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把手中扇子一亮,就震住了王家卫|武侠志

1954年,香港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因门派争执,决定在澳门比武。当时香港《新晚报》的总编辑罗孚决心“蹭个热点”,利用武侠小说的方式吸引读者,找来了一个名为陈文统的朋友撰写武侠小说,陈文统取了个笔名,是为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由此发轫。

此后中国武侠片的发展,就此打上了新武侠小说烙印,它的开端是源于实战的。

可后来武侠片的路子,却并非走的这个方向。大家借着江湖的酒杯浇着自己胸中的块垒,金庸讲述着“侠之大者,忧国忧民”,古龙诉说着浪子英雄的传奇,梁羽生传递着男女幽怨和正邪不两立的决绝,至于写实的部分,没人在意。

武侠不是成人童话

主题越来越宏大,故事越来越奇诡。兵刃更加花哨,武功名字也越来越长。江湖里的人都说武功越古老威力越大,秘籍越久远越厉害,可讲述江湖故事的人却忘了,起初,江湖的诞生不过是源于一场比武。

千古文人说到底,还是有个侠客梦的。只不过这个侠客梦,更像是一个童话。

说这话的人,是华罗庚

1979年8月,正在英国伯明翰参加世界解析数论大会的华罗庚偶遇了梁羽生,作为武侠爱好者的他在交谈中对梁说:“武侠是成人的童话。”

梁羽生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但这话就此流传开来。

编剧按童话写,导演们当童话拍,观众们当童话看。童话是什么?天马行空的想象,无拘无束的自由。于是轻功比马车快,暗器比子弹牛,一运内力发功,轰天炸地,那是埋多少TNT炸药也换不来的效果。

到了徐皓峰一出场,大家突然不适应了,这不是他们熟悉的江湖和武林,这不是童话的讲法,而是近乎写实的表达。

很多人说徐皓峰的武侠片反武侠,其实不是,而是一种正本清源。虽然距离当年那场比武也就过去半个世纪而已,可武侠最初的模样已经几乎无人认得了。

徐皓峰说:“武侠的美丽之一,是里头有中国人的样子。”

中国人是什么样子?明事理,讲规矩。是温良恭俭让,是仁义礼智信,是千百年文化积淀锤炼出来的样子,一言以蔽之:礼乐。可无论什么样子,都一定不是童话。

基于这些,徐皓峰认为中国武侠武侠片的成功,是一种贬值的成功。不能呈现礼乐,无法传递真正价值观的武侠片,不是好的武侠片。

刀与星辰》里徐皓峰这么写过:“礼乐是接人待物的规矩和生活的讲究,这些是武侠片历史上恰恰轻视的东西,如男人后面拖根辫子、额前留着分头或背头,男人见面除了会抱拳礼,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德高望重者像美国黑人般说话时下巴一翘一翘,女人随手就拍男人胸脯肩膀。

武侠片应该敏感中国人的‘样’,保留些传统中国人生活方式。怕‘样’消失,应是武侠片的恐惧。这种恐惧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历史中一种庞大人群共有的心理。”

徐皓峰的武侠片,是想在电影里立住中国人的“样”。


他把手中扇子一亮,就震住了王家卫


中学时,徐皓峰跟他二姥爷李仲轩习武,那个时候的他一定不曾想过自己日后会因为“武侠”而知名。李仲轩教了徐皓峰一段时间,得没得到真传外人不敢妄断,但是在拍完《师父》之后,他又拍了纪录片《挟刀揉手》;而拍完《刀背藏身》,也有了纪录片《心思刀理》,这两部片子,徐皓峰亲自上阵,一招一式地示范给演员们,难度多大,一看便知。

能写武侠小说的,常见;能拍武侠电影的,很多;是个练家子的,也不难遇到。可是能写能拍还有真功夫的人,当真不好找,笔者思索再三,也就想出徐皓峰一人而已。

《ELLE》杂志登过一期访谈,是徐皓峰接受采访时回忆自己跟王家卫合作《一代宗师》的前前后后。王家卫跟徐皓峰聊的时候,动辄对徐表示否定。徐皓峰没办法,亮了一手,把手中扇子反拿,代替匕首,对着柱子来了三刀。王家卫眼前一亮,因为这是八卦门内部的不传之秘,也因为这一手,徐皓峰取得了王家卫的信任。

徐皓峰的这些武学根基,全部来源于他二姥爷李仲轩,这位先后得到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垂青的人物,是真正的武林高手,34岁就归隐江湖,晚年在北京西单商场做一个普通的守夜人,可谓“大隐隐于市”。

《逝去的武林》一书洛阳纸贵之后,李仲轩更是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可对于外界荣辱,老先生从不挂怀。徐皓峰从李仲轩身上学到的,远不止武术那么简单,更多的是武德和规矩,是那份习武之人真正的“大自在”。

叶问的弟子梁绍鸿出了本书,请徐皓峰写序言,在那里面徐皓峰大发感慨:“在我十六七岁的时候,决想不到我在四十多岁后的艺术创作最感兴趣的是讲‘守信’、‘尊重’这两个命题,年少的我会觉得这算什么,属于生活规范,不在艺术范畴。”言语之间,颇有世风日下之慨。

