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其真无马邪”的“其”意知多少

 

“其真无马邪”的“其”意知多少

程予东

 

 同事问起韩愈《马说》中最后一句里的“其”作何解释时,笔者翻阅课文后,根据文章结尾的标点符号——句号,确定这是韩愈用痛切嘲讽的语气直接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本质原因。依照这样的理解回复说是作代词用,可解释为代指前文提到的那个狂妄地说天下无马的人。同事又说也有不少地方将“其”理解为表示推测、估计的含义,解释为大概,恐怕的。她还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里有该句的翻译,那就是: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原来句尾的句号在翻译后改成了感叹号,此点暂且不论)。据此好像“其”的理解又是其实的意思了。笔者想着这样的解释也能契合韩愈内心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深切痛惜之情和愤懑之意啊。她说现在正是复习阶段,对学生还是要明确哪种理解好,此时笔者也觉得需要一个有说服力的结论。笔者认为要合理解释“其”的含义,还是要联系着句子后面用到的标点符号的。为了慎重起见,想着还是先翻翻和课文相关的资料,看看资料里是怎样的意见。

 

 由此笔者找来了一些选录韩愈《马说》的版本,结果发现文章最后一句的标点竟然存在三种类型。其一是句号,见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马说》(这是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的《韩愈文选》中选出的文本);其二是感叹号,见于由上海古籍出版色出版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其三是问号,见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三种不同的标点符号直接影响了句子的翻译不说,而且把原来就在“其”字上无法定论的情形更是推向了复杂的局面。

 

 如果是第一种情形,结尾是句号,“其”解释为代词,指说天下无马的人,切中问题的实质,语气直接,控诉感情喷张,而且“其”在古汉语词典里存在解释为“他”的义项。若说是表示推测的话,可以解释为“恐怕、大概”之意。笔者不太赞同此种理解,原因是前文已经明确指出了不知马者的行径,是确定无疑的事情,而且韩愈写此文的矛头指向性非常明确,所以理解为有推测之意显得有些别扭。不过话说回来,“其”所表达的嘲讽意味在这样的解释里还是很明确的(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浅见而已)。此外就是“其实”一意,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内“其”字的理解义项中是不存在“其实”一意的。将“其”解释为“其实”,是今天读者读古文时的一种任意妄为做法,乍看起来说得通,但是不符合古文翻译规则。

 

 我们来看看第二种标点符号——感叹号的情况。感叹号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尾的停顿。一般情形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另一种是用在语气很重,很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结尾。很显然,我们知道《马说》里的最后一句不属于第二种情况,那无疑该是第一种类型了。此时将“其”理解为代词,解释成代“说天下无马的人”,从表达的感情上不是刚好和韩愈写作此文的矛头指向相契合吗?而且句尾又用到了“也”一词,更是加强了这种感叹的语气。如果非要解释为恐怕、大概之意,从情理上说也可以认为是抒发出了韩愈内心郁结的失望之情的。“其”表示推测而且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仲尼所说的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该句中的“其”就是表达了推测之意的。指用俑陪葬的人未来可能要遭遇的报应,是孔子对这类人行为的雅咒,态度是决绝的。感叹号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这种决绝语气。联系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里对最后一个句子的翻译结尾所用的感叹号,这样说来,我们觉得用感叹号也是不错的选择。至于“其”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作代词表示了韩愈批判矛头锋芒直指,有义愤填膺之感;表大概,是一种深沉的慨叹和无情的嘲讽。两者之间语气不同而已,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冲突。

 

 下面再看看第三种标点:问号。问有疑问、反问、设问等。显然该句不是设问类型,有反问之意,也蕴含疑问之说。不管哪种类型的问,首先传递出的语言信息就是发问。这时的“其”解释什么意思确当呢?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是要联系一下前面的句子,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一般解释为“呢”,现在我们把两个句子联系在一起,可以做出这样的译句: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这样的翻译见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观止》一书三百六十八页)?由此可知第二个“其”释义为“还是”,表示选择关系。其实我们知道这时的答案是毫无疑问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发问呢?我们知道发问是韩愈内心沉郁纠结的表露。问给谁听呢?问给说天下无马的所谓当权者听,问所有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人听,问所有读到此文的人听,言下之意就是你们从千里马的悲剧命运里好好思量一番吧。虽然表示选择,但是反问意味不是相当明确吗?而且将“其”理解为表示选择关系的“还是”之义项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是存在的。这样的问充满着一种无奈、心酸、悲愤。笔者认为这样的问更能表示出韩愈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和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看来解释为“还是”也无不可呢!只是这样的解释是在句尾为问号的情况下,却不适宜于句尾为句号和感叹号的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如果需要对文本做出个选择的话,笔者还是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观止》一书中对于后一个句子里“其”的理解。而且笔者还发现该书三百六十八页“其真无马邪”后竟然用了表示选择关系的标点符号——逗号,这实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严谨结论。

 

 只是现在笔者关注的还是最初的那个问题,就是依据现行课文文本的标点处理和对于“其”的理解。现实呈现出了较为纷繁的情形,认为紧要的当是需要一个较明确的定论。不然广大的语文教师在面对它的时候还会举旗难定,而这又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对古文重要虚词的分辨和积累。

 

 附加彪哥回复: 

 其,作为语气词,可以表示商量、祈使、揣测等语气,或加强反问的语气,等。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大概,揣测) 

吾其还也。(还是,商量) 

尔其毋忘乃父之志。(祈使) 

……

 

其真无马邪?(其,可译为“难道”,加强反问语气,是针对“执策者”的质问:难道真的是天下无良马么?) 

其真不知马也!(,其,指“他们”(执策者),一针见血,道出本因。) 

邪,一般用于问句;也,此处可理解为判断。

 

商榷:古汉语中用其……,其……表示选择固有之,然用……邪,……也,表选择是否典型? 

 

明句读,彰显汉语的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1年第51篇:教研随笔∣文言文教学要关注“炼字炼句处”
常见标点符号用法口诀
专题21 《马说》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原卷版)
语文中17个标点符号知识大全,附思维导图
品读 |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唐·韩愈·马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