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疑难问题解决”研训课例评析(一)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疑难问题解决”研训课例评析(一)

 

走进语境 贴近词心

                     ——黄华伟《声声慢》评析

瑞安中学  金晓涛

    一、贴近词心:教学的重点

   (一)学生学习古诗,所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怎样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这往往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1.肯定

   从《诗经》到清诗,跨越两千多年的时间,无数的诗人以诗言志,以词抒情,从宏观语境来看,朝代更替,时代之音不同,也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态度。如盛唐气象,南宋悲音。

而且,不同个性的诗人面对同样的境遇,也会表现不同的人生态度。因此,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定林》中,王安石“罢官”后不是贬谪失意之悲,而是“在定林留恋往返的愉悦心情”。学生如答“凄凉孤独的心情”是不确切的。

    同一位诗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同是抒发愁情,那其中的情感内涵,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李清照的愁。南渡前,赵明诚为求学、求仕,离家奔波,李清照内心的离愁别恨也汹涌而至,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以“闺愁”、“闲愁”为主,以《醉花阴》最为著名。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虽未直接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渗透着这种感情。

    南渡后以“家愁”、“乡愁”为重。由于国破家亡,生活的颠沛流离,因此她后期的词作多写其对国事的忧思和生活流落的痛苦,此期的词大多表现了一种“乡愁”、“家愁”、“国愁”,词的思想内容较前期也更加深刻,具有更深的社会意义。而这种“愁”跟南渡前相比就更深、更浓、更重。就如黄老师导入时所引的《武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今天我们听的《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代表作,最能体现她无限悲愁的情感。因此,本课例的教学重点是探求愁情。对于词中的愁情,黄老师是读得很深的。他认为: 

   1.“愁”之复杂,主要包括生活境遇、悼念爱人、韶华已逝、孤单煎熬等四个方面;

   2.“愁”之深沉,主要包括以上四方面的凄苦、伤心、哀怜、凄惨等情感。

   特别值得欣赏的是他抓住了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比较巧妙地抓住这句在朗读上的不同重音来体现。这里的“愁”已不再是“愁”,不止是一个“愁”,而是比“愁”还要深沉的情感。

   2.商榷

   我以为,这样的解读还侧重于身世之苦、“家愁”,应该还要挖出乡关之思、家国之恨。且来看“过雁”这个意象。

   “雁过也,正伤心”,为什么?首先是由于大雁是候鸟,北雁南飞,宣告了秋天的到来,于是一派万木凋零的残秋景象和一缕悲凉的秋愁袭上心头。但这不是伤心的主要原因。大雁从哪里来?北方。这“北方”二字一跳出来,词人的心思就飞向了北方的故国、家园。这是心之所向,情之所至。然而故国已沦陷,家园已败毁,当她的思绪再回到眼前时,那孤身漂泊、晚境悲凉的现实,使她更加感到凄凄惨惨了。她在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中写道: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

   江南雨是很美的,在余光中心里代表古典的中国。但是这里写出了国破之痛。

[2003年北京春招卷]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都抒发             。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

   (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因此,在南渡后的李清照眼里,春花秋月往往都成了引起她乡思之愁、流落之苦、时局之忧的媒介。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入于其作,表现得沉痛乃至凄厉。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大雁的“信使”身份又引发了词人一连串更痛切的思念。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感情深笃,往昔常两地诗词赠答,传情寄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就是当时李清照词中的名句。所谓“旧时相识”,引发了她对往昔夫妻恩爱生活的追怀;而再对比眼下空房冷寂、孤苦无依的情境,那就难免雪上加霜、痛上加痛了。

   如此看来,在“雁过”这瞬间景象背后,至少包含着至少包含着秋色凋零、故国沦丧、家园败毁、往昔荣华、夫妻伉俪、丈夫新丧、晚境孤苦等诸多象外之象,说它一以当十,绝非虚言。(刘宏明《李清照<声声慢>之意象解读》)。

    二、境与意会(苏轼评陶诗):贴进词心之途

   1.肯定

   什么是理解词人情感的最好途径呢?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语境。我们只有进入并遭遇她的语境,还原她所处的背景,才能较好地理解她的境感。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包括微观语境和宏观语境。面对某一语境,人都有自己的感觉、感受,这就是境感。我们“把言语者之言语所由出现的具体的时间、地点、交际对象、场合等可看做微观语境”,而“把言语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可看作宏观语境”。(王尚文语)走进诗人所处的语境中才能接近了解他想表达什么。黄老师很重视用各种方法带学生走进李清照的语境。

    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他们的心灵高度地融合在一起,潜在地制约和影响了他们的感受。人们对微观语境的境感往往受到宏观语境的制约和影响。所以,黄老师在课堂初始阶段借《武陵春》带出了“愁”,并提供资料:“1127年金灭北宋。”这就是宏观语境。

