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频遇家暴,为何还是难以离开那个人渣?

1

最近朋友圈都在疯传一个令人心痛叹息的故事,想必你也听说了吧。

故事经过很简单。一位国内知名企业总裁的女儿,据说是位才女,通四国语言,15岁就去牛津留学,在英国读商务硕士。

她在英国酒吧遇到一位在酒吧工作的帅哥,她爱上了这位帅哥,她们生活在一起,拍和很多秀恩爱的照片。为了赢得帅哥的欢心,她给帅哥承担房租,还支付所有账单,更出钱给男友买车,但她的男友却时常对她爆吼、骂她,甚至多次暴力殴打她。

最后因为无端怀疑她用交友网站结识其他异性,她被男友暴打,等她入睡后,她男友继续殴打她,结果用铁棍把她打死了,去世时才24岁。

这本来是去年的事情,可能因为女孩父亲曾担任国内某知名企业总裁(未经证实的消息),今年突然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

2

为什么遭受暴力女生不反抗?

网上很多人指责这个女生对待感情只看颜值。

但问题是我们现在绝大部分人如果看到美女看到帅哥不是一样也会心动吗?这位女生追求一位帅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再说了有颜值的帅哥我相信大部分正常人也喜欢,只不过她运气不好遇到了一个渣男。

那为什么这个女生遇到暴力不反抗、不报警,反而纵容对方呢?

网上又容易看到很多人写文章表示要经济独立,女性才能有安全感。

的确有很多女性忍受家暴是因为经济不独立,但问题是很多遭受家暴的女性,并非没有社会生存能力,并非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而且这个案例中根本就是女生包养男生,谁经济才不独立呢?

那是因为这个女生没有见识?

能在英国牛津读书,并考上硕士的女生,不至于连家暴如何处理都不知道如何去搜索答案,去寻求帮助。我相信她为此苦恼并做过很多努力,只是最后还是失败了。

事实上,当年反映家暴的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面,梅婷演的女主角是中学老师,第一次遭遇家暴后很震惊,第二次就找了闺蜜出主意,分床警告,第三次就要离婚,最后还是被打到进了医院。

为什么即便是有经济能力,有知识的女性,明明知道这个人是渣男还不愿意脱离这段关系?

如果我们愿意多花一点时间去思考,我们就会了解关于这个世界的更多真相。

我决心花一点时间探究这个问题,因为我有两个女儿。

3

查了很多资料,发现了什么让我震惊的结果?

家暴是一个世界现象,不分种族,不分阶层,不分学历,甚至不分男女。

年初二重庆孕妇被当街家暴,她是普通人家,但别说这种普通人家会遇到家暴,名人也一样存在。

美国最有名的家暴者似乎是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他家暴理由是怀疑妻子不忠,中国最有名的家暴者似乎是疯狂英语的李阳,他家暴理由是两个人婚姻缺乏感情基础只是为了事业结合,结果双方文化理念差距太大,解决不了就忍不住动了手。

这两位的配偶其实都不是等闲人,但都遭受了多次家暴,为什么他们不早早离开?

更要命的是,依据美国反家暴联盟(National Coalition Against Domestic Violence)的数据表明,85%的受虐者无法彻底离开一段虐待的关系(Forbes, 2010)。

这似乎和我们的常识违背,遭受这样的暴力还不离婚吗?——要是换成我,我马上就离婚!

且慢,家庭暴力有很多种,这种最严重的暴力模式往往是这样的循环:

第一阶段:紧张的压力(tension building)

施暴者因为某事生气,并且对受虐者实施一些语言或者肢体上的虐待。受害者觉得需要让施暴者冷静,二人之间的气氛变得紧张。

第二阶段:急性暴力(Acute violence)

因为某个诱因施暴者会对受虐者发生肢体,性或者语言上的侵犯,而受害者承受肢体,精神上的创伤。

第三阶段:和解与蜜月期(Reconciliation/honeymoon)

为什么会原谅施暴者?——因为施暴者会道歉,痛哭流涕的检讨,呼天抢地的承诺,企图挽留这段受伤的感情。

施暴者往往并不是不爱对方,他们的暴力行为往往是建立在对对方有过强控制欲望的爱上,因为极强的控制欲,就容易猜疑对方对自己不忠,进而发展为暴力行为。

如果你指责他为什么打你——我是因为太爱你,太害怕失去你,才做出这样让我自己也看不起的事情,请你原谅我,我以后一定相信你,绝不再打你!

