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以胡君老师的课堂实录《卖木雕的少年》为例
在新课程背景下,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语文教育研究界指出:“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对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视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内容成为了理念与方法之间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多种原因造成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如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三者的不一致;长期以来以选文为主的教材形式对选文意义可以有多个角度的阐释,也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阐释方法;新课程提倡语文教学形态的多样性;教师个人的专长和个性特点的不一样等。钱正权老师也说:回答语文课教学内容的问题不简单不容易,认识它应该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课文作者、教材编者和执教语文教师三者分工合作共建小学语文,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共同确定了教学内容。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三者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忽视或者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不能正确把握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怪。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有了其他学科教师也许并不存在的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才是正确的、好的教学内容呢?本人以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行为的过程中,除了要选择适合选文类型、适合教材要求、适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语文”的教学内容外,还要注意这些“语文”的教学内容还应该最终指向语文的,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是别的什么,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
下面我们就以胡君老师的课《卖木雕的少年》为例谈谈这个问题。胡君老师的语文课堂是以她那独具特色的解读和浑然天成的课堂结构打动我们。每一处设计都别具匠心,但又绝无雕饰之痕,这与余老师的性格气质、特长爱好、生活阅历等个人因素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更是在生命活动的积淀中而形成的独特的风格,对于广大的教师群体来说,它是难以复制的。因此,在评说这节课之前,我想先把胡君老师作为特级教师的个性风采暂且搁置一旁,仅仅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指向来看这一节课。
一、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来看这节课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来看这节课,我以为至少有三点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是“序曲”部分的课前谈话首先教师提醒学生从铅笔盒里拿出一支笔放在桌上,然后把铅笔盒放进抽屉,再把书本翻到要上的这一课并反扣到桌上,以免在后面的课上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影响到上课。然后教师又与学生做了猜“友”字的游戏。这个“序曲”看似平常,作用却不容忽视。关于对学生做课前准备的提醒,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一种我们平时往往会忽视的课程文化资源的利用。而猜“友”字的环节激发了学生对中国汉字的兴趣和热爱,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祖国文字的神奇力量,产生想要接近汉字、了解汉字的学习欲望,同时它与后面的学习内容又是整合的,为学习主题的学习打下了伏笔。
二是指导学生读文时教师采用拓展理解和想象感悟这两种方式去读。胡老师告诉同学们:“非洲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方之一,那里的很多人生病了没有钱去看病,甚至都喝不上水,很多像你们一样大的孩子上不起学,小小年纪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所以这时候,这个非洲少年是多么希望我能买下他的象墩。” 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少年求我买象墩的话,学生的情感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这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从课堂形式看,是教师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进行角色体验指导朗读。在指导学生读少年送象墩给“我”这一部分时,教师又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先让学生看短片,了解中国人民为非洲人民作了什么,再让学生想象说话:“也许当少年( )的时候,正是中国人( )。”然后再让学生读出对少年的感动。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读”中,体味到同一个言语作品,通过联系背景材料,在丰富的语境中就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意味。而当我们把眼光提升到课程或学科的高度时,则可以看到,这里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在进行“语境”教学。“所谓语境,是指与言语表达和理解密切相关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合,它产生和存在于言语交际过程中,而且交际中的言语本身也构成语境。”英国应用语言学家S·皮特·科德以是否包含语境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现代”与“传统”的区别。李海林先生在他的论著中也指出:“所谓阅读,直接的对象是言语作品,实际上指向语境的意义,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言语到语境、透过言语寻找语境、感受语境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看,胡老师可以说准确地把握住了现代语文教学的脉搏。
三是引领学生咀嚼体味《卖木雕的少年》一文中含义最丰富的两个词语的意义。老师先提出问题:“读着读着,这一句话里面有一个词一定一经印入你的心里,它的含义是需要好好地咀嚼、体会的?”短时间的思考后,学生一致认为是“爱不释手”,老师又问:“你从这句话的那些地方看出‘爱不释手’?”一个问题不仅理解了词义,还教会了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的方法。在学到“沉甸甸”这个词的时候,老师问:“课文还有哪里也写到这个词,两个词意思一样吗?”在两个语境的对比学习中,升华了文本主题。我以为,这两个教学环节的意义在于重语感体验的过程,而不是重课堂讨论的结论。对言语作品的理解品味重要的是学生能凭借一个理解的“支点”进行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就是语文教学的所得。
二、从教学内容的指向看这节课
以上三个点,无论是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为学习文本打伏笔,还是为读文本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指导朗读,或是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咀嚼,我以为,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是有着特别的意义的。在这一节课中,它们的共同意义在于直接指向语言、指向文本,这是语文的根本,是语文课上的“语文味儿”。我们再往深里探究一步:这些有“语文味儿”的语文活动最终又指向了哪里呢?回过头再看看胡老师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这节课中,胡老师把握住了言语教学的关键,师生们所做的一切,最终莫不指向了对文本的理解,对语言的运用。
语文课应该学什么?新课标的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则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学语文就是要学运用语言,这一点目前在语文教育界应该是已经达成共识的。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这要经历一个从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再到言语形式的旅程。所以,言语形式是语文学习的起点,也是终点,言语内容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拐杖”,或者说是一座桥梁,我们要达到高层次的言语形式离不开它,但我们的语文学习却不能终究停留在那里。在阅读教学方面,不仅要理解文本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文本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而不是“那样”表达。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讨论、至少主要不是讨论该表达什么,而是学习如何用语言创造出这美到极至的表达式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选择教学内容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最终指向应该是语文运用,用王尚文先生的话说,就是“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同时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指向又可以帮助我们更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转载)
有效对话: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朱则光)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
对语文课堂文本迷失的理性思考
文体场域·教学边界·精准知识
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