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兴县麻子塔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2008年4月,山西省兴县康宁镇麻子塔村村民在耕地时发现地中有一座被盗墓葬,随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山西博物院派人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周边进行细致的钻探,发现有5个形制与此墓相同的墓葬,推测它们可能为家族墓地。其后,对这些墓葬中唯一有壁画的一座(M1)进行抢救性发掘和搬迁保护。现将该墓葬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墓葬位于山西省兴县康宁镇麻子塔村希望小学西北1000米的黄土梁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8°21′05.1″、东经110°05′57.6″、海拔1123米。墓葬西距黄河约45公里,北距兴县县城25公里(图一)。由于墓葬多次被盗,墓主人遗骸被完全扰乱和破坏,根据残存骨骼判定为一男一女。墓葬中随葬品全部被盗,仅墓室壁画保存完好。

图一 麻子塔元代壁画墓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墓葬为石砌单室八角方形壁画墓,穹窿顶,方向185°。墓底距现地面高3.46米。墓葬南北长4.27米,东西宽2.87米,由墓道、甬道及墓室三部分组成(图二)。

图二 麻子塔元代壁画墓平、剖面图

墓道平面呈长方形,为较短的斜坡式。墓道前端被晚期墓葬打破,残长1米,宽0.62米。

甬道为一长方形土洞,位于墓室南壁正中,前端为两块条形石块作为立颊,长0.13、宽0.17、高0.93米。甬道前端有封门石,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为多块不规则条形石板垒砌,外层为一块长方形石板,长0.68、宽0.40、厚0.08米。

图版一 墓门

墓室为从斜坡地形向下挖出的一个近似直筒的土坑,坑内石砌墓室。墓室平面接近正八边形,室内无棺床及葬具,北部地面涂厚0.3厘米的白灰象征棺床。墓室封门保存完好,为两块长方形的石板。两石板的大小形制完全相同,每扇长0.96、宽0.3、厚0.11米(图版一)。墓室壁上除8块长方形条石组成的倚柱外,其余各壁均分别由7 块不规则的石块砌成。墓顶层层叠涩,虽只保存1 0 层,但依据残存部分推测,墓顶由1 2 层组成,每层均由八块方石围砌(图版二、三)。壁画分布于墓顶和墓壁,绘制于0 . 5 厘米厚的白灰面上。

图版二 墓室穹窿顶(外观)

图版三 墓室穹窿顶(内观)

二、 墓葬壁画

墓葬壁画分别绘制于墓顶和墓室。墓顶主要绘制建筑彩画,有瓦垄、云头、卷草、柿蒂等(图版四)。这些绘画绘在墓顶底部的方石上,第1 至5 层无绘画,仅涂以白灰。

图版四 墓顶建筑壁画

墓室壁画为该墓壁画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以人物故事为主。

北壁:夫妇对坐图(图版五、六)。画面正中绘三人:墓主人夫妇及一侍女。右侧为男主人,头戴黑色细藤笠帽,内衬青色襦衫,外着红色广袖长袍,腰系青色织带,脚着白底靴,一手抚须,二目凝神。左侧为女主人,头梳团髻,内着浅青右衽交领襦,外着橘黄右衽交领比甲,下着衫裙,脚着红色尖头履,双手相拥置于腹上。她所坐的椅背上置红色长袍。女主人的左后方为一站立的侍女,头梳双丫髻,身着青色团领袍,手捧圆形盒。夫妇对坐,其身后正中绘一方形直仗直足供桌,桌上置一香炉与两花边盘口花瓶,瓶内插花。两瓶中间置红色香盒。画面上部绘檐椽、檐垫板及撩檐枋,枋下绘青色幔帐、红色组绶和一黄色竹卷帘。

图版五 北壁整体观

图版六 北壁夫妇对坐图

西北壁:菩萨图(图版七)。画面正中绘一女二童。中间似菩萨,容貌丰腴,鼻梁隆起,额正中有一印记,头梳红色鬟髻,戴莲花冠,内着黑色右衽交领襦,外着青灰色黑边右衽广袖长袍,外披红色偏袒左肩袈裟,袈裟一角搭在右臂上,赤脚,双手合十。右侧男童回头面朝中间女子,头饰双丫髻,上着红色团领广袖方袍,下着黄色曳地裙,脚着红色尖头履,手捧如意柄香炉。左侧女童,也面向中间女子,头梳双丫髻,外着浅青团领广袖袍,内着红色百褶曳地裙,脚着浅红翘尖履,手捧红色系带的经卷。三人身后绘九层台阶,升入一室,室内橘黄色背景墙壁的正中为一水墨写意画,室前上方绘青色幔帐,红色组绶(图版八)。

