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克服地理复习的高原现象(转)
 在前期的复习中,学生情绪高涨,师生配合默契,绝大多数同学学习成绩(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明显提高。但是经过一个阶段时间的迅速提高之后,尤其是到了后期复习时,学生会逐渐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怎么会不如以前了呢?成绩提高不大,或者有时反而下降,甚至感觉学不进新东西了,极易产生一种急躁、焦虑情绪,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中的“高原现象”。这种现象在高三学生中为数不少,值得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如果学习者不能正确处理,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那么学生很有可能从“高原”上跌落下来,停滞不前,难以提高,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明代学者朱熹在《晦翁学案》中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方始是学。”这里讲的节节有疑,就是学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那么怎么克服这一“高原现象”呢?笔者认为其中的核心所在便是必须正确认识“高原现象”产生的必然性和克服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突破“高原”瓶颈,勇攀地理新“高”。

“高原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其原因通常错综复杂: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及一些客观因素如已形成的知识模式的干扰、知识和技能的复杂程度、学习者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都有一定关系。当进行第一轮复习时,着眼点在课本,夯实“双基”方面,以讲代练的复习方式能使学生很快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要规律,找到解题的一些“窍门”。在这一阶段,学生进步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学生成绩提高也很显著;进行第二轮、第三轮复习后,随着复习的深入,教师的着眼点由重视双基转变为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学生尽管每天学习和训练都很用心,但是随着精力的消耗,学生在生理上可能出现疲劳;心理上可能出现学习热情减退、怕苦怕累、学习意志力和坚韧性不够;特别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基础知识薄弱环节会逐渐暴露,“读死书、死读书”的学生就很有可能出现“高原现象”。另外我认为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法引导不当,也可能引发学生的“高原现象”。

显然,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微笑从容地面对高考,取得优异成绩,“高原现象”无疑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要想顺利渡过“高原现象”这一难关,就必须克服“高原障碍”。

通过笔者悉心的摸索和实践,我总结出一些超越“高原障碍”的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和坚韧的学习意志。不因一时进步而骄傲自满;不因一时困难而垂头丧气;对于个别心理品质较差、意志力和坚韧力不够的学生,教师应主动关心和引导,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勇敢地面对困难、剖析困难,找到“钥匙”,迎头赶上。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去克服困难,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教师科学的复习策略是关键。第一轮复习:源于课本,按初中、高中一章一节地复习,立足书本,训练到位,不留死角,并且依据知识结构细细梳理成知识网络,目的是让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复习持续的时间较长,宜讲练结合。第二轮复习:高于课本,点面结合,以区域或者以专题为单元,将初中、高中的知识融为一体,将内容相关的章节,放在一起复习;突出知识重点、学习难点,重视能力培养。如《海洋环境,陆地水,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水污染及治理,跨流域调水和节约用水》专题;《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国区域地理、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专题等等。第三轮复习:以练为主,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该阶段为“高原现象”的高发阶段,为防患于未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讲精练。精心设计教案,浓缩地理学科的“精髓”: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应用类等知识,尽量让学生融会贯通;其次是精练,教师在熟知自己学生的学习状况之后,有针对性地编制或精选一定量的综合题、应用型试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挖掘习题的内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思维变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求异、迁移、创新中逐步提高,并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样才能冲出高原阶段,跨上更高的台阶。

2.查漏补缺,扫清障碍。进入复习后期,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但是难免有漏洞,若不及时补上也容易引发“高原现象”。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易犯的倾向性错误、易混淆概念及时提出,及时纠正;特别是一些地理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相当一部分学生靠“背功”,似懂非懂、不求甚解。这类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放慢速度,力求人人过关。

3.重视试卷评讲。每一套试题练习之后,都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学生目前学习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必须认真仔细地评讲。凡是题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不能一味地赶时间,要深入浅出、讲清讲透;不能就题讲题,应一题多解、多变,并触类旁通,旁征博引;告知答案是其次,让学生掌握答题、解题的方法、技巧和规律才是目的;要密切联系时事、政治热点;要重视学科类综合,更要强调学科间的渗透交叉,以培养学生综合答题能力。

4.培养综合意识,提高答题能力。地理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复习时要注意思考自然(人文)地理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并将地理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围绕新问题、新情境将地理知识重新整合,一以贯之,联成一体。

三、加强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法指导的方法颇多,这里不再赘述。笔者根据自己的心得,着重两点:

1.教师在后期查漏补缺时,学生更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查漏补缺。我往往建议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将在听课过程中出现的不理解或者是不熟悉的知识点记下;每完成一套练习,将典型错误或者是疑难问题记下,然后自己去整理、深究,一定要搞清吃透。当然刚开始的时候,疑难问题会很多,我会要求学生过一段时间重新整理,而这次应将已经消化、已经掌握的问题去掉,留下的疑难问题再整理、再深究。这样一来就像金字塔的堆砌一样,越是往上,体积越小,问题也越少,塔基却坚不可摧。

2.指导学生掌握答题的技巧,学会考试。在高考复习中,尤其是后期强化练习中,面对一道“难”题,从如何审题开始,到寻找解题“突破口”,到答题的步骤、技巧及策略,甚至到检查,环环相扣,不容出错。在平常练习、测试中,要力求“慢开始,早入境,快答题,稳结束”。要按照由先到后和先易后难的原则答题,前者符合学生的做题习惯,后者有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够进入良性竞技状态。对于考试中遇到的问题,正确的态度是:遇到难题要沉着,遇到容易题不大意,往往沉着能降低“难”的程度,轻视会忙中出错。解答时要反复审题,不放过任何细节,充分利用图像或文字中的每一信息,回归教材,折射原理。一般的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再就是换个角度思考,可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对题中提供的材料进行理解、分析。当然, 还要注意答题思路的完整性。有的学生不是拿不到分,而是拿不全分,所以加大表述能力的训练是重要环节,表达训练并不是死记硬背课本中的文字,而是理解记忆,将课本的语言,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在答题时准确、透彻、到位。总之让学生学会考试,答好题,得高分,这也是克服“高原障碍”,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三学生后期复习,教师、学生、家长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高考成绩几月定型?考前如何冲刺?
初中地理中考复习计划
高考各科二轮复习黄金方案
浅谈高三补习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高原现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