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津市宝坻区2017届林亭口高级中学高三9月月考地理【解析】

2017届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高级中学高三9月月考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1.图中,符合甲在乙地西北、丙在丁地东南的是(  


              A.                      B.                      C.                                D.
答案:B
试题解析:A图中甲在乙的西北,丙在丁的东北;B图为南极俯视图的一部分,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甲在乙的西北,丙在丁的东南,B正确;C图为北极俯视图的一部分,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甲在乙的东北,丙在丁的东南;D图中甲在乙的东北,丙在丁的西北。
2.读图,N为北极点,此时P点为正午,且太阳高度为0°,当地北极星的仰角为68°,闭合等值线表示纬线。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题。
此季节和此时全球新的一天所占的时间分别为(  

A.春季21小时 B.夏季15小时
C.秋季8小时 D.冬季3小时
答案:D
试题解析:N为北极点,此时P点为正午,为12点。根据图中夹角和地球自转方向,推算P地为45°W,位于西三区,此时东九区为24点,则东九区至东十二区(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后为旧的一天)为新的一天,占全球3个小时。当地北极星的仰角为68°,即P地纬度是68°N;P点太阳高度为0°,说明P地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冬季。故选D。
3.一架飞机从甲地(45°N,100°W)起飞,沿最近航线匀速飞行10小时抵达乙地(45°N,80°E)。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飞机飞行航线(  
  A.一直不变
  B.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C.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D.先向北后向南
(2)这架飞机若以同样的速度,沿45°N纬线飞行,抵达乙地大约需要(  
  A.8小时
  B.10小时
  C.14小时
  D.20小时
答案:(1)D(2)C
试题解析:(1)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应是过这两点的地球大圆上被这两点分成的劣弧长,因为甲、乙两点位于相对的两条经线上,因此过这两点的大圆在一个经线圈上,又因为这两点均在北半球,所以过经线圈被它们分得的劣弧要经过北极点。因此最近的走法是先朝北再朝南。
(2)从甲地过北极到乙地,飞了纬度45°,所以飞了45×111=6660(千米),用了10个小时。而在45°N上飞行,飞了180°,路程只有赤道上的一半,相当于走了180×111×cos45°=14125(千米),所用时间为14个小时。
4.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①②③区域面积相比(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无法比较
(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③区域海面距地心距离比①稍长
  B.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西北方向
  C.③区域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D.东北航向是②区域向③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
答案:(1)B(2)B
试题解析:(1)①②③区域经度差、纬度差相同。①②区域南北半球相反;纬度相同,面积相等;②区域纬度低于③区域,因此面积较③区域大。
(2)地球是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故纬度更高的③区域平均海平面距地心距离稍短;相对方向要用劣弧定向法,经度相隔不能超过180°,故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西北方向;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故③区域位于西半球;②区域向③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应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5.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图(单位:m),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所反映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图中河流的流向为从南流向北后再向东北
  B.陡崖的相对高度H:100m<H<200m
  C.①地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比②地多
  D.甲丙两地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海上日出
(2)当地为发展旅游业,打算修建一条直达山顶(492m处)的观光索道,最合适的选线是(  
  A.从甲处到山顶
  B.从乙处到山顶
  C.从丙处到山顶
  D.从丁处到山顶
答案:(1)A(2)A
试题解析:(1)依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可判断河流先自南向北,再向东北流,A项对;图中等高距为50米,陡崖处有三条等高线相交,根据陡崖的计算公式,陡崖相对高度大于等于100米、小于200米,则B项错。图中高程为492米山峰位于东北—西南向的山岭上,则①位于该山岭的西北坡,为东南季风的背风坡而降水少,②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而降水多,C错;冬季日出东南,甲东南方位为山岭,阻挡视线,故甲地冬半年一段时间内不能看到海上日出,D错。
(2)该地东临海洋,到山顶看日出是主要旅游项目;山脉的东坡直接临海,不需要登山看日出,故不必要修建丙或丁到山顶的索道;甲乙位于山脉的西侧,但乙位于一个山顶上,两个山顶距离较近,也不符合“直达山顶(492m处)”条件;而甲位于山下,与最高山顶之间有河谷,沿线景观较好,故最适合修建观光索道。答案选A项。
6.读某地等髙线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①18m
  ②21m
  ③36m
  ④43m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中陡崖顶部的海拔范围是(  
  A.(40M,50M)
  B.(45M,60M)
  C.(50M,60M)
  D.(50M,55M)
(3)有关P、Q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①P为山坡上的洼地
  ②Q为山坡上的洼地
  ③P为山坡上的小丘
  ④Q为山坡上的小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B(2)C(3)D
试题解析:(1)陡崖的相对高度(H)计算公式是:(n-1)*d≤H<(n+1)*d,n表示等高线条数,d表示等高距,图中陡崖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是10,可计算出20≤H<40,B正确。
(2)图中陡崖顶部的海拔范围是50~60m,可以等于50m,但不能等于60m,C正确。
(3)P数值较四周低,是洼地;Q海拔较四周高,是小丘,D正确。
7.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中两条等值线为全球变暖条件下两个年份的相同月份的月均温为2℃的等温线。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南半球
  B.甲处有暖流流经
