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拟人

3.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析】诗中用"绿"""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再举几个例子: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它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有悲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8.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析】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9.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0.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

【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1.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了解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20、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l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26、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7、瑟瑟: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28、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9、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30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31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32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3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4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35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较难理解的几种修辞:

1.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 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就是""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B. 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互文见义)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回到家中的欢喜之情。)

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灿烂"互补见义)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2.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①凝炼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如: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强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撕杀,从语法角度分析,诗人虽然剩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练,意境开阔。②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如:岳飞《满江红》中有一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全部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的高大想象便凸现在读者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受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如:《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书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他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的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3.迭字:迭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典诗词:常见修辞手法解
诗词典故和意象
「试题资料」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
诗词鉴赏常见意象和典故151例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爱诗词】以实写虚|虚实相间|设问手法|比喻手法|幽默讽刺|借代手法——近体诗写作的36种艺术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