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岳麓版经济史期中考复习整理资料



岳麓版经济史期中考复习整理资料

 

1、商周耕作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根源:生产力低下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出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不断完善;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评价自耕农经济

1)积极作用:自耕农生活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自给自足。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消极作用:小农经济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小农经济又十分脆弱)

4、土地制度的演变:①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实质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②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的私田。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③东汉至唐朝盛行地主大土地所有制,采用田庄式的经营模式,这是这个时期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④土地兼并问题: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大地主通过各种途径兼并国家和自耕农的土地。⑤东汉末年,曹操实行“屯田制”。⑥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⑦唐后期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

5、井田制的特点: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由得到份田的劳动者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交纳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6、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国王),封建社会土地归私人所有。

7、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经济发展的结果。

8、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

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第六,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畅销国内外。

9、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0、商周出现“工商食官”制度,说明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垄断)。

11、私营手工业在明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2、重农抑商政策原因

1)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阶级地位所决定的。(2)中国封建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抑商是为了重农)。

1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是其根源。(2)广大农民贫困,消费能力低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3)统治者的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4)统治者愚昧自大,实行文化专治,打击工商业,鄙视科学。(5)西方国家的掠夺。

14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

15、判断一个工厂是否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标准:是否出现自由雇佣劳动关系。

16、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封建的腐朽制度

17、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

3)、寻求与东方直接进行贸易的途径4)、强化王权和对外扩张的需要

5)、基督教会向海外传教的动机6)、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1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影响:(1)对欧洲:引发商业革命,促进西欧在商业经营方式上的重大转变,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对美洲: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3)对非洲:成为猎获黑奴的场所,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始(4)对亚洲(最初):欧洲殖民者最初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白银的大量流入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5)对全球: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如能谈到农作物的广泛传播,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极大丰富了人类的自然地理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和联系紧密的整体,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导致世界人口大迁移、大融合,形成许多新民族等方面可适当加分,但总分不应超过总分。

19、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欧洲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因殖民者的屠杀、折磨、奴役,以及从欧洲带来的传染病的侵袭,种族几乎灭绝;土著居民劳动力的锐减,又引起罪恶的黑人奴隶贸易,加剧了殖民地的落后。对欧洲殖民国家来说:源源流入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从而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和兴旺。欧洲的殖民扩张也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7、瓦特蒸汽机的广泛应用重要意义。

20、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2、条件:A、资本:殖民掠夺、圈地运动获得大量资本

B、劳动力:推行圈地运动,获得大量雇佣劳动力

C、生产技术:工场手工业发达,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D、原料: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原料

E、市场: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极大地扩大市场的需求

21、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2、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比较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更广,发展更快。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与技术紧密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23、世界市场形成的方式: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武力威逼(殖民掠夺)

24、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1618世纪中期,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5、鸦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6、鸦战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那些变化:小农经济受到冲击并逐步解体;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7、评价洋务运动

28、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内容

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民国时期

阶段

产生

初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

表现

出现上海发昌机器厂等民族企业

出现张謇、荣宗敬等民族企业家

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及化工业有所发展

原因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利润的刺激;

自然经济的解体

清政府放宽限制,奖励工商;

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

收回利权斗争的推动;

P50结合笔记

29、民族工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

是在“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下曲折发展的。“一战”期间,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兼之民国的建立及其政策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但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二战”爆发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制,民族工业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特点。

30、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1)外因: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传入,影响。

内因: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旧的习俗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2)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走向近代化。

3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32、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评价。

3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识精要:历史必修二 (1——4单元)
【干货】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高考历史:4种题型+8种评价方法+7种史观+6点史料学+4阶段资本主义经济+3次科技革命比较研究
2015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七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