  C.乙处可能为山地
  D.南部雨季长于北部
(2)此时M河流流域(  
  A.处于七月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盛行西北风
  D.河流处于汛期
(3)仅从自然条件考虑,①②③④四地最适宜建设大型港口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1)C(2)D(3)D
试题解析:(1)由材料可知,图中全球变暖条件下两个年份的相同月份的月均温为2℃的等温线,向北移动,说明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A错。甲处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说明气温低于同纬度东西两侧,为寒流流经,B错。乙处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气温较东西两侧低,应为山地,海拔高所致,C对。南部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北部位于40-60度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多雨,D错。故选C。
(2)读图可知,图中40度附近大陆西岸为2℃,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来看,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应为1月份,A错。此时M河流域受盛行西风控制,B错。北半球盛行西风为西南风,C错。M河流域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为汛期,D对。故选D。
(3)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北半球西风带大陆西岸,建设港口应选择背风地带以利于停泊,①地、②地、③地、④地只有④地位于背风处,而其他三处都处于西风迎风地带,故选D。
8.读该区域“一月等温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图示地区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广的原因不包括 ( )
  A.纬度位置
  B.植被
  C.洋流
  D.地形
(2)图中M的数值可能为( )
  A.-2 ℃
  B.-4 ℃
  C.-6℃
  D.-8℃
(3)图示地区西部畜牧业发达的自然原因是()
  A.发达 国 家 多
  B.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
  C.地形以山地为主
  D.乳产品生产过程现代化
答案:(1)B(2)A(3)B
试题解析:(1)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纬度为40—60度大陆西岸,平原地形,暖流增温增湿,面积广阔。与植被没有关系,故选B。
(2)根据“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规律判断。M处为封闭曲线,且与大值一样多,则根据大于大值规律判断(-4—0),故选A。
(3)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终年温和湿润,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利于畜牧业,故选B。
9.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低气压
  B.乙处的风向是西北风
  C.丙处位于暖锋锋后
  D.丁处盛行下沉气流
(2)丙地目前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  
  A.狂风暴雨
  B.气温骤降
  C.天气晴朗
  D.阴雨连绵
答案:(1)C(2)C
试题解析:(1)读图可知,甲处气压值中间高,四周低,为高气压,A错。乙处北部为高压,南部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南,北半球地偏力向右,乙处风向为东北风,B错。丙处北侧为暖锋,丙位于暖锋锋后,C对。丁处四周气压高,中间气压低,丁处盛行上升气流,D错。故选C。
(2)读图可知,丙此时位于暖锋锋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故选C。
10.下图为南半球某地高空等压线(单位:百帕)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四地风力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②处的风向为(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答案:(1)C(2)A
试题解析:(1)判断风力的大小主要看等压线的疏密,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等压线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③处等压线最密,风力最大。C正确。
(2)风向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过所要表示的点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与等压线有一定的交角斜穿等压线画出即可。A正确。
11.据英国《每日邮报》2015年3月6日报道,“格利泽58ld”行星大小约为地球的3倍,质量约为地球的8倍,是人类在太阳系之外发现的第一个位于宜居带中的行星,被称为“超级地球它距离地球22光年,在浩瀚的宇宙中算得上是"邻居”,下图为“格利泽58ld”行星与其中心天体运动关系的假想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天体系统与下列哪个天体系统的级别相同(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2)根据假想图,关于“超级地球”的推测,最可能正确的是(  
  A.该行星上看中心天体东升西落
  B.是距其绕转恒星最近的行星
  C.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与地球相同
  D.与中心天体的距离适中
答案:(1)B(2)D
试题解析:(1)由材料可知,“格利泽58ld”为一行星,图中该行星在围绕其中心天体运动,那么中心天体就应当和太阳一样是一颗恒星,所以该天体系统为恒星系。应当与太阳系为同一级别,B正确。
(2)根据图中“超级地球”的自转方向来看,为自东向西,在该行星看中心天体应当为西升东落,A错。该行星如果是离其绕转恒星最近的行星,温度过高,就不会处于宜居带中,B错。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均为自东向西,与地球运动方向(自西向东)相反,C错。因为该行星位于生命宜居带中,所以与中心天体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与光照,D对。故选D。
12.下图表示不同地点6月22日的日落时刻与日照时数(阳光实际照射地面时数)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位于南半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地日照时数少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因素
  B.昼夜长短
  C.海陆位置
  D.天气状况
(3)夏至日正午阳光可从北面窗门进屋的地方是(  
  A.哈尔滨
  B.北京
  C.宁波
  D.湛江
答案:(1)D(2)D(3)D
试题解析:(1)6月22日,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半球昼长最长,日落均在18点后。甲乙在北半球,丙日落正好18点,位于赤道,丁日落早于18点,在南半球。故选D。
(2)读图,甲日落时间晚,说明其纬度高,昼长较长,日照时数应更长,所以影响因素不是纬度和昼夜长短。海陆位置对日照时数影响不大。若甲地为阴雨天气,那么日照时数较少。故选D。
(3)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哈尔滨、北京、宁波均位于直射点以北,,正午阳光从南面窗门进入;湛江位于直射点以南,正午阳光从背面窗门进入,符合题意。故选D。
13.读图回答下列题目。


