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言虚词训练及答案

1.下列语句中的“其”用作第三人称的有(  )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B.其一犬坐于前。

C.会其怒,不敢献。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E.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F.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G.欲加之罪,其患无词。

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J.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I.其孰能讥之乎?

K.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L.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M.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N.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其爱不若燕后。

答案:

A.C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

B.翻译为“其中”;

D.翻译为“那些”;

E.翻译为“自己”,属于第三人称活用作第一人称;

F.翻译为“那”;G.句首语气副词,翻译为“难道”;

H.句首语气副词,翻译为“那么”;

J.句中语气副词,翻译为“还是”;I.句首语气副词,翻译为“难道”;

K.助词,衬字,不翻译;

L.连词,表假设,翻译为“如果”;

M.连词,表选择,翻译为“……是……还是……”

N.翻译为“你”,属于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

2.解释下列句中的“且”字。

A.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B.且焉置土石。

C.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D.其子而食乎,且谁不食?

E.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F.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G.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H.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I.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J.若属皆且为所虏。

K.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答案:

A.连词,表递进,翻译为“而且”;

B.连词,翻译为“并且”、“况且”;

C.连词,表选择,翻译为“还是”;

D.连词,表承接,翻译为“那么”;

E. 表让步,翻译为“即使”;F.连词,表让步,翻译为“尚且”;

G.连词,表转折,翻译为“但是”;

H.副词,翻译为“苟且”;

J.连词,表递进,翻译为“并且”;

I.副词,翻译为“将要”;

K.副词,翻译为“将近”。

3.解释下列语句中“然”的含义与用法。

A.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成然之。

C.“此言有之乎?”曰:“然,有之。”

D.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E.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F.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G.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H.吾得升斗之水然活耳。

答案:

A.代词,翻译为“这样”;

B.形容词,对,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然”;

C.形容词,翻译为“是的”;

D.词尾,“……的样子”,翻译为“地”;

E.词尾.“的样子”;

F. 词尾,“……似的”;

G.连词,表转折,翻译为“然而”;

H.,副词,翻译为“就”或“便”。

4.解释下面语句中“若”字的含义与用法。

A.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B.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

C.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D.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

E.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F.若夫淫雨霏霏,连日不开。

G.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H.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答案:

A.代词,翻译为“这样”;

B.代词,属于第二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翻译为“他”;

C.动词,翻译为“像”;

D.连词,翻译为“和”;

E.连词,表假设,翻译为“如果”;

F.连词,翻译为“至于”;

G.动词,翻译为“好像”;

H.动词。翻译为“就像”。

5.解释下列语句中“所”、“所以”的含义与用法。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从弟子女十人所。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E.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F.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G.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H.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I.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J.吾知所以距子也。

K.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L.人必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

M.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答案:

A.名词。翻译为“处所”;

B.助词,表约数,翻译为“许”;

C.表对象,翻译为“……的人”;

D.表处所,翻译为“地方”;

E.表对象,翻译为“……人”;

F.构成“所”字短语,在句中作定语;

G. 固定格式“……何所”,翻译为“所在望者为何”;

H.助词,与“为”搭配,在句中表被动;

I.表对象,翻译为“……的”,或者“……的人”;

J.表方法,翻译为“……的方法”;

K.表原因,翻译为“……的原因”;

L.构成“所”字短语,在句中作宾语;

M.名词,翻译为“地方”。

6.解释下列语句中“为”子的含义与用法。

A.士卒多为用者。

B.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E.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F.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G.唯行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H.惟弈秋之为听。

I.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J.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K.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L.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

M.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N.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P.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Q.慎勿为妇死。

R.夫子胡为忧也。

T.向为身死而不受。

W.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答案:

A.介词,表被动;

B.连词,翻译为“因为”;

C.介词,翻译为“向”;

D.介词,翻译为“在”;

E.介词,表被动;