天良、公理、规矩。这曾是中国人所普遍信奉的东西。

过去乡间有乡绅,民间一有纠纷,他们会站出来主持公道,哪怕仅仅是一个过路的长辈,往往也能说几句公道话。冲着这些话,矛盾双方也不会做的太过分。

举头三尺有神明,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可如今呢?见惯了倒地老人无人扶的凄凉,也领略了“少管闲事”的告诫,对于曾经中国人的样子,那些被看做是“繁文缛节”的规矩,当代人是陌生的。

武侠是一个失序的世界,暴力是秩序的破坏者,同时也是秩序的维护。江湖不信眼泪,只靠拳头说话。

这多少有些隐喻现实。在老派人看来,这是一个丧失了传统的时代。年味儿越来越淡,规矩越来越偏,眼前流行的,往往是曾经抵制的。

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一切坚守都显得不合时宜。

喜欢徐皓峰的人,骨子里都是偏于落寞的。


礼崩乐坏中的规矩


徐皓峰讲:“武侠就是愿望,民众口头创造武侠故事来抒发心中不平,由于讲得多了,造成一个侠客遍地的生活幻象。”徐皓峰的电影就戳破了这层幻象。

回到当年那场比武里,根据留下来的影像资料来看,两位掌门之间的比武完全没有大侠风范,反而更像混混在街头互殴。哪有什么大侠风范快意恩仇,门派要传承,弟子要生活,所以只好忍辱负重,按规矩办事,毕竟大侠也是要吃饭的。

武侠的世界里,有的只是粗粝的生猛和拳拳到肉的血腥。诗化的写意不属于真实的江湖,那是浪漫派喜欢干的事儿,徐皓峰的江湖里,有着别样的呈现,那就是无处不在的规矩。

迄今为止徐皓峰最好的电影有两部,一部是他参与编剧的《一代宗师》,另一部就是《师父》。

两部戏都是透露着一股礼崩乐坏的末世感,而末世,往往是最没有规矩,最不讲分寸的。

《一代宗师》里,马三投靠日本人,害死了自己的师父,宫二要报仇,被马三一句没资格顶了回来。按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对欺师灭祖的叛徒,无论用什么手段报复都可以理解。但宫二没有不择手段,而是选择奉了独行道不嫁人,有了资格才去复仇的。

这样的坚守在今天看来是很“迂腐”的,但徐皓峰的片子里,恰恰展现的就是这股子“迂腐”。所以不喜欢徐皓峰电影的人是真的看不进去,而喜欢徐皓峰电影的人,往往都是奉为佳品。

在徐皓峰的武侠处女作《倭寇的踪迹》里,戚家倭刀为了开宗立派,必须挑战武林四大门派,否则就是邪道,这是规矩。

在《师父》里,陈识北上开武馆,肩负的是发扬自己门派的重任,但是武馆岂能说开就开,得一步一步按规矩来。于是陈识要培养徒弟,最后还要亲手毁掉他,这也是规矩。

无论是烽火四起的晚明还是兵荒马乱的民国,规矩无处不在。这规矩好么?未必。《一代宗师》里宫二的复仇可以理解为忍辱负重,《师父》里陈识传拳可就是彻头彻尾的妥协了。英雄们可以在江湖上打遍天下无敌手,可到头来还是得屈服在规矩之下。

规矩比人大。

这是传统的架子,也是传统的无奈。

徐皓峰的二姥爷李仲轩武功高强,可还不是正当壮年的时候就被迫退出江湖。因为他最强,而武林的规矩就是“强枝必剪”,所以不能收徒弟,这么武功高强的一枝,就这么断绝了。

因为不能一家独大,要给别的门派留活路。这就是残酷的江湖守则,武林规矩。没有什么发扬光大,有的只是均衡发展的无奈。

多少传统的精髓就因此失传,湮灭无闻。

这般道理,徐皓峰比谁都清楚,毕竟跟着李仲轩学了那么多年武艺。也许正是因为有感于此,徐皓峰的电影才会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与魅力,也才会二十多岁的时候选择闭门读书八年,正如他在《刀与星辰》的后记里说得那样:“在技术化的年代,要庆幸没有早早地学生存的本事。能一通百通,能后来居上,恰是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审美。别急着学什么,别急着当个能人,青春本就是用来浪费的。选择做个挣不到钱的人,选择过狼狈一些的生活……总有人来相依为命,总有急中生智的一天。”

不慢下来仔细品味徐皓峰,是看不懂他电影的。

【文:赵春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箭士柳白猿》:侠客的末路
徐皓峰 新作:沾水即透的白色游泳衣,一触即发的侠客风骨 | 文周福利
大电影吐槽 | 我们不谈功夫只谈江湖
香港十大最佳武侠电影 香港武侠电影盘点
《娱乐底片》31期:那些唯美的武侠片
【武侠】十载武侠电影梦——谈谈“大片”时代下的武侠名导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