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卢浮宫也是一座博物馆 汉谟拉比法典就在此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Musée du Louvre)建于1792年,馆藏最有名的两河流域文物无疑要属《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也是卢浮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1901年,法国人雅克·德摩尔根(Jacques de Morgan)主持发掘苏萨遗址(今伊朗胡泽斯坦),出土了一根闪长岩制成的石柱,上面刻写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保存比较完整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由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在位)制订,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后,该石柱于公元前12世纪被埃兰国王作为战利品带到埃兰首都苏萨。除了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之外,卢浮宫收藏的两河流域文物来源主要集中于三个时间段: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及20世纪前期。

1843年,法国考古先驱保罗-埃米尔·博塔(Paul-Émile Botta)与英国人在伊拉克北部亚述地区展开考古史上有名的发掘竞赛,发掘了新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Sargon II)的新都萨尔贡堡(今伊拉克豪尔萨巴德)的王宫,出土了大量大型文物,如人面飞牛“拉玛苏”巨像,这些巨大的石像在当时被用船艰难地运到数千里远的巴黎,其中不少石像在运输过程中沉船,永远地留在了它们的“故乡”美索不达米亚。其他运到巴黎的文物目前被摆放在卢浮宫博物馆近东部,供世界各地游客瞻仰回味。

如果说博塔与莱亚德的发掘为亚述学尤其是亚述帝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那么1881-1891年间,法国考古学家欧内斯特·德萨尔泽克(Ernest de Sarzec)在两河流域南部吉尔苏遗址(今伊拉克泰罗)的发掘,则是奠定了亚述学分支——苏美尔学的基础,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苏美尔语楔形文字的破译提供了关键的物质材料。在吉尔苏的发掘中,出土了麦西里姆权标头、埃安那吞鹫碑、古地亚雕像和 2万多块苏美尔语楔形文字泥板。后来,卢浮宫博物馆用13万法郎够得了这批宝贵财产。

卢浮宫博物馆的第三个主要藏品是“马瑞王室档案”。自1933年开始,法国将近东考古重心从伊拉克转向叙利亚,在叙、伊边境附近的马瑞遗址(今叙利亚哈里里)建立了最新的考古前沿阵地,从那时起直到2015年叙利亚内战之前,马瑞这个“富饶”的遗址伴随着法国近东考古事业取得一系列辉煌,也成为法国亚述学最引以为傲的资本。马瑞遗址在年代上从公元前2900-公元前1759年,见证了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与鼎盛。由于古巴比伦时期的巴比伦城遗址地层位于水位线以下,导致无法发掘,这使得古巴比伦的昔日“死敌”,马瑞的历史档案成为我们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尤其是汉谟拉比统治时期最重要的间接材料来源。这里共出土楔形文字泥板数万件,除了藏在卢浮宫博物馆之外,其余的藏在叙利亚的阿勒颇博物馆(约20000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站长看天下】点亮伊朗高原的文明之光——伊朗亲历记(18)
博物馆藏品“复活”两河文明
世界14大经典雕像
【行走世界】伊拉克篇
全球最著名的10尊雕像【图】
世界十大雕塑〔组图〕—中国联合教育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