F.介词,翻译为“替”;

G.助词,提宾的标志;

H.助词,提宾的标志;

I.判断动词,翻译为“是”;

J.动词,翻译为“做”;

K.动词,翻译为“制作”;

L.判断动词,翻译为“是”;

M..语气助词,翻译为“呢”;

N.语气助词,翻译为“呢”;

P动词,翻译为“对付”;

Q.连词,表目的,翻译为“为了”;

R.介词,翻译为“因为”;

T.连词,翻译为“为了”;

W.连词,翻译为“为了”。

7.解释下列语句中“焉”字的含义及用法。

A.永之人争奔走焉。

B.余收尔骨焉。

C.且焉置土石。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E.谨食之,时而献焉。

F.就有道而正焉。

G.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H.焉有仁君在位,网民而可有为也?

I.如乐作焉。

J.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K.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L.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不见。

M.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N.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

A.兼词,“于之”,翻译为“为了这件事”;

B.兼词,“于之”,翻译为“到那里”;

C.兼词,“”于何翻译为“在哪里”;

D.代词,代“文章”;E.代词,代“蛇”;

F.代词,代“自己”;

G.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

H.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

I. 兼词,“于之”,翻译为“在那里”

J.词尾,“……的样子”,不译;

K.语气助词,表舒缓语气;

L.语气助词,表舒缓语气;

M.语气助词,表决断语气;

N.语气主顾次,表反问语气。

8.解释下列句中的“也”字。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C.子无敢食我也。

D.何可胜道也哉!

E.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F.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G.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

A.表判断语气;

B.表确定语气;

C.表祈使语气;

D.加强疑问语气;

E.表停顿;

F.表停顿;

G.用于主谓间,表停顿。

9.解释下列句中“与”字的含义与用法。

A.则与之斗卮酒。

B.不欺其与。

C.蜩与学鸠笑之。

D.蹇叔之子与师。

E.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F.管仲非仁者与?

G.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H.子曰:“吾与点也。”

I.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答案:

A.动词,给;

B.动词,结交;

C.连词,和、跟;

D.动词,参与;

E.动词,赞许;

F.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G.动词,结交;

H.动词,赞成;

I.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10.说明下列语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与含义。

A.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B.蟹六跪而二螯。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E.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F.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G.吾尝终日而思矣。

H.百年而后,予登岭上。

I.吾闻之,喜而不寐。

J.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K.天下强国,非秦而楚。

L.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M.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N.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P.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Q.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R.既而得其尸于井。

S.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

答案:

A.顺连,表承接;

B.并连,表并列;

C.并连,表并列;

D.转连,翻译为“可是”;

E.并连,表并列;

F.顺连,表因果,翻译为“因而”;

G.修连,翻译为“地”;

H.构成方位短语,不译;

I.修连,翻译为“地”;

J.并连,表并列;

K.转连,翻译为“可是”;

M.顺连,表因果,翻译为“因而”;

N.前者用于主谓间,表转折,翻译为“却”,后者,用于主谓间,表假设,翻译为“如果”;

P.用于主谓间,表假设,翻译为“如果”;

Q.助词,凑音节;

R.助词,凑音节;

S.用于主谓间,表假设,翻译为“如果”。

11.解释下列句中“何”字。

A.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旁。

B.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C.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D.大王来何操?

E.唇吻翕辟,不知何辞。

F.而此独以钟名,何也?

G.何当共剪西窗烛。

H.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答案:

A.助词,翻译为“啊”;

B.疑问代词,翻译为“为什么”;

C.副词,翻译为“多么”;

D.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

E.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

F.疑问代词,翻译为“为什么”;

G.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

H.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

12.解释下列句中“乎”字的含义与用法。

A.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C.等死,死国可乎?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E.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F.其皆出于此乎?

G.吾尝疑乎是。

H.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I.不牵乎卑辞之话,不夺乎众多之口。

J.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K.学恶乎始,恶乎终?

