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地理总复习资料(人文地理)2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文地理部分
五、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如生产和生活活动景观(物质文化景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等)和人类精神活动景观(精神文化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寺庙、雕塑、古岩画等)。主要特性:空间性(占有一定空间和固定的位置)、时代性(文化景观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功能会发生改变)
2、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较密切,而精神文化则相对疏远。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也能折射出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但这种反映并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化景观的建设,如果顺应了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将对环境产生有利的积极影响。
3、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①基本概念:文化源地――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文化系统――由许许多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的文化有机整体,也称文化综合体;文化区――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系统的覆盖地区。中国传统文化区下分为东部农业文化地区、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区和西部游牧文化区,各区又分出若干文化副区,如浙江属吴越文化副区。
②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文化传播扩散通过人实现。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短的,称为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的,称为迁移扩散。(注意对比几种文化扩散类型的不同)不同的扩散形式有不同的扩散效果。
六、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①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旅游目的的娱乐性。(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
②旅游活动的作用:
a.满足人类需求:满足人们高层次的享受需要;满足人们休养生息的需要;积累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往往是在闲暇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接受培训来实现的;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身体。
b.促进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发展进口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旅游业能够扩大就业;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c.扩大交流: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们都可通过旅游来实现科技、文化、商品等方面的交流。
2、地理环境与旅游
①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通常划分为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地理、生物景观)和人文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风土民情)。其特点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注意:人文景观≠文化景观。
②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③中国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自然风光类
如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池、“天涯海角”等
历史文化名胜
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等
革命纪念地
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等“红色旅游”
民族风情
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等
十大名胜
故宫、八达岭、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黄山、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蒿山
“四佛”
东普陀山、西峨眉山、北五台山、南九华山
世界遗产
文化遗产: 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平遥古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莫高窟、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龙门石窟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青城山-都江堰、皖南古村落、云冈石窟;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文化景观:庐山
“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26个)
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九寨沟、黄龙、亚丁,广东鼎湖山,贵州梵净山、茂兰,福建武夷山,内蒙古锡林郭勒、赛罕乌拉、达赉湖(呼伦湖),湖北神龙架,新疆博格达峰,江苏盐城,云南西双版纳、高黎贡山,浙江天目山、南麂列岛,黑龙江丰林、五大连池,广西山口、甘肃白水江、河南宝天曼、西藏珠峰、陕西佛坪
④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a.选择最佳观赏位置(千峰万壑—远眺俯视、地貌的造型—特定位置、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视、江河湖海—远望俯视、湖沼池塘—低临水面欣赏、山水组合—乘船观景);
b.把握好观赏时机(把握季节、天气、时间);
c.抓住景观特点(了解园林景观的主配、层次、障景、隔景、框景、借景);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北方皇家园林特点:规模宏大,色彩浓重(红黄为主色调);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布局精巧,色彩素淡(黑白为主色调)。
d.以情观景(综合感受、发挥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e.其他要求(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线路、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观的美学或历史文化价值等)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①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②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如果规模超过环境承载力,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力,则显示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造成对资源的浪费。
③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①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由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不断遭受冲击。首先,社会主义阵营从50年代末出现分裂,到60年代末解体。其次,西方阵营也出现分化。西欧和日本重新崛起,独立自主的倾向增长,美国控制能力有所减弱。80年代末,欧洲政治地图发生剧变。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爆发内战,分成5个国家,苏联解体,分成15个国家。除美国这个惟一超级大国外,世界上还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②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二战后总体是和平局面。
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组织在维护区域安全、加强各国间的团结和合作、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在全球性对抗和大战危险减弱的同时,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甚至爆发局部战争。如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阿以冲突既有民族和宗教矛盾、领土和水源纠纷等内部原因,也与帝国主义国家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插手中东事务有关。
2、 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①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不断扩散,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产品、技术和资本;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提供原料和燃料。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空前紧密,技术、人员、服务的跨国界流动越来越频繁。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进入世界大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手段。经济全球化首先得益于科技进步,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②区域发展中经济全球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发达国家具有发达的制造业和金融业、科学技术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引进外资和技术,加上政局动荡,南北差距扩大:拉美地区发展较快;东亚、东南亚发展成为吸引对外投资较多的地区;南亚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纺织品的供应地;撒哈拉以南基础薄弱、吸引外资条件差、北非和西亚制造业技术水平低,政治冲突不断,吸引对外直接投资条件较差。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
③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二战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越发加剧,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这些区域经济集团一方面具有内向的保护性,另一方面具有外向的竞争性。在集团内部成员之间实行关税互利、取消贸易壁垒,组成共同市场,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内部经济的联系,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主要区域经济集团:欧盟(25国)、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加、墨)、东盟(东南亚10国)、亚太经合组织(APEC,论坛性质,松散的非正式集团)等。
3、 综合国力
①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综合国力即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其大小主要体现在基本实体(面积、人口、位置、资源)、经济力量(工农业生产、交通和通讯、国际竞争能力)军事力量(常规军事力量、战略核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这五个方面。
②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
八、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①环境问题及其发展: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②环境问题的防治: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可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产生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防治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③中国的环境问题:
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供养21%的人口);资源短缺(缺水问题突出);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的发展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的环境保护:中国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之一;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河流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污染控制工程;树立公众环保意识。
2、可持续发展
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必须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必须结合实际理解这三项原则)
③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九、补充:新教材中国土整治新增内容
1、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①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雨林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很快被分解和吸收利用,土壤中积累很少,肥力较低。由于雨林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因此,一旦森林遭到焚烧和砍伐,养分很快流失,地表植被很难恢复,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②雨林对调节全球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雨林被毁,会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雨林众多物种的丧失,这对全球人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③目前对雨林最大的破坏来自于雨林的农业活动(迁移农业、过度开垦、放牧)和商业性木材采伐(往往由跨国公司主导)。另一值得关注的生态系统:湿地(含河流、湖泊、滩涂、沼泽、珊瑚礁、红树林、水田、水库等)
2、山西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①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开采便利,且位置靠近东部,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加强铁路、公路交通建设,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②问题:山西产业结构以煤炭工业为主,十分单一;由于国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将改变过分倚重煤炭的局面;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破坏地表,加剧水土流失,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③措施: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建立清洁能源生产体系;调整产业结构,重化工业(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好矿区复垦绿化工作,治理环境污染。
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①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业化、城市化;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私企业→工业化、城市化;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另外还要靠边贸发展的云南德宏模式和靠资源开发发展的东北模式。②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率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少数地区之一。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的珠三角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靠近东南亚的优越位置,劳动力丰富、低价低廉的优势条件;侨乡,利于吸引语言、文化背景相同的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三角最初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则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③问题: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科研实力比不上长三角地区,市场腹地不够广阔,工资和地价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导致对外资吸引力下降,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发展后劲不足。④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加强规划和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4、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①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质优价廉)、基础设施和生产协作条件(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广阔)以及个人偏好(文化认同)、国家政策、社会安定等。②日本的三次产业调整:二战后至50年代,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纺织、食品等)为主,60年代,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钢铁、机械、石化、汽车等)为主,1980以来,以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主。每一次产业调整升级,原来的主导产业向外转移。③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对于转移国来说,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对于接受国来说,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理科学类包括哪些专业?地理科学类专业名单汇总
高二地理股息提纲
人类地理学
城市里的水环境,比你想象中更重要
大美桂林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与文化共融——张家界生态农业观光园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