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身法、心法研究

 太极身法、心法研究

                   ---摘编自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

太极拳要求“静中触动动犹静”,“柔之以刚,相摩相荡”,以开合虚实,轻沉迟速兼备互练为极致。

太极拳的动作呈弧形,螺旋式地伸缩转折,始终用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内劲发源于丹田,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隙两肾,通过旋腰转脊,上行则为旋腕转膀,下行则为旋踝转腿,缠绕运转达于“四梢”(两手和两足尖端);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太极拳具有“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功能。

练太极拳时,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进行,锻炼方法上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成为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各式太极拳均主张“松柔入手,化刚为柔,积柔成刚(柔中寓刚),刚复归柔,达到刚柔相济”的锻炼原则。

太极拳,顾名思义,是包含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阴阳指的是开合、虚实、呼吸、顺逆、刚柔、轻沉、慢快、曲直、抑扬、化打、走粘等等,都是由内及外,以外引内的。

练太极拳的“心法”,可以抽象地概括为“静松正圆舒匀轻稳”八个字。

 静是屏除杂念,精神集中;松是内外放松,畅通气血;正是端正不偏,不俯不仰;圆是旋转柔顺,内外协调;舒是大不散漫,小不萎缩;匀是快慢均匀,缓急从心(初练时动作不论快慢,不失其“等速性”,谓之匀);轻是举动轻灵,不僵不滞;稳是虚实变换,处处稳重。

架子分高、中、低三种。架子高低要根据练习者的体力条件和熟练程度来决定。太极拳运动量的大小决定于架子的高低和快慢,高而快的练法运动量小,低而慢的练法运动量大。运动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并根据进展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练拳时“心静用意”,全部精神要用到动作上去,引导着动作,做到“意动形随"。例如,手向前按时,先要有向前按的想象, 动作即行跟着前去;意欲沉气,就要有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象。意不中断,动作也不中断,这就是用意引导动作的练法。

太极拳身法要求中正不偏。保持躯干正直,对老年人特别重要,上身前俯,头向前倾,弯腰曲背,失去虚领顶劲,这是衰老的象征。

太极拳身法的轻灵、空松、圆活,全凭腰、胯、胸的运转和协调动作,使在任何角度上都能够保持全身的平衡;进退,旋转,不论手足如何伸缩,身法必须保持中正。“虚领顶劲”和“尾闾正中”是太极拳身法中正不偏的标志。“虚领顶劲”也叫做“提顶”,头顶百会穴轻虚地往上领起,似乎顶着一个分量不大的物件,与臀部的尾闾脊骨成垂直,有对拉拔长的意思,这是身法中正的首要条件。

所谓“尾闾正中”的练法诀窍,就是尾闾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部),并且脊骨根要向前对准脸部中间至脐的一条垂直线,凡动作向何处转动,脊骨根便须直对何处,等于对动向起着舵手的作用。这样,在转动时也就能够处处保持“尾闾正中”,身法也就始终能“中正不偏”。

“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是太极拳身法上始终保持的,是气不上浮、重心稳定的关键。“含胸”是在两肩松沉下(陈式太极拳主张两肩骨于松沈中还须微向前卷),两肩中间胸前的两根锁骨也往下松沉,肋骨自然也节节往下松沉,胸腔微向内含(但含度不宜过大,否则成为凹胸、猴胸)。“拔背”是两肩中间的背脊骨,特别是大椎算起的第三根脊骨,有微微鼓起上提之意,两肩胛张弛灵活,这部分皮肤有绷紧地感觉,但不能练成偻背凹胸的病态姿势,那就不符合“中正安舒”的原则。

肢体内外充分放松,是和心静用意同样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贯彻“用意不用力”、减少动作时用力不当的重要措施。太极拳这一技击性极强的拳种又能够成为应用在医疗上的体育方法之一,心静用意,内外放松是重要的因素。放松是用意的,是积极振作的,不是漫不经心的,消极疲沓的。

在意识引导下要求举动轻缓,不徐不疾,并在动作过程中处处保持姿势端正,动作正确,在基本上稳定以后,就可以由外及内,由粗到精,由简单到复杂,深入锻炼到肌肉内层,把注意力更多用在内脏器官的轻微运动上,来带动外形,以求得内外一致;一举一动,劲由内换,躯干正直而不显得呆板,动作轻灵而不显得飘浮,越练越细密灵巧,要练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使内脏和肌肉的活动精密地协作,“意动形随”,“内外合一”。

太极拳以练内为主,传统的练法是“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是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最后做到内外合一,表里一致,“一动无有不动”。