答案:

A.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翻译为“啊”;

B.语气助词,表祈使语气,翻译为“吧”;

C.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翻译为“呢”;

D.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翻译为“吗”;

E.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翻译为“呢”;

F.语气助词,表推测语气,翻译为“吧”;

G.介词,表对象,翻译为“对”;

H.前者介词,翻译为“在”,后者介词,翻译为“比”;

I.两个“乎”均为介词,均翻译为“被”。

J.词尾,翻译为“地”;

K.前者介词,翻译为“从”,后者介词,翻译为“到”。

13.解释下列句中的“乃”字的含义与用法。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B.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E.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F.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G.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H.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I.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J.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K.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L.而陋者乃以斧斤考而求之。

M.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N.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P.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Q.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答案:

A.连词,翻译为“于是”;

B.帮助判断,翻译为“是”;

C.副词,翻译为“就”;

D.副词,翻译为“竟然”;

E.副词,翻译为“却”;

F.副词,翻译为“才”、 “仅只”;

G.连词,翻译为“又”;

I.连词,翻译为“于是”;

J.连词,翻译为“于是”;

K.副词,翻译为“竟然”;

L.副词,翻译为“竟然”;

M.动词,翻译为“在”、“处在”;

N.副词,翻译为“才”;

P.副词,翻译为“方才”;

Q.副词,翻译为“才”。

14.解释下列句中的“以”字。

A.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B.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将以乙丑焚公宫。

D.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

E.翌日,以资正殿学士行。

F.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G.杀之以应陈涉。

H.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I.昔秦穆公不从蹇叔之言,以败其师。

J.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K.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L.忽魂悸以魄动。

M.舟摇摇以轻颺。

N.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P.固以怪之矣。

Q.皆以美于徐公。

R.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S.不赂者以赂者丧。

答案:

A.介词,翻译为“用”;

B.介词,翻译为“因”;

C.介词,翻译为“在”;

D.介词,翻译为“按照”;

E.介词,翻译为“凭……身份”;

F.介词,翻译“从”;

G.连词,翻译为“来”;

H.连词,翻译为“来”;

I.连词,表最终结果,翻译为“以至于”;

J.连词,翻译为“因为”;

K.连词,表假设,翻译为“如果”;

L.连词,相当于“而”;

M.连词,相当于“而”;N.连词,相当于“而”,修连;

P.通“已”,翻译为“已经”;

Q.动词,认为;R.名词,原因;

S.介词,因为。

15.解释下列句中的“矣”字。

A.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B.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C.小敌去,大敌来矣。

D.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E.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F.亡无日矣。

G.太后曰:“诺,年几何矣?”

答案:

A.表已然语气,翻译为“了”;

B.表将然语气,翻译为“了”;

C.表必然语气,翻译为“了”;

D.表决断语气,翻译为“了”;

E.表限止性语气,翻译为“罢了”;

F.表感叹语气,翻译为“啦”;

G.表疑问语气,翻译为“啦”。

16.解释下列句中的“于”字。

A.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B.积于今六十岁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有损于人,而无益于己。

E.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F.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G.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汉中。

H.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I.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J.今吴楚反,于公何如?

K.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L.而大声发于水上。

M.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N.苟全性命于乱世。

P.皆以美于徐公。

Q.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R.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S.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答案:

A.已经成为凝固短语;

B.介词,翻译为“到”;

C.前者介词,翻译为“被”,后者介词,翻译为“跟”;

D.介词,翻译为“对”;

E.介词,翻译为“比”;

F.两个均为介词,均翻译为“在……方面”;

G.连词,翻译为“如果”;

H.两个均为介词,均翻译为“在”;

I.两个均为介词,均翻译为“在”;

J.介词,翻译为“在……看来”;

K.介词“跟”;

L.介词,翻译为“从”;

M.介词,翻译为“在”;