   南渡,对李清照来说,是一大不幸。时代的巨变和生活的坎坷,使得她抒写的忧愁烦恼融入了家国之恨。因此,《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的外化。

由于花落春去,情景不堪,故“日晚倦梳头”。悲苦的情由在于“物是人非”,而且并非无聊赖的伤春悲秋,而是家国之变,身世之痛,故而“事事休”,自然就“欲语泪先流”。

    接着,黄老师重点带学生走进微观语境。《声声慢》所直接抒写的,只是词人在某一秋天傍晚的所见所闻,由“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秋景引发的秋情。

    在这个环节,黄老师给足学生时间去品味。首先从9:34—13:03,用3分半钟让学生静静地写,再让学生说说、读读,引导学生来观察微观语境在李清照感觉层面上的投影。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与人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感应,自然受到人主观的观照而被涂上了主观的色彩。因此李清照眼中客观的自然风景只能是属于李清照的而绝对不是属于别人的境象。“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是具体的意象,是李清照写下《声声慢》的微观语境。

    通过赏析“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的等秋景,学生进入李清照的语境,与李清照产生同感。这个环节的教学详略处理得当,使课堂呈现出很强的节奏感。

    关于写“秋风”句,有版本认为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因为,“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俞平伯《唐宋词选释》)。《长亭送别》中“西风紧”,写出西风的烈。西风一阵紧似一阵,叶子一片片落下来,萧瑟。柳永《雨霖铃》里“晓风”更增寒意。柳永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关于“黄花”句,黄老师认为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表达的是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读出心酸、凄楚之感。这是一解,我以为还有另解。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作于词人南渡之后。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写的是暮秋之时。接着词人以“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登楼思乡的典故,寄托了自己生逢乱世、流徙他乡的思乡之情。王粲作《登楼赋》,抒发了滞留他乡、怀才不遇之情。其情形与李清照颇为相似,故词人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过,王粲之所以羁留他乡,是因为个人仕途不得意,不愿回去;而李清照则是为环境所迫,有家归不得,所以说“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末二句,词人把笔宕开,说与其作无可奈何的怀乡之想,不如依旧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不要辜负了这眼前盛开的菊花。这里的“不如随分”,实是词人无可奈何,故作宽慰之辞。这与上片“酒阑”二句,如出一辙,看似写闲情,写雅事,实是以乐写哀。

   比较二词,《声声慢》所作时节也是秋季,那菊花应傲霜盛放;诗人连宽慰之词也无法道出,可见心中痛苦到极点了。

   “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是李清照写下《声声慢》的微观语境。但从里面所表达的情思和言外之意来看,却几乎涵盖了词人一生的遭际和感受:由急风、细雨、过雁、黄花所引发的自然景象,是一个满目凋零、感伤难尽的秋色秋意;由北雁南飞和“旧时相识”所引发的社会景象,是10多年来国破家亡的遭遇和亲朋离散的孤苦;由黄花的或盛或衰所引发的人生景象,则是几十年来反差极大的个人身世变迁和无限哀伤;由梧桐细雨所引发的长夜难熬景象,则预示着词人整个晚年的凄苦和绝望。

   就这样,学生眼中的李清照不止置身于秋风秋雨之中,更置身于南宋摇摇欲坠的背景中,于是,李清照的悲剧感就愈加深刻,其形象愈加饱满,艺术魅力愈加强烈。就这样,艺术的时间结构将我们带入过去的世界,让我们聆听到作者的心声;同时“它能将过去提升到现在,即过去不只是作为历史,而且还作为当下在场”。(奥坦伯德·约翰逊,《伽达默尔》)

通过这样的赏评,从中我们实在可以看见历史长河中一个女词人的凄惨身影。

这样的教学就很顺利地把学生带进语境,走进词人的愁心。

    2.商榷

    从词的特点来看,词原名曲子词,词的上下片之间,在音乐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在词的章法上也有若断若续的有机联系,彼此密切配合。上下片合为一个整体,但上下片各自表达相对独立的内容。如:

   《蝶恋花》(晏殊):围绕离恨,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雨霖铃》(柳永):上片写一对恋人难舍难分的别情,下片写无人可诉的离恨。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上片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

   下片抖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

   那么《声声慢》呢,虽然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但是它仍具备词的特点。如果我们结合词的特点来教学,

   上片表达了愁,下片更深一层,“怎一个愁字了得”。 情感更加悲怆忧郁。

   上片表达愁——冷清,凄惨,悲戚,伤心;

   下片怎一个愁字了得”——悲怆,沉痛,绝望,痛苦。

    黄老师在第二个环节“描述‘次第’,探讨‘愁情’”中,让学生描述词句情景;教师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描述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一起探讨其中“愁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 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 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 深

