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毫光焕彩・耀满一堂:思沃格伉俪藏佛像

夏去秋来,蘇富比一如既往,将于本年十月秋拍为各位好藏惜艺的文青雅士准备了一系列华物宝珍,包括思沃格伉俪(Jane and Leopold Swergold)专场,呈献二十五尊佛像,气韵灵动,宝像庄严,展现了中国造像艺术在秉承印度传统的基础上逐渐汉化之演变、发展与成熟。二人博学敏求,目光远博,品味精卓,所藏之珍皆来源极佳,堪与各大博物馆相比。

光焕彩・耀满一堂:思沃格伉俪藏佛像

时代跨度从南北朝至宋辽时期,长达700年,囊括佛、菩萨、弟子、力士、供养人以及道教老君等各种题材,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是公认的杰作,为中国早期佛教艺术和佛教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佛像起源于印度。早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佛像首先出现在印度的犍陀罗和秣菟罗地区,并于东汉年间传入中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蓬勃发展到鼎盛阶段,渗透到皇室贵族、王公大臣及平民百姓等各个阶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格特色。佛像的表现形式大凡有石窟寺造像、壁画、单体石造像及金铜佛像等,其中以金铜佛像遗存最少,所以尤显珍贵。

东西魏时期的代表作

公元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534-550年)和西魏(535-556年),形成了邺城和长安两个新的佛教中心。由于东、西魏存在时间较短,金铜佛像存世量极少,尤其是西魏纪年像更是凤毛麟角。 

西魏大统五年 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 28.2 公分

大统(535-551年)是西魏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唯一的一个年号,历时16年余。之后二帝虽有帝号,但无年号。此尊释迦牟尼佛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下附四足趺基座。面部清癯,五官俊秀,削肩,身体修长,手指纤细,褒衣帛带,是典型的南朝士大夫的「秀骨清像」,与北魏晚期龙门石窟造像一脉相承,且愈加本土化、民族化。此像袈裟下端向外飘洒,层次分明,刀法硬朗,遒劲有力,具有西魏时期的风格特点。 

东魏武定二年 鎏金铜莲华手观音立像

铭文:武定二年十一月廿日故记上曲阳县人郭政叹造像一区

高 16.8 公分

据铭文,造像者是河北曲阳县人,从造像风格上亦不难看出,此像是制作于河北曲阳一带。所用形制依然是承袭北魏遗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本土化,具有鲜明北方汉人的相貌特征。此外,莲座和四方趺床光素,不见莲瓣和花纹装饰被省略,亦不刻画供养人像,这是北魏后期以后的特征。

大统五年像和武定二年像均属西魏和东魏建立东西魏初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造像在承袭北魏后期造像本土化特点的同时,又分化出两种不同的时代、地域风貌。二像作为西魏和东魏标准器,为研究西魏、东魏金铜佛造像史提供了判断造像年代和产地的可靠证据。

隋唐时期的代表作

佛坐像

隋唐时期(581-907年),佛教造像得到空前绝后的发展,形成了完全契合中国审美意趣的风格和体系。隋代结束了二百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开通了长期封塞的丝绸之路,佛教迅速复兴。造像在承袭北齐、北周两种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唐代经济空前繁荣,疆域广阔,民族政策开放,佛教艺术显现出更加生机勃勃、海纳江河的辉煌气象。

北齐至隋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 13.6 公分

此像面型圆润丰腴,螺发,肉髻低平,身体饱满结实,写实性极强,营造出一位人间圣者的形象。内穿僧祇支,外披袈裟于两肩,相比北齐「曹衣出水」样式来说,袈裟略显厚实,有棉布的质感。最引人注意的是,六角束腰式须弥台座。这种台座不见于南北朝时期,最早出现在北周、北齐,并在隋唐时期广泛流行。此像也属于年代较早的一例,推测是隋代中原地区的作品。

