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总动员:4.鉴赏诗歌的形象
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总动员:4.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
席上贻歌者    
郑谷
花月楼台近九衢①,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 莫向春风唱鹧鸪②。
注:①九衢:都市中四通八达的街道,此指唐代京城长安。
②鹧鸪:指当时流行的《鹧鸪曲》,曲调哀婉清怨。

8.前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这样写的好处?(6分)

【分析】注意对画面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繁华”。最后答出作用:用乐景衬哀情。
【答案】
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春风夜月、花前酒楼的繁华都会景象。(2分)明月的清辉照着高楼和盛开的鲜花,街市四通八达,高楼灯红酒绿,歌声清脆悦耳,歌女斟酒言笑……(2分)乐景衬哀情。(2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点拨】概括画面内容或分析意象的特征的题目,注意对诗句中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然后分析表达的情感,注意意境和情感的关系,大致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此题注意“繁华”的意境特征的概括,和“乐景衬哀情”的作用。



9.从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为什么把诗送给唱歌的人?(5分)

【分析】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亦有江南客”“清歌”和标题“席上贻歌者”进行分析。
【答案】后两句中,诗人被哀婉清怨的歌声撩动,终至不能自已,侧面表现了歌声具有使人回肠荡气的魅力。(2分)他把此诗赠给歌者,实际上是意味着自己乃是歌者的知音,向其演唱艺术献上一颗敬佩之心;(2分)同时又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点拨】这实际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亦有江南客”“清歌”和标题“席上贻歌者”进行分析。






(二)
浪淘沙  感事
明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8.“鸿雁南归”看似平常,其实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其作用。 

【分析】注意从“鸿雁”这一意象的传统意向含义分析,时令、情感。
【答案】
① 点明高秋季节,营造一种凄凉的意境。(1分)
②暗示词人的思归,点出作者避难江湖的处境,反衬词人的失落与无绪。(2分)
③思归不一定就是回家,也意味着“梦”的归宿,心灵的安顿,传达出诗人对实现人生抱负的渴望。(2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点拨】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此题注意从“鸿雁”这一意象的传统意象的含义分析,时令“点明高秋季节”“营造一种凄凉的意境”。然后结合整首诗歌分析情感。



9.“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恨”“惆怅”“伤悲”“红叶”“清露”“枫自落”和注释中的“避难于江湖时期”作答。
【答案】
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共6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恨”“惆怅”“伤悲”“红叶”“清露”“枫自落”和注释中的“避难于江湖时期”作答。






(三)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
归纳总结
1.审读标题,挖掘其信息
诗歌题目能传达很多重要信息。如白居易的《卖炭翁》,题目就交代了写作对象——卖炭翁,这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形象,诗歌表达了对其遭遇的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控诉。
2.了解背景,知人也论世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个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如赏析李白的诗歌,就要理解其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一生,诗人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昂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赏析时应该抓住这些特点。
3.整体感知,定形象身份
对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时,首先要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4.抓关键语,析形象特点
古人写诗填词,很讲究炼字炼句,可以说流传至今的名家名篇,每一首诗歌都是字斟句酌。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语句,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细节、侧面描写来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语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轩诗兴
[宋]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①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仔细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例如本题鉴赏的对象就是诗人自己;鉴赏的要求是“简要分析”,需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步:找。找到诗歌中描绘形象的有关句子。本诗描写的是诗人闲适、洒脱、高雅生活情趣,其形象由此呈现出来。具体可从下列词句看出:“竹轩”“柴门”“狭径”“倦卧”“闲吟”等。
第三步:析。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四步:结。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词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本诗中的主人公是闲适、洒脱、高雅的形象。最好把这个结论放在答案的首句。

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答题模板
(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即点明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身份;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3)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意义,即分析人物形象身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鉴赏景物形象】
1.缘景明情,探知诗人感情
古代许多写景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的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的情感就低沉伤感。
2.分析意境,探知诗人感情
意境是诗词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它是诗人强烈的主观思想感情与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相契合的体现,是诗人创造出来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是探知诗人感情的重要途径。在意境的创设上,有不同的风格,同时蕴含着不同的情感。
3.透过表面,挖掘深层含意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例】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宋]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解题步骤
第一步:仔细审题,捕捉关键信息。从题目和注释可知,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画境和感受是主要内容。
第二步:搜索景物,描绘画面内容。
第三步:感受意境,分析作者感情。抓住画中的景物,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氛围。
第四步:组织答案,简要赏析诗歌。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答题模板
① 描绘画面+②概括特点+③分析作用



【鉴赏事物形象】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如赏析杨万里的《野菊》中野菊的形象就要结合传统诗歌中的特定意象“菊”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
2.关注色彩色调,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杨万里的《野菊》中“重阳”一词就点明了是在秋天,野菊生活的环境是肃杀、萧瑟的。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是一别可能成永别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解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如杨万里的《野菊》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形象。
4.明确解题关键,把握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清]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答题模板
(1)分析事物形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等)和环境特点;
(2)挖掘事物形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塑造此事物形象的意义,即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操,或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追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
诗词曲区别及鉴赏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分析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方法口诀歌(上)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答题要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