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的功夫从脚下练起
前面大师兄分享了他练功过程中对“松”的理解和体悟,引经据典,文采斐然;有理有据,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师兄弟之间交流、学习,由大师兄开了一个好头。正如大卫师兄说的那样:准备充分,谦虚低调,值得我们师兄弟共同学习。
而后来师弟们的发言都是自己练功过程的深刻领悟,都是经验之谈,是我们师门这次活动的宝贵的资料。
今天,我来凑个热闹,谈谈自己练功过程一点感悟。我体悟不深,比起诸位师兄弟的博闻广见,旁征博引,难免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权且当作抛砖引玉吧,请师兄弟姐妹们多多批评指正。
我分享的题目是《太极拳的功夫从脚下练起》,脚下功夫也是太极拳入门的练法之一。大师兄谈的是形而上的“松”,我谈的是形而下的“脚”,不过,殊途同归,共同指向太极拳的入门功夫。
我以为,初学太极,不能妄谈意与气。要先培根,根基不牢,不能根深叶茂。王宗岳宗师对“命意源头在腰隙”一言解释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皆然。”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脚为根本”的道理。关于“其根在脚”这一句,各家注释迭出。就我这个孤陋寡闻之人,所见版本就不外八九家,如陈微明、郑曼青、董英杰、杨振铎、沈寿等大师,都对此有过论述。陈、杨、武、吴、孙等各派大家,所述不胜枚举。杨师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有一篇《太极拳之腰腿》,专门阐述腰腿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比如,他说“实则太极拳一势一式,拿劲、提劲、化劲、发劲等,均以腰腿为主动,无腰腿即不能成一势一式,更不能化人发人。”陈微明在《太极拳讲义》一书中,对“其根在脚”的解释是:“故变动其根在脚,由脚而上至腿,由腿而上至腰,由腰而上至手指,完整一气。故太极以手指放人而跌出者,并非仅手指之力,起力乃发于足跟,而人不知也。”此外,陈微明在《太极拳讲义》论“基础”中还说:“其跟在脚,即是立点。”这个“立点”,便是根本点。
我刚学太极拳的时候,我们的恩师扎西师父就告诫我:练太极拳好比盖楼房,练好腿脚功夫,就如同打好楼房的地基;如果地基不稳固,楼修得再高,装潢再漂亮,也是枉然。
因此,我以为练好脚下的功夫,就是有了根本;如果没有根本,就如同大树失去了根,就会枯死。我们练太极就必须从脚下的功夫练起,练好脚下的功夫,就等于太极入门了。
那么,下面我就说说我自己的一点练习的方法和一些粗浅的感悟。
练好脚下功夫第一步,要“知角度,明方向”。
为什么说“知角度,明方向”是第一步呢?王宗岳宗师曾说:“十三总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退左右中,此五行也……合此八卦五行大象,而为太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法五步”,沈寿在《太极拳论谭》中注《打手歌》,即以九宫格来表示:
巽靠
离捋
坤挒
震挤
太极
兑按
艮肘
坎掤
乾採
你看,“八法”四正四隅,正是八个方向,四正角,四斜角。脚下方向明了,角度对了,就是练拳的第一步。方向不对,就是错了。“五步”也是一样,进退左右中定,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知角度,明方向”是在练拳的过程中始终要铭记在心的。
具体在练习中要怎样做呢?首先要做到落脚方位的准确性和身体方位的明确性,“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力由脊发,步随身转”。
以右腿在前,左腿在后的正弓步为例。右腿膝盖与地面垂直,膝盖要垂直往外撑;左脚45度,3拳宽;肚脐眼朝正前方;裹胯裹正,脚尖朝正前方。正弓步鼻尖、膝盖尖、脚尖,所有的尖都是笔直朝正前方;两肩也是正方向,比如说身体朝正南的话,左肩到正东,右肩到正西,肚脐眼朝正南。落脚方位准确,身体的方位准确,这就是完整的正弓步了。
再举个例子,侧弓步,以面向东方为例: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宽窄1至1拳半;膝盖朝前,往前弓,中线对70度,后脚度45度;右脚尖对着东南方,左脚对正东方;肚脐眼先裹到正前面,然后向右摆,先摆45度的斜方向,再摆一点点,基本上70度左右。这时候重心还是前七后三,你只要把肚脐眼方向对准确,它就一定不会差。头向前,眼睛往前看,肚脐眼70度。这是单鞭的步法,没有扭脖子,扭脖子就是步型的宽窄不够。
当然,这只是很浅易也很浅显的例子,但至少能说明脚的方向和身体方向的关联,能告诉我们“知角度,明方向”的重要性。
再往下说开去,为什么太极拳步型的宽窄那么重要呢?这也是脚底的角度决定的。正弓步与侧弓步区别:1.宽窄变了。2.肚脐眼方向变了(就是身体的中心线变了)
为什么正弓步三拳宽,侧弓步一拳宽呢?
