千山,而我们今天在展览中向大家呈现的,就是这能够跨越东西地理阻隔的审美力量。愿美常驻人心!

 

尚之以琼华——始于十八世纪的珍宝艺术展

展览时间: 2017.04.11 – 2017.07.02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

本展览不单独售票,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免费参观


360°展厅全景,即刻体验!


编辑 / 张林  美编 / 鲁婉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博物院藏品之宫廷文物——首饰
光耀紫禁之巅
故宫展览|听听皇室爱情故事,看看珍宝艺术展览
故宫博物院,宁寿宫珍宝馆,皇家富丽精致
您有一份来自故宫的清朝皇后穿搭指南,请查收
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宝——饰品篇欣赏|东珠|故宫博物院|珍珠|碧玺|绿松石|金镶|青金石|饰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