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湘西地区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试论湘西地区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作者:郑桂章 来源:中国湘西网 添加日期:12年04月28日

        长期以来,贫困山区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电力、人才信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经济水平低,发展速度慢,贫困层面深,基础设施弱,人居环境差,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发展中地区相比,差距持续拉大。受人民群众需求、物流信息冲击等内外因子的影响,社会各方矛盾日益突出,亟待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已成贫困山区最强音。究竟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结合湘西地区具体实践予以浅析,贫困山区要加快发展必须充分依托山水资源禀赋、民族民俗文化、历史建筑风貌等生态文化资源,坚持走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之路,着力打造具有山区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新型城镇,助推城镇建设提质扩容、人居环境有效改善、旅游产业持续增效、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突出民族特色,实施差异性建设,促进科学协调发展

  湘西地处武陵山脉中部,云贵高原东侧,境内山高路远、坡陡弯急、林多地少,其区位、交通、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相对处于弱势,发展大工业大农业易受自然条件、空间地域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现时期,随着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休闲旅游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新的发展潮流、新的经济模式、新型朝阳产业。对于湘西民族贫困山区来说,良好的生态自然资源、独特的历史建筑风貌、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及日渐通畅便捷的交通信息网络,丰富和集成了加快发展不可多得的资源要素。多年来“养在深闺无人识”、“捧着金饭碗找饭吃”的发展格局即将被打破。要用好用活这些资源要素,关键要突出民族特色,实施差异性建设和发展,以土家族苗族建筑民居等物质文化为载体,着力围绕风格、风貌、风情做文章,努力打造唯美的湘西——在沈从文的书里、宋祖英的歌里、黄永玉的画里。
  
        一是彰显民族风格。民族风格就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特征,也是一种民族元素。要体现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格,最好的表现形式是建筑风格。湘西地区位于西南地区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古有“蛮荒之地、荆州之域,三苗之列”一说,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其复杂的社会结构、简洁的生活方式、古朴的风俗习惯、神秘的艺术文化,形成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民族风格。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湘西地区大量临水而建依山傍势的吊脚楼、串柱房、篱泥屋,以及以西南建筑风格和明清建筑风格为主的百年老宅、古村落、古街道,实行规划保护、修葺整理、建设改造,既注重差异性建设发展,又注重新旧协调和土洋结合,进一步增添景观、增强色彩、增加厚度。用保存良好、特色鲜明、风格浓郁的建筑实体,展现和彰显独特的土家族苗族建筑风格,竭力增强湘西之旅的吸引力、承载力和发展力。
  
        二是体现民族风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旅游产业,关键要科学规划,走“山地城市”和“特色村寨”建设之路,结合土家族苗族依山傍水聚集居住习惯,科学规划好宅基地,搞好选址布局,采取组团建设,有效延续传统人地关系,保存和发展好传统的活动空间,确保村落规模适中,防止摊连成片。要从宏观上着眼、细微处入手,实行差异性建设和发展,按照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的原则,对新建的楼阁民居要预先设计多种可以选择的建筑式样和户型,让修建单位或居民选择确定某一建筑式样和户型后再行建设,特别是城乡规划区内符合民族特色性修建的政府机关、单位院落和其他公益性工程,要率先实行并通过民族特色性修建设计的专项评审,建设单位要按照民族特色性修建方案编制工程概算、上报计划和招标文件,施工图审查机构、招标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要分别按民族特色性修建要求审查设计图纸、投招标和施工。通过示范引导,营造氛围,逐步形成规模。同时,要及时对崇尚真善美佛教文化的佛堂庙宇,忠孝礼义廉的祠堂牌坊,以及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聚落风貌的石板街、旧景观、构筑物进行整理和抢修,尽最大努力维持集镇村寨的原生态风貌,突出西南山区建筑特色,展示、修复和延续建筑集群的民族符号,以及不同时代所体现和蕴含的文化精神。
  
        三是再现民俗风情。发展生态经济、旅游经济,实施富民强州战略,要切实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载体,结合湘西山区现有的山水自然风光、民族民俗文化、历史建筑风貌等优势资源,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以旅游干线和交通路网为脉络,认真规划和建设好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展演中心、旅客接待服务中心、历史文化名镇、民族特色村寨等建筑集群,以奇特秀丽的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简洁古朴的建筑集群为风格,以神秘浪漫的土风苗韵为基调,辅以色彩斑斓的服饰、瑰丽奇美的银饰、韵味独特的土话苗语、粗犷古朴的歌舞习俗、苦辣咸酸的佳肴美食,采取点线结合和有机连缀等方式,通过规划、布点、保护和改造,促进实体建筑与自然景观、自然景观与历史风貌、历史风貌与民俗风情的有机融合,构成一道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让游客一路赏心悦目、可圈可点、留恋忘返。
  
