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模式与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站在历史的潮头,能否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所以说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人才呢?

       一、创新人才的特征

一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或相应新产品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认为,创造思维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科学家、发明家进行发明、创造的科学创造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个体自身的潜能不断得到深层次挖掘的潜能开发层次。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是具有创造能力。创造思维能否转变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还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就是说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实现思维到产品的转化,并不说明某一个人不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但具备创造思维的人还应具备创造能力才能实现创造思维到产品的转化。要具备创造能力,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素质,敏捷的信息能力以及扎实的文化知识。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当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之快,知识更新量之大是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这都是在人的高度创新意识、高速创造能力驱使下制造的产物。而对它的学习就需要我们创造出一种与之高速发展相适应的更具创新能力的状态,一个既能反映现代科学成果和研究方法,又能适合学生学习、学生心理的学校教学状态。有人根据物理学的质能方程提出了知识能量=知识×知识加速度的平方×知识使用时间的平方。知识的加速度就是人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模式应从知识、创新、时间三个量上来进行突破,不应偏废,否则,任何一个量接近于O,都会使乘积接近于O。尤其是我国教育长期忽视创新这个平方量。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否大面积培养出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人才,是实现中国化的创新文化、创业文化的关键。

   二、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对于教学模式,在教育技术界,1972年,美国学者乔以斯威尔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从两个定义看出,构成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有知识特征、学生特点、环境资料、教学活动进程序列、理论基础等几方面。教学模式是连接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的中介。是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它的变革就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根本变革。因此要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从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出发。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

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及时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教学大纲是教的大纲,教学计划是教的计划,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的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本身。当然,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即使可以向老师提问题,这种反馈也是相当弱的,因为学生已习惯了被动接受,认为老师就是权威、书本就是经典,即使有问题也会很自然地归咎于自己理解力,很少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出质疑,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这是一种知识+时间型,而忽视创新的教育。很显然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以其亲身体会讲道:“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正是这重要的两点,为他登上诺贝尔领奖台奠定了基础。而这基础中的第二步──创新,不是从中国学到的。由此可见,创新,对我们整个民族来讲实在是太缺乏也太有必要了!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网络教学应运而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延了教学时空的维度,使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教育界理论专家提出了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生中心论”。

  (二)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思想和模式虽然在西方国家早就提出,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的很少。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中心论”的教育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建立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还因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式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模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将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于适应当前社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并得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支持和保障,所以,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应当看到,对于我们国家当前的实际情况,应用起来还有相当的差距,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条件的限制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有畅通快速的计算机网络支持,其次网络上要有丰富的多媒体信息保证,而且要求学生人数不能太多,一般控制在20名以内,以便在网上组织学习、讨论、协作学习。教师辅导与讨论,回答问题、及时导航。而我们国家的情况却是:人口众多,教育通讯等基础实施还比较薄弱,尽管有了不同程度的骨干网络和大学的局域网,但绝大部分的教学环境还不能达到快速网络环境;其次,网络课程质量差,大部分是印刷资料的翻版,或用文字加一定量的图片,没有多少变化,在具体讲述各种系统性内容时交互性不强,几乎都是一个页面接一个页面的知识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很单调,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网络课程的数量非常少,由于网络课程的开展刚刚起步且从事网络课程开发的教师也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网上学习者的要求。最后,长时间的网上浏览在我国目前经济费用相对较高,使网上学习的普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种强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势必会在观念和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冲突和隔阂。它不仅涉及到学生和教师,还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乃至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在领导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潜意识中,“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天然合理的,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充其量也只是需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策略和环境的改进、改良。其结果,学校的一切教改努力,无一不是在强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也在努力适应这种强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许多学生也在当前流行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运作中表现得相当成功,体现在获得好的成绩,尤其是学习者在接近高中或大学毕业时,应试教育的结果是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意义更重大。在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大多数学生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使得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无从发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首先他们自己大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教学的方法,也许不要备课,凭着一支粉笔就可以轻松地上完自己的课。而在建构主义这种新的教学观念或教学模式中,教师从传递知识给学生的权威人物变成了一个与学生学习活动的高级伙伴。他们既要精通教学内容,又要指导新的可能是连他们自己都不太熟悉的学习技巧。这对于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真是一个严峻而巨大的挑战。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角色要重新定位以外,备课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远远超过传统的教学模式。