隋至唐初 鎏金铜阿弥陀佛坐像

高 11.1 公分

阿弥陀佛是西方净土的教主,其信仰在民间广泛流传。现存隋代佛教造像中以阿弥陀佛为最多,不仅有单尊像,还发现有三例整铺阿弥陀净土金铜佛像(西安、波士顿、上海)。此像身体挺直,衣纹简洁疏朗,透过袈裟可见胸、腹部肌肉微妙的起伏变化,张弛有度,人体结构把握非常精准。佛在冥想之中,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充分展现了工匠的绝高艺术成就,可以说此像毫不逊色,甚至超越了上述三例阿弥陀净土主尊的塑造水平。

唐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 11.7 公分

此像右手结说法印,左手抚于膝,是唐代阿弥陀佛的代表性手印。相比上例,左手手印发生了变化。唐代,阿弥陀佛信仰达到鼎盛。此像面庞方圆,发髻为水波纹状,高肉髻。额头窄,眉如弯月,两眼角向上斜翘,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相貌特点。衣裾长短不一,衣纹自然流畅,变化丰富,这是唐代悬裳的主要形式,具有成熟的大唐风范。因此推测,此像是初、盛唐时期中原地区的作品。

杨柳枝观音像

观音菩萨的信仰自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随着净土思想的发展,形成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

杨柳枝观音,又名药王观音,因具有能够祛除众生身体疾病苦痛,避邪消灾的功效而备受尊崇。其图像学特征是,右手持杨柳枝,左手持净瓶。

隋 鎏金铜观世音菩萨立像

高  16.8 公分

胸前挂双U型帔帛,然后沿两肩侧自然下垂,不强调外张,但亦不失装饰感。胸前戴W型项饰,璎珞呈X型,并饰大佩,这种身上佩戴繁复华丽装饰物的造像特点于北周时期已经开始萌芽,隋代至初、盛唐时期广泛流行。莲座下方是八角形底座,是典型的隋代风格特点。 

唐 鎏金铜观世音菩萨立像

高  15.3 公分

此像雕刻精致,造型生动,熠熠发光,宛如唐代丰腴富态的贵族少女,充分展现了初、盛唐时期的精神面貌。

唐 鎏金铜观世音菩萨立像

高  9.5 公分

此类造像通常是一铺阿弥陀佛净土造像中的胁侍菩萨,左侧是观音菩萨,右侧是大势至菩萨,二菩萨均立于莲座上,下有莲枝承托。时代虽略晚于前例,但亦属于初、盛唐时期流行的题材。

唐 鎏金铜观世音菩萨立像

高  18 公分

头大,肩宽腰细,腰肢向右扭动幅度大,呈三折枝式立姿。仅胸前戴项饰,未佩戴璎珞,帔帛飘逸流畅,曲线和谐,不乏典雅华丽的气质。左肩斜披络腋,下身着裙,体态优美,是初、盛唐时期的风格特点。

由以上四例杨柳枝观音可见,隋代例子身体几乎无动态,仅腰部略向前倾,具有温文尔雅的气质。初盛唐时期风格多样。次例装饰繁缛,愈发彰显其雍容华贵的气质。腰肢扭动幅度大,帔帛飘逸,富有灵动感,体态生动妩媚,婀娜多姿,宛如雍容华贵的少女;末二例虽未佩戴璎珞,仍不乏典雅华丽的气质。

原文作者:阮丽

秋季拍卖会详情将陆续公布,敬请留意!

香港秋拍

中国艺术品

慈怀澄观

思沃格伉俪珍藏早期佛教铜像

10月13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秋大戏第一站与高古金铜佛像精赏 | 艺术市场
超清老照片带你见识从未见过的麦积山石窟!
佛像之美 | 历代佛像文化之东汉、三国时期佛造像特点
北京故宫馆藏藏传佛教精品3[47P]
真品加刻伪款的铜佛像辨伪
为什么需要佛像造像艺术?一篇文章让你读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