   这样,虽然也由浅入深读出了愁情,但是由于打散了上下片的安排,词作本身的的匠心就读不出来了。

    三、诗是有声画(袁行霈语)——走进语境之法

    1.想象描述,画面化。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

    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首先,它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词人,这样容易走进作者心理,体会出了含蓄的语言里婉约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描述的是画面,这就抓住诗歌以形象达意的特点。

   “诗家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从“诗家语”来看,诗要求精练,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叙述可以有跳动。第一,体会到诗的含蓄,比方王安石的诗里含有不少情意,经过体会,就觉得诗人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这就含蓄有味,给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第二,体会到诗要突出形象,通过形象来写情思。(周振甫《诗词例话》)

    2.一读再读,声音化。  

 

内容

形式

指向(作用)

1

《武陵春》(PPT)

学生齐诵

导入“愁”情

2

李清照简介(PPT)

老师介绍

提供背景

3

《声声慢》全词

学生齐诵

初步感知全词

4

《声声慢》全词

教师配乐诵读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5

“酒淡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梧桐夜雨”四个画面各自对应词句

教师指导学生分别个读、齐读

读出各自画面的凄凉之意,熟知全词主体内容

6

“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四画面词句

学生轻声齐诵

连续感知四个画面

7

前人对首句评价(PPT)

学生齐诵

营造氛围、了解知识

8

“寻寻觅觅”句

学生轻声齐诵

读出首句凄切细碎的“声韵形象”

9

《声声慢》全词

学生轻声齐诵

读出凄切声韵、凄凉画面

10

全词整体内容、结构(PPT)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轻声诵读

整体把握“愁”情

11

“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指导学生齐诵

重读“一个”和“愁”,突出“愁”情之复杂、深沉

12

其他“愁”词(PPT)

教师读作标题,

学生读“愁”情词句

拓展视野,扩大“愁”情

13

《声声慢》全词

学生轻声配乐齐诵

整体感知,读出全词“愁”情

14

《声声慢》全词

学生个别配乐诵读

艺术再现全词愁情,检测教学效果,完成对词作的感悟

15

李清照艺术地位评价(PPT)

学生齐诵

了解知识,结束

   诵读丰富有效而指向明确。

  “丰富”指方式有学生齐诵全词、诵读词句、学生跟读、教师范读、师生齐读等;“有效”指意图明显,有了解知识、营造氛围、创设情境、熟悉内容、感知形象、艺术再现等作用。

  “指向明确”比如其中齐诵全词有5次,分别是第3次学生齐诵——初步感知、第4次教师配乐诵读——创造情境、第9次学生齐声轻诵——读出凄切声音和凄凉画面、第13次学生齐声配乐轻诵——读出全词“愁”情、第14次学生个别配乐诵读——读出全词意境和艺术魅力。一次有一次的作用,一次跟一次不同。

    3.借诗解诗,诗意化 。

  (1)让学生联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

  (2)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声声慢》中巧妙融入唐诗宋词的的语句和意象,许多意象也是李清照一直喜欢使用的。以诗解诗,能使学生对李清照今昔处境进行对比,加深了学生对李清照悲今悼昔情感的理解。

第一处是学生用的。

   第二处,老师在拓展愁情环节是引进了李清照写于南渡之后的四首词,黄老师在诗歌标题前加上四个字,提示学生诗歌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很快进入对愁情的把握。这个设计很有创意。侧重的是内容上的联系。不过《临江仙》是否表达悼亡的凄惨?

临 江 仙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欧阳修《蝶恋花》词云:“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词纯为闺怨之作,而李清照的这首词貌写闺情,实蕴身世、时局之痛。她作此词时,已是胡马饮河、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她到建康(今南京)的第二年。

    其中第二句说春色如画,见物生情:春天回来了,可是我回归无望,恐怕要终老建康城了。第三句说自己“感月吟风”,也就是“吟风弄月”,过去做了许多写诗填词之事,可是现在年老了,竟一事未成。面对南渡偏安的悲剧,词人既痛北宋之亡,又自伤身世。

   另外,我认为假如同时兼顾形式会更好,《声声慢》借“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来表达情感,如《菩萨蛮》写的是“酒”,《添字采桑子》写的是“雨”,很好,而《临江仙》和《永遇乐》则是直抒胸臆。我觉得《临江仙》选“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更好。写的树,是比兴写法。《永遇乐》选“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更好。这首词一开头就设下三个疑问。从这三个设疑中,人们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这句是第一个疑问。太阳刚好下山,落日的光辉,像溶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晴朗的景色预示着今年元宵将有一番热闹景象。可是,李清照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问号,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怀而发出的问号。这句由景入情。这样选的四句在写法上是情景交融,表达了由身世之苦,丧夫之痛,乡关之思,理想破灭等带来的悲怆,沉痛,绝望,痛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州.李清照 【原创 随笔】
闲话唐诗论宋词
《声声慢》的微课教学设计
种相思两处愁——说李清照《一剪梅》词
《声声慢》赏析
情真女,玲珑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