   3、人文因素的缺乏

由于现代教学模式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网络终端,使本来很直接的师生关系复杂起来,教学中的“人-机”关系或“人-机-人”关系会削弱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而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其教育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回答和指导学生时,由于师生不是直接的目光交流,教师不知道学生对所讲的问题是否听懂、领会,尽管对着计算机屏幕按教师的思路讲授,结果教师像“自言自语”,没有一点上课的感觉。而学生面对没有任何感情机器,也容易感到比较单调,影响其学习效率。这说明,师生之间的直接交往要比一个“第三者”的介入好得多。因为教师熟悉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教师作用的权威性、示范性、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即使教师的一个手势,一种眼神都会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我所了解的我国西部地区远程教育目前的具体情况,如何找到一条更为切合我国西部地区实情的途径,笔者亦常冥思苦想,斗胆提出自以为是可以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供同行研究和批评。

  三、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 主导---主体论

“主导---主体论”简单地说就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因为“建构主义理论的突出优点是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其缺点则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为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甚至可能偏离教学目标)和忽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与建构主义恰好相反,“可见二者正为优势互补,由于能兼取两大理论之所长并弃其所短。由此看来,“主导---主体论”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理论的发展、深化,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吸取、包容和发扬,既不是简单的取代和抛弃,也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仅适用于指导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于指导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模式.

采用双主模式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进程中,学习者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教师帮学习者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在情境中自己确定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这其中包括搜集辨别信息、提出假设进行验证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环节。具体的教学进程中我们作为基层电大具体做法是:

印刷材料、电子材料的学习——对各级电大提供的有针对性地比较好的教学资料,学生主要是利用比较熟悉的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系统性学习,对于迷惑性的知识点和难于解决的问题,可先记录下来,然后通过网上收看各级电大教学平台主讲教师直播课堂及面授辅导老师的重难点辅导进行学习或得到解答。

诊断学习——对于学习者在进行系统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网络教学中心在网上提供各种课例和网络教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学者根据经验和学习者提供的反馈意见进行课例和网络课程的制作,并及时更新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学习者在进行诊断性学习的过程中应选择自己所需的课例、课件或网络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协作学习、讨论学习——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习者不可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同时,由于情境中问题的艰巨性,学习者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从而使面对面的或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的“协作学习”成为必然。

学习者组成学习小组——定时或不定时地在一起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老师不定时地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学习者可以在网上与其他学习者进行网上交流来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以及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进入教师预先设置好有针对性的各种讨论区进行讨论学习;也可以利用BBS进行讨论管理、文章讨论、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信件等功能;还可以利用网上聊天室进行实时讨论;学习者通过网上讨论园对同一问题用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习者将超越自己的认识,丰富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对各种观点进行组织和改造的过程中,提高意义建构的能力。

测试评价——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同时给予学习者更好的学习意见。其中主要的评价者既可以是网络教学者,也可以是学习者。我们一般是利用省级电大教学平台上的资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信息。

资料查询:分校建立网上图书馆,学习者在进行各种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澄清和扩充,可以进行网上资料查询。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其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组织“协作学习”,把学习者的学习引向深入,监控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是:

给学生提供学科知识体系的脉络,指出有关知识点应具备的相关预备知识,对学生在印刷材料、电子材料的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给予适当的指点、解答。主要注重:

创设真实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创设逼真的情境,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所有感官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首先应合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认知特点也不同。为此应仔细分析学习者的知觉、记忆、思维以及动机、经验、情感等因素,找到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结合点,用最符合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完成意义的建构。比如:针对电大学生都是成人,对社会有了一定认识,创设情景时就应符合这一特点,要能够把学习者的智力引向更高的发展水平。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投资决策时,给学生创设的是:一个准备购房的消费者面对众多的房屋开发商,以及多种购房方式(一次付款、按揭分期付款等)他选择哪种?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投资所需要的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等相关知识的构建。其次,应创设近可能多真实情景。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征知识的多样化情境,将为学习者的探索提供多条路径,以便随机进入任一情境去学习,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样是以上的知识学习,同时我还给学生创设了面对现在林林种种的人寿保险保险应如何作出最佳选择。事实上,适宜的、真实的、多样化的情境,是进行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的前提条件。

定期答疑 经常收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对各种问题进行归类,然后定期在约定的时间内给学生答疑,并与他们一起讨论相关的疑难问题,通过网上建立课程讨论区实现同步协作,有时通过E--mail实现异步协作。在这种协作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教师的指导,同时教师也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这时,教师就会转变角色,与学习者一起共同探讨问题,成为协作者。教师既是教学者也是学习者。

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数字化的学习模型、由个别化教学模式向协作化和社会化发展、由单一模式到多样化综合应用的复合模式,以不断地适应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建构新课改背景下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2019年安徽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过关要点10
项目学习教学模式的背后理论基础
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定位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