N.介词,翻译为“在”;

P.介词,翻译为“比”;

Q.介词,翻译为“被”;

R.介词,翻译为“被”;

S.前者介词,翻译为“从”,后者翻译为“被”。

17.解释下列句中的“则”字。

A.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B.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E.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F.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G.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H.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I.非死则徙耳。

J.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答案:

A.连词,翻译为“那么”;

B.连词,表示后面的情况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翻译为“原来已经”;

C.连词,翻译为“却”;

D.连词,翻译为“就;”

E.连词,翻译为“就”;

F.连词,翻译为“如果”;

G.帮助判断,翻译为“就是”;

H.两个均为连词,前者翻译为“既能够”,后者翻译为“又能够”;

I.连词,翻译为“就是”;

J.连词,翻译为“那么”。

18.解释下列句中的“者”字。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旁皆大松,曲者如盖。

E.今者项庄拔剑舞。

F.陈胜者,阳城人也。

G.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H.客如有来见者,吾必唾其面。

I.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矣。

J.言之,貌若甚戚者。

K.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L.王者之事毕矣。

M.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N.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答案:

A.代词,翻译为“的人”;

B.代词,翻译为 “的原因”;

C.代词,翻译为“的人”;

D.代词,翻译为“的松”;

E.助词,附着在时间词后,表停顿;

F.表判断,不翻译;

G.附着在数量词后表停顿;

H.代词,翻译为“的人”;

I.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J.助词,“若……者”属于固定格式,翻译为“像……样子”;

K.助词,表判断;

L.代词,翻译为“的人”;

M.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N.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9.下列语句中“之”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有(  )

A.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B.顷之,烟焰张天。

C.请与子往夺之国。

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E.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F.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王屋、太行何?

H.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I.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J.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师。

K.此犹文轩之于敝舆也。

L.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M.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N.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案:

A.人称代词,他;

B.词尾;

C.代词,翻译为“他”;

D.代词,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E.指示代词,翻译为“这”;

F.助词,定语的标志翻译为“的”;

G.代词,翻译为“这样的”;

H.“一样的……”;

I.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J.前者助词,提宾的标志,后者助词,定语的标志;

K.助词,用于介宾短语;

L.动词,翻译为“到”;

M.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N.助词,提宾的标志。

20.解释下列句中的“因”字。

A.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D.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E.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F.因爱鼠,不蓄猫。

G.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H.因任而授官,循名而求实。

I.酒阑,吕公因目留高祖。

J.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

答案:

A.介词,翻译为“凭借”;

B.介词,翻译为“经由”;

C.介词,翻译为“因为”;

D.连词,翻译为“乘机”;

E.连词,翻译为“于是”;

F.连词,翻译为“因为”;

G.介词,翻译为“顺应”,或者“根据”;

H.介词,翻译为“根据”;

I.介词,翻译为“用”;

J.连词,翻译为“于是”。

21.解释下列句中的“故”字。

A.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D.此物故非西产。

E.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F.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G.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H.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I.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容所为,力请容。

J.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K.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

答案:

A.副词,翻译为“特地”;

B.连词,翻译为“因此”;

C.副词,翻译为“还是”;

D.通“固”,翻译为“本来”;

E.连词,翻译为“因此”;

F.连词,翻译为“因此”;

G.副词,翻译为“特地”;

H.副词,翻译为“仍然”,或者“还是”;

J.通“固”,翻译为本来;

K.动词,翻译为“衰退”。

22.解释下列句中的“或”字。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B.人或益之,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C.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D.又入水击蛟,蛟或存或没。

E.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F.或曰此鹳鹤也。

G.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答案:

A.肯定性无定指代词,翻译为“有人”;

B.选择连词,翻译为“或者”;

C.选择连词,翻译为“或许”;

D.肯定性无定指代词,翻译为“有时”;

E.肯定性无定指代词,翻译为“有时”;