 由内及外的动作弧形,是以螺旋式,抽丝式的运劲为核心的。在大螺旋式和无数小螺旋式的发展路线上缠绕的进退屈伸而形成为圆形的动作,是太极拳练法的特点所在,也是太极拳练法的精华所在。这对气血流转,畅通经络,肌肤筋骨的全面锻炼,从而增强体力,起着重要作用。

 太极拳每一动作的开合虚实,起落旋转,都是由一个圆圈构成的,......就像太极图圆圈那样。“妙手”是一着一太极,动作即圈,圈中有柔有刚,有虚有实,有轻有沉。动作的前进、后退,上起、下落,左旋和右转,都要带有走弧形,划圆圈的形象。“手足运动,不外一个圈,绝无直来直去”。

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要求做到上下相随地节节贯串地连贯圆活,并始终保持整体性的对称协调。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上下左右,相吸相系,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练拳时起式极为重要。开头要开得好,起式得势,以下也容易得势,起承转合便觉机势灵活。每一势如何起,如何落,需要仔细揣摸。当停而不停的一瞬间,也就是动作极缓时,运用折迭时,引起下势时,这种势与势之间的承接转换就称作连贯。连贯就是要求上一动作和下一动作折迭地衔接起来,转接处微微贯劲不僵不滞,不使有停顿断续之处。

动作要圆活,亦即动作要圆满、灵活,在一连串无限延长的螺旋式弧形动作中圆满地不凹不凸,无有缺陷,不起棱角,变动又非常轻灵活泼。

太极拳的整套动作,都是由虚实、动静、刚柔相互转换而形成的整体运动,在身正、体松、轻缓的姿势和动作情况下要求内外、上下、左右、前后都要分清虚实的。

下肢是稳定重心的关键,因此首先要注意两腿的转换虚实,使动作平稳舒展,中正不偏,没有摇晃不稳之处。两腿虚实越练越细致,就能逐步提高运动量。

太极拳稳定重心的方法如下:一,是全身放松,使全身各部分自然松沉,动作和顺协调;二是“气沉丹田”,使胸部紧张状态转移到腹部,使胸部宽舒,腹部充实,重心下移,则下肢稳固,上肢灵活;三是“尾闾正中神贯顶”,使身法始终保持“上下一条线”;四是以步法的虚实转换来平衡重心,以腰裆的变换来调整重心;五是脊柱节节松沉,开跨圆裆,裆劲下沉,使下盘稳固,上盘灵活。

在稳定重心方面,步法的虚实互换最为重要,首先要从步法的虚实转换上着眼,要做到迈步轻灵、稳当、柔顺,像猫儿行路那样。但是光靠步法的虚实转换来稳定重心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和腰裆的变换协调起来,使上肢与下肢的动作协调、平衡,在任何角度上都能保持重心稳定。

腰裆是调节动度,加强爆发力的关键。腰要松沉直,裆要开合圆。每势定式时腰裆须下沉满足,动势时须呈弧形微向前上方(左、右、后上方)而去,自然地催动劲力经脊背透达手臂。太极拳的抖劲,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爆发力量。抖劲的特点是快速,气足,力猛,劲长,动短,意远。功夫纯粹的,手、臂、肘、肩、背、腰、胯、腿都可发出抖劲,这种抖劲是从腰裆劲的迅速一转而发出的。

太极拳内劲的来源,确切地说,也是从腰裆劲而来的。

太极拳动作既要轻灵,又要沉着。练轻灵,要动作轻缓,去掉人体原有的僵劲,这段时间越长越好,目的是求得由松入柔。然后,再练沉着。在放松、协调打下基础后,逐渐每势用意贯劲。贯劲仍然用意识作想象,不可用力,也不可练气;用力和练气,都失之于硬,一犯硬,则转动不轻灵。停势时的微微贯劲,目的在于求得沉着的内劲,达到积柔成钢的要求。即逢由实变虚的“蓄”、“吸”时,要注意轻灵,逢由虚变实的“发”、“呼”时,要注意沉着。

太极拳强调任何时候呼吸都要自然。太极拳动作轻松、柔和、沉着、灵活,可以使呼吸逐渐做到有节律地“深、长、细、缓、匀”。动作熟练,呼吸顺遂后就能够调节呼吸,控制呼吸。使动作有快有慢时,适应地产生不同强度的呼吸,没有氧债,不致因为速度改变而引起气喘现象。

太极拳采取腹式呼吸,古人称作“练气”,即通过呼吸来调节神经、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因而要求在练拳时做到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可以提高疗效,增强体质。在初练阶段,只要感觉呼吸畅利就够了。等到动作熟练和正确以后,由于各式各样的拳式变换速度有快慢,幅度有大小,当然会产生不同强度的自然呼吸,在呼吸中也就自然地产生轻微的声音来辅助。这种辅助的声音,在陈、杨式中有“嘘、呵(he)、哂(Shen)、吹、呼”

