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152:2016高考考前基础篇
【考前基础篇1】——《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回顾
自然地理——懂原理、知规律
一、地球运动相关规律
1.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分布规律
(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零;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都相等,均为每小时15°。
(2)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均是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注:图中节气为北半球节气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变化的。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所示)。具体规律是: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2)正午大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某时离直射点近,该时正午太阳高度就大;某时间段内直射点向该地接近,该时段该地太阳高度就增大,(即近大远小规律)。
4.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1)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2)纬度分布规律
①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某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二、大气运动规律
1.热力环流规律
(1)近地面冷,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即冷下沉、冷高压)。
(2)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即热上升、热低压)。
(3)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
(4)水平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分布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上述风均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①自赤道向南、北,约每隔30度为一个气压带,全球共7个气压带,且由赤道向两极,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相间分布。
②两个气压带间是一个风带,全球共6个风带。
③各气压带的中心位置:赤道低气压带——0°,副热带高气压带——30°,副极地低气压带——60°,极地高气压带——90°。
(2)移动规律
时间
半球
季节
气压带、风带
1月
北半球
冬季
南移
南半球
夏季
7月
北半球
夏季
北移
南半球
冬季
3.“副高”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1)“副高”与锋面雨带的关系:锋面雨带始终位于“副高”的西北侧,是从“副高”吹来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雨带与“副高”同进退。
中国东部锋面雨带进退图
(2)移动规律(正常年份)
①春末(5月):“副高”位于15°N~20°N―→“雨带”位于华南(南岭)。
②夏初(6月):“副高”延伸至20°N―→“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
③7~8月:“副高”北进到25°N~30°N―→“雨带”位于华北、东北。
④9月:“副高”南移―→“雨带”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3)影响:“副高”强或弱,会导致“雨带”推进速度快或慢,引起“北涝南旱”或“南涝北旱”。
4.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1)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
(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部
热带季风气候
10°N至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部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大陆东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50°N~70°N大陆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沿海
冰原气候
极地附近
5.成因分析规律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②地形地势。③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湖泊、裸地、寒流、暖流等)。
④天气状况(阴、晴)。⑤季节。⑥人类活动。
(2)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①纬度:热带小温带大。
②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水面)的小于裸地。
③天气状况:阴雨天气多的地区小于阴雨天气少的地区。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①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季风);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③洋流(寒、暖流);④海陆位置;⑤向岸风或离岸风。
(4)影响气候的因素:①纬度位置;②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季风);③地形;④洋流;⑤海陆位置(东西岸、内陆等)。
三、水体运动规律
1.水循环规律
(1)水循环过程
结合上图,水循环的过程可以归纳为: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环节
A→B
(2)地理意义
①将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②水循环过程中不断进行势能和动能的转换,产生了流水的各种外力作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③水本身是很好的溶剂,促进了矿物质元素的不断迁移。
④水是热量调节器,在不同热量区之间的水循环运动促进了热量的平衡。
2.海洋表层洋流(风海流)分布规律
名称
分布
组成
特点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热带、副热带海区(南北纬5°~45°)
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东(侧)寒
西(侧)暖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纬45°~70°)
逆时针环流
东(侧)暖
西(侧)寒
环球性的西风漂流
南纬40°附近的海域
绕纬线圈环流
季风洋流
北印度洋海域
夏顺
冬逆
四、地质规律
1.只有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
3.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5.地质循环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内力作用释放出的地球内能;二是促进外力作用进行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五、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纬度: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海拔: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
(3)相对高度:山体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
(1)纬度:山体所在纬度低则海拔高,纬度高则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5.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考前基础篇2】——《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回顾
人文地理——评区位、析问题
一、农业区位因素
1.位因素农业区技术条件: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
2.主要区域农业生产条件
(1)我国江南丘陵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③酸性土壤(红壤)。
(2)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3)尼罗河三角洲、我国新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4)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5)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自然条件: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
②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饲料供应充足。
(6)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7)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的原因
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境内有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8)城市郊区农业: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区位分析
①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二、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位置、土地、水源、能源、矿产、环境。
(2)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农业基础。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
(4)环境因素:盛行风下风向、河流下游、远离居住区和农田等(用于微观布局)。
例: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的原因:①本土矿产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②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③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④岛国,多优良港口,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工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
2.城市工业布局
(1)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2)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
(3)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
(4)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
(5)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6)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
(7)交通:沿交通线分布。
(8)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9)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
(10)工业联系:有投入—产出联系的企业多集中布局,而随着现代交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汽车、飞机制造等零部件生产企业与总装厂之间往往远距离地分散布局等。
3.城市工业区区位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2)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三、城市区位因素
四、交通区位因素
1.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1)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
(2)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就会。
2.社会因素
(1)加强地区间文化经济发展。
(2)加强民族团结。
(3)维持社会稳定与繁荣。
(4)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
3.技术因素
先进的技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要保证。
4.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因素会影响交通线路的建设。
五、商业区位因素
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资集聚中心和服务中心,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国内和国外商品流通的枢纽。商业中心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相对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二是要有便捷发达的交通运输。因此,一个地区内的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区内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的通达性,都是选择商业中心区位时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
(1)市场最优原则:商业建在消费人群集中的地区,如市中心的中心商务区、居民小区中的商业区等。
(2)交通最优原则:商业区建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如高速公路沿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理概念】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压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考试必备!)
高中地理:十二种气候类型及特点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三大因素,决定了全球气候基本格局
2019高考地理:气候专题(大总结,一定要背熟!)
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复习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