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来赵括是“简上谈兵”,误会是这么来的...

我们脑海中存了很多知识,但有些知识根本经不起推敲。有时,我们以为我们已经知道某事的真相,最后却发现其实我们并不知道。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我们经常用到,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一提到这个成语,所有人脑海中马上浮现的应该是“赵括纸上谈兵”吧。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赵括生活的战国时代有没有“纸”?

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人们书写主要是在竹简或者木简以及缣帛上。最早的纸产于公元前一百年前后,东汉蔡伦对造纸术进行重大改良后才得以普及。所以,赵括从来没见过纸,也就不可能“纸”上谈兵。

想必有不少人和我一样一直有一个错觉:与赵括同时代及以后历代的人都是以“纸上谈兵”来描述赵括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成语的典故会出落在赵括身上?

有时候,你解决了一个问题,结果会迎来一个更大的问题。要有探索的精神,那么咱们继续找答案。

解题思路我们来理一理:

1、从赵括出发,看历史文献中对赵括的表述用词是怎样的?

2、“纸上谈兵”作为固定词组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怎么就落在了赵括身上呢?

赵括是在决定长平之战中一败涂地后,一直被后人当作反面教材。

唐代有首诗叫《咏史诗·长平》:长平瓦震武安初,赵卒俄成戏鼎鱼。四十万人俱下世,元戎何用读兵书

看出来了吧,他在骂赵括读兵书。

宋代有首诗,题目就叫《赵括》: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看出来了吧,他在骂赵括喜谈兵。

可是并未发现“纸上谈兵”这个词,那这词是怎么来的呢?再让我们看一下第2种思路,从“纸上谈兵”这个词出发。

明朝,有个人叫刘三吾,他写过一首诗《湘南杂咏(其二)》:“遣使频年赴帝京,名为计事岂真情。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诸镇一如唐末岁,孤忠谁是李长城?山河依旧天如水,愁听寒鸦日暮声。”

在这里出现了“纸上兵”。

清朝,《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有这样一段话:“黛玉、湘云二人皆赞赏不已,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综上,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在清代,而非我们认为的是战国时候人们的表述。

那赵括是怎么和纸上谈兵这词联系在一起的?抱歉,具体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还真没找到相关史料。

目前看到的说法多认为“纸上谈兵”是人们对赵括的表述不断地“层累”的结果。大概就是后人读史读到赵括,看到此行为,以当时的流行词点评此行为,以评书的形式流传开来,久而久之,一提到纸上谈兵就会让人联想到赵括。

但写到这里,我发现“赵括纸上谈兵”的来源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反而突然明白一个道理:熟知非真知,我们知道的很多东西都经不起考究。当然,能意识到这点也是很不容易的。

其实这个观点挺老套的了,但查赵括相关资料时看到一个比较新鲜的事情,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下,看下面是一张满头白发的廉颇负荆请罪的图片。

大家心中的廉颇负荆请罪的形象也都是老头?我们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想象也太刻板了吧,看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太大了。事实上这图是有问题的,“负荆请罪”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相差几十年呢。廉颇人家也有年轻的时候好吧~

有时候,我们的无知让我们自以为自己是全知,所以导致很多常识性错误出现。仔细想想,平时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是片面的,要想相对全面的了解,还是得靠自己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括是怎样纸上谈兵的
“纸上谈兵”的深与浅
正说历史︱战国没有纸为什么会留下“纸上谈兵”这个成语?阿房宫到底有多大?
战国时期没有纸,为什么会说赵括“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还没有纸,赵括为什么会被评价为“纸上谈兵”?
【早读17111】成语情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