甚至施暴者会诬陷是受害者的行为导致暴行的发生。“都是因为你我才做出了那么出格的行为”,“都是因为你才让我变成这样”——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面安嘉和就指责梅湘南婚前有过性行为,从而导致自己的冲动。

而很多受害者其实还爱着对方,幻想自己的忍让和陪伴能改变对方的性格,进而宽容了对方。

还有,很多受害者其实会一时难以接受自己深爱的人居然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她们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会自己发展出一些解释,实际上是变向否认施虐者在虐待自己,或者把虐待行为说得无足轻重,这样暂时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

当施虐者不断地指责受害者,说受害者让Ta失望时,受害者很可能会产生不自信或者低自尊的感受,甚至相信施虐者是对的,虐待的发生是自己的错。

这次施虐的英国男就对女生说:“宝贝,你知道我有多动症的,你做那些我不让你做的事儿的时候,我的病就会发作,我也控制不了。”你看,他把自己的错归结为别人的问题。

特别是中国传统教育出来的女生,很多习惯这种“只要你不这样做,我们就不会那样做”沟通模式。说起来是爱,其实都是强迫接受。女孩找到这种男友,遇到这种沟通模式是很难觉得有什么不妥,这不正和我们很多家庭关系中的亲情互动模式类似吗?——你要是不好好学习,我就不管你!

另外在亲密关系中,一个内心其实不自信的人是很容易被别人打击自己的自尊的。一旦你在亲密关系中处于低自尊的状态,你的言行就容易鼓励让对方产生暴力行为。其实不仅仅是打伴侣,那些虐待孩子的家长,往往也是先用语言摧毁了孩子的自尊——我怎么就养了一个你这样的废物?

再看施虐的英国男另外一条短信内容:“别老发信息骚扰我了,你个一无是处的xxx。你永远做不了什么对的事儿!”你看,家庭暴力的施暴方,会用各种方法摧毁受虐者的自尊,从而为自己的暴力行为建立合法性,让对方顺从。

特别是一些头脑里存在错误观念的女孩子,更容易认同这种指责。比如假如一个女生有这样的观念存在在大脑里面,她是很容易认可施暴者的很多指责的。

1.因为我有婚前性行为(婚内出轨),所以我对不起我老公;

2.因为我没有办法生养一个儿子,我对不起我老公;

3.爱一个人,意味着付出和牺牲,不管发生什么;

4.如果我能坚持下去,我努力做出改变,我就能修复这段关系;

5.如果我长得漂亮一点,如果我的胸更诱人一点,他就不会生我的气;

6.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他这样爱我的人,我只能学着忍受,但是情况会好转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7. 为了孩子,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我必须得忍下去。

... ...

每个人受到的指责都不一样,但我觉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这些女人深处,其实有深深的不自信和自卑。

这种自卑和不自信被施暴者利用,变成推卸自己罪恶的借口,也变成受害者无视现实的理由,可以让自己心理上的创伤短期内更快恢复,但在长期的虐待中,受害者这种自我安慰机制并不管用,虐待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包括抑郁,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第四阶段:平静期 (Calm)

在这个阶段压力会降低,加害人感到后悔与惭愧。双方平静,直至下一个紧张期的到来。

是的,家暴是亲密关系里面最糟糕的一种。它并不因为我们经济独立,有知识和见识,就一定能逃过一劫,它和我们成长的经历息息相关。

不要以为你有工作,有经济来源,有独立的见识,就一定会逃过这种逐步养成的坏的亲密关系。

这真可怕。

4

为什么不能逃离施暴者?

