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的智慧,国画竟有如此多的寓意,值得学习

相信很多国画爱好者都知道,国画在古时候被称为“丹青”。

在唐宋时期国画就已经非常成熟,举世闻名。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寓意十足的中国艺术品。

夏圭《溪山清远图》

《溪山清远图》,纸本长卷,墨色,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

图中绘有江南江湖两岸的景色:群峰、峭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以大、小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笔虽简而变化多端。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

这南宋画家刘松年创作的一组小品画,共四段,描绘了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四季景象,画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结合界画技法,精心勾描了湖光山色与庭院,全卷彩绘清润,画风精巧,四季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

春:桃李争妍,嫩柳成荫,远山迷朦不清,杂树小草很有生机,给人以春意盎然、心情舒展的审美感受。堤头两侍者牵马携盒向小桥走近,阶下童仆忙于清理担具,像是随从主人倦游归来的样子。

夏:庭前点缀以湖石,四周花木丛生,水阁伸向湖中,扶衬以木桩梁架,有点像西湖十景中白堤上的“平湖秋月”。主人端坐中庭纳凉观景,旁有侍者伫立。

秋:老树经霜,朱紫斑烂。庭院环绕以树石围墙,有小桥曲径通幽,与外部湖山景观相隔离,似乎有遮挡秋之意。者独坐养神,有侍童汲水煮茶,一派闲情逸趣。

冬:湖边四合庭院,高松挺拔,苍竹白头,远山近石,地面屋顶,都铺满积雪,显得茫茫一片,桥头一老翁骑驴张伞,前者侍者导引,颇多闲适之趣。

李唐《炙艾图》

又叫做《村医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唐的传世作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村医图》为一幅风俗人物画,描述走方郎中为村民治病的情形。作品通过对灸艾治疗这一紧张情节的朴实无华的具体描绘,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有小中见大的寓意。

马远《踏歌图》

《踏歌图》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传世名作。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画家。

《踏歌图》整幅画被山间云雾分开为上下两部分,上面是仙山、楼阁、奇松,下面是稻田、流水、农民,景物与人物相互衬托,画中一雅一俗,被马远天衣无缝的连接在一起。

《夏景山口待渡图》,被认为是董源江南风格的典型作品之一。描绘江南夏季的山水景色。

近景部分作坡岸逶迤,丛林叠映,几丛茂密的竹林、耐林连续向远景展开,层次分明,拉大了画面空间。近景树木的处理是董源最为关注的地方,杂木与竹林互为穿插、映衬,阔叫树与针叶树交互成林,郁郁葱葱,由之描绘了一片繁盛的夏日景象。

李成《晴峦萧寺图》

五代宋初画家,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

《晴峦萧寺图》是一副经典的竖轴山水画。高峰耸立于画面中心,下藏深沟巨壑,山间瀑布飞流直下,萧寺亭台隐现于山间倔曲如爪的寒林之中。李成的构图气势雄伟,用笔苍劲娴熟,少渲染多皴擦,且多种皴法齐用。亭台楼阁利用界尺画成,工整严谨。

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又名中正,字仲立,他学画初期,取法于荆浩、李成,后来立志革新,创意构图,在终南、太华诸山居住期间,领悟到“山川造化之机”,找到了自己的表现风格。

这幅画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找。画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

赵伯驹 《仙山楼阁图》

李安忠《竹鸠图》

林椿 《果熟来禽图》

朱光普《江亭晚眺图》

马世荣《五云楼阁图》

赵大亨《薇省黄昏图》

《柳院消暑图》

《江山殿阁图》

《碧桃图》

《红蓼水禽图》

《澄江碧岫图》

看完之后是不是觉得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和技法永远值得我们探究和学习。让更多的小伙伴们了解中国艺术,欢迎关注转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目测,这些画放大后是正规的!
国画︱当代著名画家朱理存《踏歌图》作品欣赏
宋代 马远《踏歌图》始创‘斧劈皴’**
那些好看的国画,看完第一张就果断收藏了
巨幅名画欣赏
百幅宋画:带你领略国画之美——山水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