是因为身体的中心线变了,而中心线的变化是由脚底下的宽窄度决定的。为什么脚底下的宽窄一变,中心线就变呢?那就是我们人体的结构问题了。因为我们正弓步,肚脐眼朝正前方,胯是三拳宽,所以我们的脚下要有三拳。而侧弓步是脚下一拳宽,身要侧,为什么要侧身呢?因为你身正脚底下你就是夹裆,就是扭着的。你只有肚脐眼70度,才正好。也就是说你脚底下一拳宽,身体的中心线必须向侧方向。脚的落点和身体的方向就是如此紧密关联的。
因此,我们练拳也好,讲拳也好,必须明确我们的人体结构,脚的落点与身体的方向是和它息息相关的,而我,在我的练拳和讲拳中,就特别强调这一点。所以说步型宽窄决定了你身体的中心线,这就是定律或者说是公式。学拳把这些搞清楚,学一次成一次。其实,把自己的步型做对了,身形就对了,骨骼也就对上了,那么所有的劲点、劲路、劲别全都出来了,你想都不用想就自动出来了。这就是我们恩师所讲的“骨骼对上,劲就来了”。
所以我说练好脚下功夫的第一步,一定要“知角度,明方向”,要做到落脚方位和身体方向的准确性。
练好脚下功夫的第二步,是脚步要稳固,两腿要有力,这是拳架乃至技击的基础保证。我们恩师在《感恩太极》一书“简答弟子问”一章说到:“足为一身之根,要平实踏地,稳固不摇。”站立不稳,遑论进退。拳谚有言“迈步如犁行地、落地如树生根”,“腰如蛇行,步如粘”。而“力源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通达于脊,形于指稍”则告诉我们:根基扎实,身体平衡,劲力通达就顺畅,躯干、上肢才能灵活多变。郑曼青《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中说:“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这个比喻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脚下稳固的重要性,也点出了稳固的要点在于“松沉”。更何况“两股有力则腰能松”,郝月如在《武式太极拳行功走架要言》中也曾这样说:“两腿必须求其得力,欲要使两腿得力,两胯便不可倒,不可左右凸出,亦不可用力,必须以意将两胯松开竖直。”所以说脚步稳固、两腿有力是基础保证,做到了这一点,才有腰胯的松活和身体的松沉。
那么,如何在练习中体现呢?举个简单例子:比如,练弓步,就要强调脚下要用力,身体的重量前七后三,两脚要有蹬撑,膝盖要撑开。脚下用力很重要,脚下一用力,就意味着有蹬撑,有圆裆,劲力能通达于手;没用力就没有蹬撑。有蹬撑,还意味着两胯要松开竖直,慢慢的,腰胯也会松活起来。脚下一用力,还意味着引气下行。最后松沉就这样慢慢练出来了。若脚下不用力,你始终是飘浮的,根基不稳的。
关于用力的问题,初练者一定要记住,脚下有多大力,用多大力,最后要形成什么呢?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就是我一走就是这样,再走还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这就成了。
因此,练好脚下功夫的第二步,我认为是脚步要稳固,两腿要得力,要能使得上劲儿。
练好脚下功夫的第三步,是两脚要虚实分明。张三丰祖师的《十三势歌》说:“转变虚实须留意。”王宗岳祖师说:“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澄甫宗师在《十要》里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由此可见,太极拳分虚实的重要性。一阴一阳为之道,简而言之,太极拳就是一虚一实而已。虚实除了脚底下动作的虚实,当然还有意的虚实,劲的虚实,神的虚实……我们虽然暂时做不到太极拳的全部虚实,但是我们可以把脚下动作做到虚实分明。