我想知道答案,我继续搜索资料。

我看到四种解释。

 一、经济和面子 

一种就是经济上离不开, 一种就是面子上脱不了。像有的家族婚姻,双方是因为利益而在一起,并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家暴反而是对婚姻不满的一种发泄。

 二、习得性无助  

一种是受害者一方可能在某个阶段寻求过帮助。一开始,对方可能只是口角冲突或者语言冷暴力,后来慢慢发展到有动手,在这个过程中,你去找人倾诉,往往得到的反馈是一日夫妻百日恩,床头吵架床尾和,中国人谈到家事,也尤其强调“宁拆十家庙,不拆一桩婚”。

这导致受害者很难得到外界帮助,也鼓励了家暴者以后动手一次比一次重。在这种慢性习惯的过程中,受害者逐渐发现不管是学校还是朋友还是亲人,似乎都很难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慢慢就变得缺乏自信,不敢过多反抗,结果纵容了对方一次又一次变本加厉的施暴。

最后他们的亲密关系模式在心理学上叫“习得性无助”。总是努力,但没有用,慢慢内心就绝望了,放弃了挣扎,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

特别是很多受害者从小可能生活在家庭暴力频发的环境中,在他们看来,家庭暴力和虐待行为是正常并且可以接受的。这样他们则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不幸命运。

还记得年初二引爆网友不满的重庆孕妇事件吗?——在这短短一天时间里,除了网上各种热点议论,受暴妇女并未获得多少实际支持。除了有一位少女报警外,除了后来传出来的“男女愿意和解,警察说孕妇平安”之外,关注此事的人再也无法获得更多信息。

那位孕妇是否长期遭受家暴?之前有没有求助?现在是否真的安全?被殴打之后有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是否自愿选择和解?即使选择了和解,之后有没有专业机构介入,对她的心理状况和家庭关系进行干预?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

据美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近40%的虐待都发生在女性怀孕之后。

对这位孕妇而言,微博微信朋友圈上的高转发量并不能形成对她的直接支持。——不是她“辜负”了外界的帮助,而是外界对她的帮助远远不够。

 三、对感情有幻想 

一种是双方是有感情的。很多时候,受害者是可以感受到来自施虐者的爱的。他们一起有孩子,有家,并且受害者希望能够保持他们的家庭。

施虐者在亲密关系的最开始往往不会展现出虐待行为,而且是非常迷人的,对受害者非常好的。受害者很多时候可能会希望伴侣还能回到之前的那个Ta,那里面有很多美好时光的回忆。

很多受害者的期待都是想暴力停止,而非结束关系。

但事与愿违。

 四、害怕被报复  

最后一种原因是因为恐惧。害怕施暴者对自己,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施加报复。

离开施虐者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家暴的关系最终有可能会发生杀害。在受虐者主动结束和逃离受虐关系之后,常常会出现暴力谋杀事件,而是施虐者会威胁受害者,还有受害者的家人。

由于他没有采取实质性动作之前,法律很难限制施虐者的人身自由。除了暴力行为,施虐者跑到受害者单位闹事,打骂孩子,辱骂和伤害受害者的父母等等,逼受害者为了身边亲人安全不得不放弃离开施虐者。

好人只相信这个世界很美好,却很难想象坏人到底有多坏。

5

如果遇到这种人,怎么逃离施暴者?

首先我希望你一辈子都不要遇到这种人,但是万一遇到了,你首先要清楚的是不是对抗,对抗会激发对方的暴力情绪,可能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还是先看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面的剧情:

张小雅与梅湘南先后成为安嘉和一生中的两位妻子,都遭受安嘉和打骂,但她们最后的选择却是不同的。

张小雅始从与安结婚到因不堪忍受虐待而自杀都始终深爱着安嘉和,始终对他抱有着希望,一直希望他能够改变。但安嘉和是一个猜忌心理很重的人,妻子和任何一个男人说一句话,打过的一个电话,都必将换来他的毒打或者折磨。小雅是那种软弱认命的姑娘,她至死愿意维护她深爱的安嘉和所谓的"尊严",最后宁肯选择自杀,也不愿说出自己在三年中所受的怀疑和毒打,破坏安嘉和在外所谓的"尊严",她之所以选择撞车来结束自己年轻生命的原因也是为了维护安嘉和,这样就能使所有人都认为她的死仅仅是一场意外事故,而不是因受不了安嘉和的虐待而自杀的。

而梅湘南在最初因为两人发生争执遭到安嘉和的毒打时,也是一忍再忍,对他抱有幻想,希望他能够就此改变。但后来她便发现自己错了,安嘉和打妻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张小雅的死并没有使他因内疚就此改掉这个恶习。而且她的容忍换来的只是使丈夫的暴力不断地升级,从最开始打一个耳光发展到将大腿打骨折,其中最让梅湘南心痛的无疑就是因安嘉和的毒打使她肚子里即将出世的孩子流产。