F.肯定性无定指代词,翻译为“有人”;

G.助词,表不确定语气。

23.解释下列句中的“即”字。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

B.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C.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

D.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E.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F.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G.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H.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湮没,溺死人民云。

I.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答案:

A.介词,翻译为“当”;

B.动词,翻译为“接近”;

C.介词,翻译为“就着”;

D.连词,翻译为“如果”;

E.连词,翻译为“即使”;

F.副词,翻译为“就”;

G.副词,翻译为“就”;

H.连词,翻译为“如果”;

I.动词,翻译为“靠近”。

24.解释下列句中的“安”字。

A.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C.君安与项伯有故?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E.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F.沛公安在?

G.安有天下阽危若是二上不惊者?

答案:

A.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

B.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

C.名词,翻译为“旧交”;疑问副词,翻译为“怎么”;

D.疑问副词,翻译为“怎么”;

E.疑问副词,翻译为“怎么”;

F.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

G.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

25.下列句中“但”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

B.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C.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D.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答案:A。“但……耳”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固定格式,应翻译为“不过是……罢了”。

其他三项均为副词,翻译为“只是”。

26.下列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释担而立,睨之。

D.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E.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答案:C、D。它们均为顺连。

其他三项:

A项中的“而”是并连;

B项中的是转连;

E项里的是用于主谓件间,表假设的,应该翻译为“如果”。

27.下列句中的“既”与例句中的“既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既然部队中午出发,下午就可以到达驻地了。

A.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B.既来之,则安之。

C.相如既归,赵以为贤大夫。

D.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扬如丝飞。

答案:B。

A项中的“既……且……”固定格式,翻译为“既……又……”;

C与D中的均为时间副词,翻译为“之后”。

28.下列句中的“何”字,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③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④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答案:D。

②是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

④是副词,翻译为“多么”。

29.解释下列句中的“相”字。

A.会不相从许。

B.及时相遣归。

C.还必相迎取。

D.伯乐相马。

E.吉人自有天相。

F.儿已薄禄相。

G.魏置相,相田文。

H.好自相扶将。

I.嬉戏莫相忘。

J.誓天不相负。

K.不得便相许。

L.登即相许和。

M.蹑履相逢迎。

N.怅然遥相望。

Q.誓不相隔卿。

R.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S.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P.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昫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答案:

A是单“相”,翻译为“你”;

B是单“相”翻译为“我”;

C是单相,翻译为“你”;

D是动词,翻译为“鉴别”;

E是动词翻译为“帮助”;

F是名词,翻译为“相貌”;

G前者是名词,翻译为“国相”,后者是动词,翻译为“让……做相”;

H是单“相”,翻译为“她”;

I是单“相”,翻译为“我”;

J是单“相”,翻译为“你”;

K是单“相”,翻译为“你”;

L是单“相”,翻译为“他”;M是单“相”,翻译为“他”;

N是单“相”,翻译为“他”;

P是单“相”,翻译为“你”;Q是互相,翻译为“互相”,或者“彼此”;

S是动词,翻译为“帮助”;

T中的“相”都是互相,翻译为“互相”或“彼此”。

30.对下列句中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③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④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⑤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⑥当余之从师也。

⑦顷之,烟焰张天。

⑧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⑨公子闻之,往请。

⑩愿枉车骑过之。

A.①③⑤|②④⑥⑩|⑦⑨|⑧

B.①④⑥|②③⑨⑩|⑤⑦|⑧

C.①④⑥|②③⑤⑦|⑨⑩|⑧

D.①⑤⑥|②③④⑨|⑦⑩|⑧

答案:B。①④⑥都是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②③⑨⑩都是人称代词;⑤⑦都是词尾;⑧是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虚词用法专项训练
2009年高考文言虚词总复习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练习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虚词最详实最完备教学案
要完全读懂文言文,第一步先记住18个虚词在所有语境中的含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