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见修辞和修辞的种类

 一.比喻。《手术台就是阵地》就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这篇课文题目把“手术台”比喻为战斗的“阵地”,形象地表达了“手术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突出了紧张、危急的气氛,歌颂了战斗在手术台前的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二.拟人。《大海的歌》使用了拟人手法。题目把无生命的大海当作有生命的“人”,能唱歌、传情、表意。课题上使用了拟人手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而且富有人情味,阅读起来别有一种趣味。三.设问。《幸福是什么》使用了设问手法。运用设问手法在课题中提出问题,揭示了全文的中心,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四.双关。《高大背影》使用了双关手法。“高大的背影”表面上是写那位不知名的叔叔长得高大,实际是讲他乐于助人、品德高尚,令人敬佩。五.引用。《“你们想错了”》使用了引用手法,是以课文中主人公的原话为题目。“你们想错了”,不但是方志敏烈士对敌人的严厉驳斥,反映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人的本质区别,而且突出了中心,点明了主题。六.倒装。《再见了,亲人》使用了倒装手法。这样写,不但渲染了气氛,而且着力烘托了主人公与亲人无比眷恋之情。仔细研究品味课文中的标题,对于大家审题、拟题大有好处,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多加留心。⒈比喻⑴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3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⑵比喻的种类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⒉比拟⑴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⑶比拟的作用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⑶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⑴夸张的特点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⑶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⒌对偶⑴对偶的特点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⒍排比⑴排比的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⒏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辨析几种修辞手法高考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呢?对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理解时,最好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

 

修辞手法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常见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表达方式,表达手法,表达方法一样,共有说明,抒情,描写,议论,记叙这五种写作方法,写作手法,写作方式一样,共有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修辞手法与表达方法是两种不同性质的

 

 

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喻[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19、什么是比喻?比喻分为哪几类?比喻有什么作用?
 答: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如“我们的祖国象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作、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C、比喻在表达上有如下作用:
  1)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为重要、具体、形象;
  2)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4)它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
  20、什么是比拟?比拟有什么作用?
  答: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的描写方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间”。
  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引起读者的联想。
  21、什么是借代?有哪些类型?运用借代要注意什么?
 答: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又称“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具体代抽象,如: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运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征2)使读者容易了解。
  22、什么是拈连?
 答:拈连是在叙述甲乙两个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如“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思想这个东西,用绳子是捆不住的”。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于表现力。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上下文,完成语义跳跃,具有简洁、明快、使语句连贯的功效。拈连的运用大都为了发人深思。
  23、什么是夸张?分几类?夸张有什么作用?
  答:A 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B 夸张
  1)按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a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b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如: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c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
  a直接夸张: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
 b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夸张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夸张的妙处在不似真实而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24、什么是双关?
 答: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人家笑我气管炎。”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25、什么是映衬?
 答:映衬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反衬如:他只能在雪白地上去找黑塔似的虎妞。
  26、什么是移就?
 答: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这叫移就。如:战士们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如果描写感觉的转移,即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这种移觉叫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7、什么是对偶?对偶有什么作用?
 答:对偶也叫对联,包括起句和对句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对偶有严对和宽对的区别。严对除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外,要求结构相同,平仄和谐。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根据对偶前后部分意义关系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
  1)正对:上下句从不同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
 2)反对:上下句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加以叙述,用意是相反相成,从矛盾中阐明真理。3)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关系。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正对用典型事例启发读者从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对揭示矛盾,表达作者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串对指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言简而意赅。
  28、什么是排比?排比有什么作用?
 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这叫排比。排列的语句不限于两项。大都有若干重复的词语。排比句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一般称之为“提挈语”。例如: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排比的作用是选取典型的实例来概括某种思想。因为句式整齐,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排列的词句的内容如有轻重,所指范围有大小,须按一定顺序排列。
  29、什么是层递?(此题教材上没有)
 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意递升或递降的词语或句子顺序排列在一起,表达层层递进的内容,这种辞格叫层递。层递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
 1)递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层层加码地去排列相似语句。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2)递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重到轻,由深到浅……,如:老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30、什么是错综?错综分哪几种?
 答:为了避免语言呆板和单调,特意使字面更换,结构参差,这叫做错综。错综力避同一词语和句式的反复出现,把本来可以写得整齐匀称的句子故意写得参差错落,目的是使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错综可分为三种:
 1)更换字面:本来可以用同样的词语表达的,将字面更换,避免重复。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变更语序:语句重复出现时改变顺序安排,原来的意思并不改变。如:花朵满身戴,功劳戴满身。
 3)改变句式错综:让文句整散错综,语气变易,可以显示文章波澜起伏,感情充沛。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众么?
 有一种特殊的错综,把完整的意思拆开来叙述,理解时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这一类修辞方式,也可称为互文。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实可以理解为:北国风光,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31、什么是仿词?仿词的作用?
 答:更换现成的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词,以适应修辞的需要,这就是仿词。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仿词可以通过对比揭示矛盾,使语言犀利深刻。仿词能给人以新鲜感,使语句平添情趣、生动活泼。仿词是灵感的产物,可以引起听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32、什么是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答:在一个语言片断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辞格,或不只使用了一个修辞格,就叫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情况复杂,形式多样,常见的有
 1)兼用:各种修辞格不是用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所以会出现交叉现象,即同一组语句,从一个标准看,属甲辞格;从另一标准看,属乙辞格。如: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升到白云的深处。(比喻兼夸张)
 2)连用:指同一辞格或不同辞格在一段话语中接连运用。a同一辞格连用,如: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将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拟人连用)b不同辞格连用,如: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连用以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
 3)套用:修辞格的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如: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拟人中套着比喻)
  33、怎样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
  答: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应注意如下几点:
 1)从整体把握,弄清各种辞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分析。
 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角度。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切不可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格。
 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用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作比较。对已发现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4)分析可运用图解法。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比喻 比喻 | | 对偶|
 -------------------------------------------------------------------------------------------------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
  反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般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是指: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反复 能够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
  反语 能增加说话或写文章的幽默感与讽刺性,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对偶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夸张 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
  设问 能够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 借代:比较含蓄,能使描写对象更形象。
  排比 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语调协调,说理周密,表现充沛,论证雄辩,气势磅礴。
  拟人 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
  修辞手法
  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1 常用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修辞
修辞 22
修辞的学习与辅导(含参考答案)
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手法
文体常识、关联词与修辞常识
汉语言基础值得琢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