图版七 西北壁整体观 

图版八 西北壁菩萨图

西壁:升仙图(图版九),讲述奈何桥的故事。画面绘一莲瓣形拱桥,桥下水流湍急,桥上绘有四人,神态安然。右侧一人,走在前面,侧面回视,手执红幡,头梳双丫髻,身着红色团领广袖袍,面向另外三人;她的身后为一老叟,头戴垂角幞头,身着橘黄色团领广袖袍,腰束织带,双手合十,庄严肃然(图版一○ );老叟身后为一老妪,头梳团髻,上着青色团领对襟窄袖襦,下着浅红色百褶裙,双手合十(图版一一);画面最左侧为一男童,似小僧,光头,通肩披着红色袈裟,双手合十。桥下还有一人在水中游。

图版九 西壁整体观 

图版一○ 西壁升仙图局部(老叟)

图版一 一 西壁升仙图局部(老妪) 

西南壁:二十四孝之“孟宗哭竹”图(图版一二)。画面远处为一远山,郁郁葱葱,山前几棵茅竹依山而立,竹前跪立一男子,身后为一黄色竹篮,内盛竹叶。男子头梳包髻,身着红色团领窄袖长袍,腰束革带,一手托颌,一手抚竹,表情悲戚(图版一三)。

图版一二 西南壁整体观

图版一三 西南壁“孟宗哭竹”图

东北壁:侍宴图(图版一四)。画中三位侍者,面向北壁墓主人站立。左侧侍者为一男子,头戴朝天角幞头,上着红色窄袖襦外套白色比甲,下着青色百褶裙,脚着红色翘尖鞋,手托方巾,上置红色漆盘,盘内为包子(图版一五);中间一女子头梳包髻,扎红巾,脸朝向左侧,上身着青色右衽窄袖襦,外着白色比甲,下着红色百褶裙,脚着红色翘尖鞋,手托方巾,巾上为一执壶;右侧女子,头梳双丫髻,扎黄色发带,上着红色右衽窄袖襦,外着白色比甲,下着青色百褶曳地裙,腰系红色佩绶,手执白色方巾,巾上托红色漆盘,盘上扣四方食物罩,罩内有一白色瓷碗(图版一六)。整个画面上部绘青色幔帐,红色组绶。

图版一四 东北壁整体观

图版一五 东北壁侍宴图局部(男侍)

图版一六 东北壁侍宴图局部(女侍)

东壁:二十四孝之“挨杖伤老”图(图版一七)。画面远处危峰兀立,近处古树遒劲葱翠。古树下绘有二人,左侧为一老妪,坐在石阶上,右手执龙首曲体仗,头梳高髻,上着红色团领对襟窄袖襦,下着浅青色裙,脚着红色尖头履。在其面前跪一男子,身着红色圆领广袖袍,腰系褐色绔带,脚着褐色短靴,右手置于额际,似掩面而泣(图版一八)。

图版一七 东壁整体观

图版一八 东壁“挨杖伤老”图

东南壁:二十四孝之“董永行孝”图(图版一九)。画面远处层峦叠翠,近处共有二人,左上方为一女子,立于云头之上,似仙女,梳高髻,上着红色团领广袖襦,臂间青色披帛飘于头上,下着白色百褶裙,双手相拥至于腹前(图版二○ )。对面地面跪立一人。由于壁面剥落残缺,从现存的内容判断,应为一男子,其身着红色长袍,腰系绔带,双膝弯曲。从二人姿势推断,当为分别场景。

图版一九 东南壁整体观

图版二○ 东南壁“董永行孝”图

三、 结语

麻子塔墓葬的形制为八角形,与山西其它地区出土的元代墓葬相似,均为晋西北和陕北地区宋金元时期最为流行的墓葬形制。壁画所绘“夫妇对坐”的方式、家具的布置、花瓶与执壶的样式都与元代壁画墓所见有相似之处。侍宴图中人物头饰包髻、身着曳地长裙、上身穿比甲等装饰同元代至元十三年(1 2 7 6 年)屯留康庄村2 号墓[1 ]和兴县红峪村至大二年(1 3 0 9 年)壁画墓[2 ]的备酒图中女子装饰接近。与该墓枋上建筑彩画相比较,红峪元墓是出尖如意头,枋心绘木纹,彩画较为严谨精致;而麻子塔墓在藻头部分则表现多半个柿蒂,在枋心与半花之间增加了补充性图案,形成二破式如意头,藻头部位空间变大,枋心变小。麻子塔墓另以黑白两色作为图案的分界线,形成简单的旋花图案,所绘花瓣均有晕染感觉,这都是宋金彩画技法的孑遗,此形式为明代旋子彩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以上判断,麻子塔墓的年代应稍晚于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墓,为元代晚期壁画墓。