(1)图甲和图乙中分别反映纬度较低的两条曲线是(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曲线①最接近的是(  
  A.哈尔滨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答案:(1)C(2)D
试题解析:(1)甲图中①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为90°,有阳光直射,②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小于90°无阳光直射,①纬度低;乙图中④地夏至昼长24小时,有极昼极夜现象,③地没有极昼现现象,③纬度较④低,C正确。
(2)广州位于北回归线上,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与曲线①最接近,D正确;哈尔滨、北京、上海纬度较高,无直射现象。
14.2016年6月10日,北京至曼彻斯特(53°28′N,2°18′W)直飞首航开通。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该航班10日02∶37从北京起飞,于当地时间10日05∶41抵达曼彻斯特机场。此航班飞行的总时间为(  
  A.5时54分
  B.2时04分
  C.11时04分
  D.10时54分
(2)下列与飞机到达曼彻斯特机场时最接近的光照图是

 

 

 

 

 

 

           A.              B.                     C.                   D.
答案:(1)C(2)A
试题解析:(1)北京采用东8区区时,曼彻斯特采用0时区,所以当航班起飞时曼彻斯特(采用0区时)当地时间为9日18:37,航班抵达曼彻斯特时间为10日05:41,所以飞机飞行时间为10日05:41-9日18:37=11小时04分。所以本小题选C。
(2)飞机到达曼彻斯特为2016年6月10日05∶41,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极附近出现极昼,且0°经线应在晨线附近,A图符合,答案选A项。
二、综合题(共4小题)
15.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依据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该地区地形的基本特征。
(2)与B河相比,说明A河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3)概括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征。
答案:(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或西部高、北部高),东南低。(2)A河流量大,水量稳定。成因:流域面积较大(上游有支流补给);有湖泊调节水量。(3)主要分布在沿河流、地势低平(谷地)、沿海的地区。
试题解析:(1)读图,根据等高线形态,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部、北部高,东南低。
(2)读图,A河流域面积较大,上游有支流补给。有湖泊调节水量。所以A河水文特征是流量大,水量稳定。
(3)根据图例判断,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沿河流、地势低平的谷地、沿海的地区。
1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A”和“地球光照示意图B”,图中虚线表示回归线和极圈。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小题。
(1)图A中MN表示________,图B在图A①、②、③、④四个位置中_______。
(2)图A中④位置的日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日南半球各地白昼达一年中最________,极昼现象出现在________极圈及其以内陆区。
(3)在图A中,12月18日至20日,醴陵正午旗杆影长变______,正午太阳高度变________;该时段地球运行在图中________段(填字母),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方向)移动。
(4)图B表示的是北半球________(节气)的昼夜状况,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此日后,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情况是________。
(5)图B中甲乙两地相比,昼更长的是________ 地;此时我国南极中山考察站(69°22′S)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
答案:(1)昏线(晨昏线)  ②(2)12月22日   前后长   南(3)长 小  南(4)夏至   8点   先变慢后变快(5)乙   0