那么,如何在练习中做到分虚实呢?澄甫宗师举例说:“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郝月如在《武式太极拳行功走架要言》也说:“两腿既要分清虚实,又必须裹裆,……实非全然占煞,必须精神贯注;虚非全然无力,气势必须腾挪,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劲由内换,迈步须如履薄冰,则步伐无不得力而又轻盈。”郑曼青解释“分虚实”,是这样说的:“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之,则亦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这些阐述都在强调练拳过程中脚下身体重量的承担、过渡和转换。因为劲由脚生,所以分清脚下的虚实及虚实的过渡和转换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落实到自己的练拳上呢?我以我们平时在做的搂膝拗步为例子。恩师强调“外旋里收下沉”,我们若真正做到了外旋里收下沉,就好办了。做好了外旋里收,然后就要下沉。当你脚底下往下踩,头领起来,肩往下微微压着点儿,胯根往下落一点,像杠杆一样,你的脚就轻轻松松地提起来了。这个下沉和提脚,就是虚实的过渡和转换。我们说“逢提必转,逢转必沉,逢沉必领”,就是这样一个脚下身体重量的承担、过渡和转换的过程,就是脚底的“虚实分明”的功夫。用我经常在教学中的话说,就是“头虚领,肩下沉,胯下落,脚下踩”,然后另一只脚就能轻轻松松提起。推广到其他每一个的动作,走架的时候就能处处做到脚下的虚实分明,那么我们就真正拥有了松沉与轻灵,也就有了初步的太极功夫。
练好脚下功夫的第四步,是起落要轻灵。王宗岳宗师的《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迈步如猫行。”恩师在《感恩太极·答弟子问》中这样解说:“迈步如猫行”,在太极拳中意取其“轻、平、稳”之态。要求步法要轻灵、缓慢、柔和,轻起轻落,点起点落不可高低起伏。彰显太极拳松静轻灵、中正平稳、神意内敛、精神专注的风格特点。
因此,起落轻灵就要做到“点起点落,轻起轻落,缓起缓落”。脚后根轻轻的原地提起,然后渐渐至脚尖垂直离开地面,是为点起。彼时身体、膝盖纹丝不动,方为正确的点起。点落,脚跟先轻轻落地,然后渐渐全脚掌落地,平稳踏实。就好比飞机落地一样,我的小腿往前走的时候,就像飞机沿着这跑道往前飞,然后后面轮子先落地,再前面轮子落下,有一个先后的时间流。有了点起点落,就有了轻起轻落和缓起缓落,也就有了“迈步如猫行”。你只要做到这一点,那么,一切都有了。“迈步须如履薄冰,则步伐无不得力而又轻盈”,就是表述太极拳迈步的轻灵和分虚实。试想你往结冰的湖面去走一走,你自动就会分轻缓、轻灵和虚实了。太极拳其实不难,只要平时按这个理去做的话,你都会有,只是你日用而不知罢了。
由此,我们既要把握“猫步”中轻灵、柔和、敏捷、无声无息、“软着陆”的特点,又要领会“迈步如临深渊”时的精神专注、神意内敛、动作轻缓、脚分虚实的精神。同时,还应做到匀速、连贯、绵绵不断。
由于时间关系,有关脚底功夫的其他方面,就不再赘述了,留待师兄弟姐妹们指正、补充。
我之所以这样安排这四个顺序,是因为这四样是有次第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方向明了,起步就不会错;脚下有力,才能有腰胯的松活和身体的松沉;澄甫宗师在《十要》中说:“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若做到了分虚实,起落轻灵就也就能轻松做到了。这四样都做到了,基本上就可以称之太极拳入门了。
大师兄在第一次分享完毕,来回答“怎样做到松沉”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强调“其实拳最后都是在脚底下走,它的虚实变化、劲力来源都是要通过脚的变化才可以出现。”
小师兄在《学拳入道“四依”、“四不依”》一文中,援引南怀瑾先生的话讲“修行要遵循四依四不依”,告诫我们学拳要“依经不依论”,要“依法不依人”。我见识浅薄,不敢自专,故文中援用诸位先贤之言,与大家一同学习。
非常抱歉,耽误大家许多功夫。个人所思所想,未必成理。恳请师兄弟姐妹们多多批评指正!
非常感谢大家!
感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步法的结构
松沉、虚实转换、腰胯带动四肢、劲道在拳架里
除了站桩,你知道如何在拳架里找松沉吗?
打拳中较为重要的五个方面
练习24式太极拳常见毛病是什么?
练太极拳这五个方面很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