在晋西北地区发现的宋金元壁画墓葬多达2 0 余座,多数墓葬壁画的形式、题材、技法与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墓的壁画相似,唯有此墓迥然不同。

绘画技法上,此墓壁画以墨线为骨干重彩勾填,将红色作为主色调,施以青、橘黄渲染,凸显庄严富贵,华丽深沉。人物景色疏密相间,树木山石皴法自然,相对于附近墓葬来说,画法更加娴熟,有一定的艺术代表性。绘画题材中增加了佛教的内容,在附近的同时代壁画墓中并不多见。西北壁“菩萨图”与西壁“过奈何桥”描述的都应是佛教中观音菩萨接引墓主人夫妇到极乐世界的场景。西北壁壁画为“菩萨图”,因为女子赤足的形象只有在佛教文化中常见,如敦煌石窟中北魏的佛像一律赤足。此处所绘观音仪态端庄典雅,表情安恬,神色庄重。左右二童为观音菩萨普渡众生时的两个左右协侍,即善财和龙女。但此墓壁画所绘观音的袈裟披着方式为“偏袒左肩”,与律典所规定的袈裟披着方式只有“偏袒右肩”和“通肩”两式 [ 3 ]完全相悖,这可能是表现生死两个空间的差异。西壁所绘“奈何桥”上引渡翁婆场景及桥下“忘川河”的野鬼形象都再现了当时传统的民间信仰。在今天的山西民间,多数地方还有“奈何桥”的故事流传。“奈何桥”在唐《宣室志》[4 ]和浙江黄岩灵石寺塔天宫北宋《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5 ]均有记载。在宋金元墓葬壁画中,以“奈何桥”引渡墓主人场景的还有河南登封黑山沟北宋绍圣四年墓[6 ]、山西长治南垂金贞元元年壁画墓 [7 ]和河南新密平陌北宋大观二年墓 [8 ]等。其中新密平陌墓葬的壁画中除“奈何桥”外,还有“四(泗)洲大圣度翁婆”图像,说明该墓主人的接引人为“泗州大圣”,即地藏菩萨 [9 ],这与山西兴县的这座墓葬墓主人夫妇接引人净土信仰中的观音菩萨有别。

麻子塔墓葬壁画绘墓主人夫妇对坐图、侍宴图、二十四孝的故事以及体现佛教信仰的菩萨引渡升仙图等融合一体,揭示了自唐宋以来,各种信仰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的实际情况,这对研究宋金元社会文化和民间信仰的流变有重要的价值。

注释:

[1]杨林中、王进先、李永杰:《山西屯留县康庄工业园区元代壁画墓》,《考古》2009年第12期。

[2]韩炳华、霍宝强:《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画墓》,《文物》2011年第2期。

[3]费泳:《佛像袈裟的披着方式与“象鼻祖”问题》,《敦煌研究》2008年第2期。

[4]张读:《宣室志》卷四,第51~52页,中华书局,1983年。

[5]台州地区文管会、黄岩市博物馆:《浙江黄岩灵石寺塔文物清理报告》,《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

[6]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河南登封黑山沟宋代壁画墓》,《文物》2001年第10期。

[7]马昇主编:《中国出土壁画全集(山西)》,第141页,科学出版社,2012年。

[8]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宋金壁画墓》,科学出版社,2005年。

[9]扬之水:《造型和纹样的发生、传播与演变——以仙山楼阁图为例》,《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编辑委员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图文来源:《江汉考古》2019年0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显秀墓葬内北齐壁画已抢修完毕
山西高平汤王头村金代彩绘砖雕墓考古发现与认识
山西岚县丁家沟元代壁画墓 (M1) 发掘简报
邵国田:敖汉旗七家辽墓壁画分析
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
洛阳发掘北宋墓葬 墓室内砖雕壁画精美艳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