五音。有了这种辅助声音,就表明呼吸与动作已经密切结合,并提高了内劲的运用。

太极拳如果只讲究外形的开合,不讲究内动的开合,那么不论练拳或推手都会降低其疗病保健、增强体质和提高技术的作用,也就不能称作内外统一的拳了。太极拳一直被称作“内功拳”的一种,那就是在意识指导下动作与呼吸必须配合,也就是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配合,“练意”、“练气”、“练身”同时进行,要求肌肉、骨节、内脏器官在内部活动来配合身躯四肢的外部运动。太极拳的行气运动,由腰脊主宰,运用缠丝的螺旋形动作向着四梢去叫作“开”,从四梢回归丹田的叫做“合”。

虚实不能像一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手足要分清虚实,实际上胸腹背部的肌肉、骨节和内脏器官的活动都要分清虚实,并且这是动作的主要部分。不仅用呼吸使横膈膜一上一下来带动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胸腹背部的肌肉、骨节和内脏进行活动。只有运劲似抽丝,意气换得灵,“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的练法,才能使内脏、肌肉、血管、经络都能同时得到运动,“一动无有不动”。

太极拳强调处处要分清虚实,但总得有个主从。全身各部分清虚实的总枢纽在于“腰隙”。“腰隙”俗称“腰眼”,即左右两肾。“中气何归?归于两肾”。“转换者,步随身换,命意源头,在腰眼之间;向左转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向右转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腰隙管着两腿,步法的转换,是由腰隙的内动来支配的,即所谓歩随身换。腰隙落实的一边,下边的腿也就落实,另一边的虚腿也就迈步轻灵。

开合虚实与呼吸要自然结合。合、蓄是吸,在做“合”的动作(如屈、退、仰、起等动作)时,应当吸气;从虚上讲,就是由实逐渐变为虚时,也应当吸气。开、实是呼,在做开的动作(如伸、进、俯、落等动作)时,应当呼气;从实上讲,就是由虚逐渐变为实时,也应该呼气。合、虚、蓄为吸,开、实、发为呼,合乎人体生理规律。以“如封似闭”为例,当第一分动右捶回收变掌时,肢体方面要松屈,意念上是由实变虚,由于身体逐渐后坐,小腹内收,胸肋背部肌肉和骨节都相应扩张,横隔模上升,因此胸腔容积随之增大,这是必然要吸气的;当第二分动两掌前按时,意念上是由虚逐渐变实,由于肢体逐渐向前伸张,胸胁腹背部肌肉和骨节都相应的地舒缓下沉,横膈膜下沉,胸腔容积随之减小,这时也就必然要呼气。

拳式呼吸,亦即在意识指导下呼吸与动作一致,有助于增强内脏器官机能和发挥技击作用。这是各派传统太极拳套路的共同规律和共同特点。尽管拳式动作的一开一合、一实一虚编排得很正确,合乎一呼一吸的原则,可是在初练拳时,仍应该强调动作与呼吸自然结合,不应拘泥执着,这样才符合“气以直养而无害”的要求(练习整套拳式从头至尾都要求结合拳势呼吸是不必要的,并且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勉强去做反而是不自然的,甚至是有害的。呼吸的深、长、细、匀、缓,是太极拳腹式呼吸法的主要内容,但都应力求自然,不能故意做作,那才有利而无流弊。

太极拳呼吸法主张“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沉丹田的方法是,立身端正,有意识地引导气体徐徐有下行的感觉,送入腹部脐下,不许使力硬压。练拳时要求做到十六个字:“安神静练,物我两忘,心息相依,呼吸自然”。在调节呼吸方面有:“调息法”、“迎气法”、“气沉丹田法”和“丹田内转法”等。(下面只简单摘编“调息法”和“迎气法”,后面两种因复杂难练,就不在这里编出。——)

“调息法”,它是一种“悠、匀、细、缓”、“不徐不疾”的呼吸法,纯自鼻孔呼吸,“呼吸无声,不结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止”。这种“吐唯细细,纳唯绵绵”的呼吸法,可以降低肺换气的次数,控制呼吸,缓和心脏跳动,有助于入静。

还有一种“口呼鼻吸”的“迎气法”。这是老架太极拳家所采用的呼吸法。这种“迎气法”:“以鼻引气,口呼气,少微吐之,不得开口”;“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入”。

练太极拳结合“迎气法”从疗效上来讲,不如用“调息法”更为柔和,更为对体弱和多病者合适。从武功上讲,“迎气法”能发挥更大的武技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肾与命门的锻炼
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
【力从地起,发于踵,传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郝月如太极拳著录
论太极拳盘架
太极拳推手对身法的要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