试题解析:(1)读图,对着太阳的一侧是昼,图A中MN表示昏线,图B北极圈有极昼现象,在图A①、②、③、④四个位置中②,夏至日位置。
(2)图A中④位置的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该日南半球各地白昼达一年中最长,极昼现象出现在南极圈及其以内陆区。
(3)在图A中,12月18日至20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醴陵正午旗杆影长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变小;该时段地球运行在图中C段,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4)图B表示的是北半球夏至的昼夜状况,根据图中经度和等份关系,一份是30°,甲地所在经线是90°,时刻是6点,此时北京时间是8点。此日后,地球先向远日点移动,然后向近日点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情况是先变慢后变快。
(5)读图,图B中甲乙两地相比,昼更长的是乙地;此时我国南极中山考察站(69°22′S)的昼长为0,是极夜现象。
17.下图为圆柱投影图,阴影部分为白天。据图回答问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______。
(2)A、B、C三点中,白昼时间最短的是______。
(3)这一天地球上极昼范围是______。
(4)如果A点的时间为7点40分,B点所属时区是______。
答案:(1)(20°S,135°E)(2)C(3)70°S及其以南地区(4)西十一区
试题解析:(1)图中阴影部分为白天,从图中可看出平分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是135°E,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又是太阳直射的经线,故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135°E。从图中可看出越往北白昼越短,说明太阳直射南半球。根据图中的平行关系,可推出晨线或昏线与地经线的夹角为20°。根据“晨线或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S。故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20°S,135°W)。
(2)由上题可知太阳直射南半球,故越往北,白昼越短。A、B、C三点中,C点的位置最偏北,故白昼时间最短。
(3)这一天太阳直射20°S,南半球出现极昼现象。根据“太阳直射点纬度与恰好出现极昼现象的纬度互余”可知,70°S开始出现极夜现象。故太阳直射20°S这一天,地球上出现极昼的范围是:70°S及其以南地区。
(4)图中的135°E为昼半球的平分线,故该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A点的时间为7点40分,那么A点与135°E经线的地方时相差4小时20分,即两者相差70°。而B点与135°E的经度差也为70°,那么B的经度为155°W,即B点属于西十一区。
1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与B点的距离约为___千米,所属的纬度带是__________。
(2)图乙中C点所属的半球是________半球(填东半球或者西半球),C点和D点之间的距离约为________千米。
(3)图丙中F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 F点在E点的________方向。
(4)图中A点在C点的________方向。
答案:(1)(15°S,15°W) 1110km  低纬(2)西半球   275km(或277.5km)(3)(70°N,180°) 西北(4)东北
试题解析:(1)由图可知,该图甲为南半球,所以,图甲中A点的地理坐标是(15°S,15°W)。A与B点相差10个纬度,两点的距离约为10*111km=1110 km,二者均在30度以内,属于低纬地区。
(2)图乙为南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160°E,20°W,所以图中C点(170°W)所属的半球是西半球,C点和D点之间的距离约为5*111*COS60°=275km(或277.5 km)。
(3)根据东经度逆时针增大可知图丙为北半球,据此可以推知图中F点的地理坐标是(70°N,180°)。F点在E点的西北方向。
(4)A点的地理坐标是(15°S,15°W),C点的地理坐标是(60°S,160°W),A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球运动综合练习题
新高考地理备考31:经典热点专题之《地球运动3》
基础能力60例纠错典例之1自然地理上
专题一 地球运动
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的计算
2013年高考地理考点:“昏线与光照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