但幸运的是梅湘南比张小雅更坚强。在认定安嘉和不可能改变后,便断然决定离开他,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虽然两次出走都被抓回来了,但她还是一直在坚持,最终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梅湘南很有勇气,但是逃离施暴者也不容易啊。

有资料说:伦敦近5分之一的谋杀都是家庭暴力的结果。

无独有偶,看看来自美国的资料:据美国家暴热线(2013)的统计,一个受虐者平均要经过7次的努力尝试离开,才能真正离开一个施暴者。对受虐者而言,离开这段关系,仍然会让他们有很多的不安全感。因此,离开的过程总是要经过周全的策划。然而,一位曾遭受过家暴的妇女说,“每一次离开,都需要我花上一年的时间计划、告诉他人、寻求帮助,直到我又一次原谅(选择留下)。”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周全的计划,这并不容易,在网上我找到一些建议:

1. 避免将暴力升级。

对于有暴力行为的施虐者,如果Ta他用各种噱头挑起暴力行为,尽量不要和Ta顶嘴或者反抗。你需要意识到这是Ta的问题,不是你的。尽量平静的,不带负面情绪地面对Ta,并且随时注意自我人身安全。

2. 做好安全准备。

若你处于非常危险甚至自我感觉威胁生命的情景,一定要设法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拨打电话急救,火警或者报警。建议提前准备好一些防身的东西,例如辣椒喷雾,以备不时之需。

3. 寻求帮助。

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告诉你信得过的朋友家人你的遭遇。若你不愿马上向他们寻求帮助,他们知道你的情况或许可以多一个人关注你的安全,也多一双眼睛盯着施虐者。

4. 保留证据。

受害者如果能保留被施暴的客观证据,也会成为未来法律上支持离婚的重要证据。

5. 周全的安全计划。

准备一个随时拿起就可以走的包,里面装你所有的证件和可以维持你几个晚上所需的物品。这个包一定要看起来非常普通,看起来像一个廉价的小袋子就好。

制定一个逃跑计划包括如何逃跑,什么时候逃跑最安全,之后去哪,有哪些人可以帮我,并在实施前不断自我演练。

要记住,一旦逃跑失败会遭受更严厉的虐待。

6. 在逃出安定后,尽快联系有关当局寻求对施虐者的法律制裁。

7. 预测自己可能被施虐者电话威胁,跟踪等情况的发生。

提前做好准备更换电话号码,更换一切可能显示你地址的网络账号密码,拒绝与施虐者联系等。

在有的国家,女性遭遇到家庭暴力后,可以拨打热线获得紧急庇护、接受心理咨询帮助,可以请专业顾问提供安全计划,并有律师提供维权计划。

希望有一天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体系。

6

有没有办法提前识别出这种有暴力倾向的人?

很难。

但总有一些线索。比如家族有过施暴史的人,更容易延续这种行为。墨西哥有一个反家暴的广告,虽然不是夫妻之间,而是母子之间,一样令人动容。

一个人有无暴力倾向,往往是因为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无建立健全的人格,如果你发现一个人有这样的特点,他有暴力倾向的概率会增加。

· 有根深蒂固大男子主义印象的人。

· 自己脾气火爆爱动手的人。

· 吵架时喜欢使用“我要宰了你”来威胁别人的人。

· 嫉妒心超强,往往以爱作为借口来吃醋的人

· 有强烈处女情结的人。

· 控制欲超强,爱猜疑别人的人。

· 明明是自己的错误,却总是责怪别人的人。

· 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的人。

· 情绪容易喜怒无常的人。

· 不关心小孩,爱虐待小动物的人。

· 有酗酒或吸毒史的人。

如果谈恋爱,发现对方有这样的特征,我只能说,你多留个心眼,不是坏事。

封面配图来自反家暴海报《不要说出去》,请注意,手是男性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于家庭暴力的调查报告
婚姻家庭关系中,关于家暴的9个真相
反对对儿童暴力伤害
蒋劲夫承认家暴:原谅了施暴者,谁来拯救受害者?
被家暴之后,ta们为什么没有离开?
对我国家庭暴力的法律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