        二、创建景圈模式,实施规模化建设,促进提速集成发展

  作为山水风光奇特、生态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郁的贫困山区特别湘西地区,由于自然景观分散、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产业基本处于单线发展、单兵作战的现状。因而要破解旅游产品吸附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高,旅游经济提升速度不快等问题,必须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导向发展旅游产业,用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湘西看湘西的视角,积极创建景圈模式,进一步增添旅游景观,丰富旅游内涵,将湘西地区现有的风景名胜、历史建筑、人文景观等内容有机连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效应突出的旅游大环线大景圈。如何结合城镇化建设创建景圈发展模式?笔者认为,要切实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拓展景圈规划范围。要以发展的眼光、宏观的视野谋划贫困山区特别是湘西地区的城镇建设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坚持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擎,围绕在建和已建成的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旅游干线等大动脉大交通进行布线,对可视范围内甚至更广的区域实行重点规划发展,以低碳环保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以风格迥异的民族特色村寨为主题,以典雅厚重的历史人文景观为补充,以新奇秀丽的自然特色景观为公园绿地,着力保护和改造一大批民族建筑实体,整理和包装一大批历史人文景观,修葺和装扮一大批生态特色景区,通过统一规划包装,进一步拓展景圈规划范围,突出城镇民族特色,优化城镇布局结构,将湘西境内及周边地区现有的森林、古镇、峡谷、石林、漂流等旅游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实行集力发展、借力发展,形成以芙蓉古镇、凤凰古城、里耶秦城为核心旅游景点圈的大板块、大网络、大旅游。
  
        二是加快景圈提质扩容。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必须以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为着力点,在充分遵循原生态文化风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城乡建设提质扩容,既要保护好历史建筑文化遗址、民族村寨和特色民居,又要按照民族风格统一规划,规模化建设发展。坚持修新如旧,坚持差异性错位发展,注重以建筑实体演绎民族风情,彰显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原始神秘性、生态自然性、文化独占性等异质文化特点,避免盲目模仿外地建筑模式进行建设,尽最大努力传承、延续和弘扬民族传统风格,使之与原生态风貌协调一致、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同时,通过特色民居改造、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改良等一系列城镇化建设,辅以文化探幽、科考探险、户外拓展等旅游活动,促进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互为补充、和谐共荣,着力构建一个具有山区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新型城镇,创建一个既符合湘西地区实际,又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旅游产品,打造一个集文化休闲、宜人宜居、生态和谐于一体的发展模式和民族样本。
  
        三是注重景观特色连缀。要让贫困山区特别湘西地区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真正快起来、跑起来、飞起来,必须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在运用张家界机场、铜仁·凤凰机场扩大高端旅游市场的同时,着力围绕张家界-芙蓉镇-吉首-凤凰、泸溪-花垣-龙山两条旅游风景线,进一步构筑和完善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交通路网,连接和贯通重点景区等级公路;进一步修缮历史人文景观,改造民房建筑实体,修复山体生态环境,以线布点,以点带面,突出以特色民居和古镇古村落为基本元素,以土家织锦、苗族银饰、民族歌舞、民族美食为活的因子,以永顺猕猴桃、古丈毛尖茶、保靖黄金茶、泸溪椪柑、溪洲莓茶、小溪蜂蜜等绿色食品基地为辅助设计,引线穿珠,融吃、穿、住、行、娱于一体化,努力构筑集成以芙蓉古镇、凤凰古城、里耶秦城为核心的三大旅游景圈,打造湘西旅游大板块,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特色连缀,生态资源与民族风情有机融合,城镇资源与旅游产业良性互动,让每个景点、每片森林、每份资源、每个元素都活起来,真正成为一座民族特色村寨,一条历史文化长廊,一道宜人宜居风景线,演绎一幅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相融合、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动画面,从而吸引和承载更多的游客。
  
        三、改造特色民居,实施保护型建设,促进稳定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贫困山区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多数县城和农村集镇城镇化建设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城乡建设规划滞后,乡镇监管机构缺失,造成居民盲目追风、相互攀比,自发拆旧房修新楼,乱搭乱建,无序建设,致使许多百年老宅、千年村寨毁于一旦,经千百年发展积淀和洗礼的民族特色历史建筑物被破坏灭失。实践证明:历史和自然馈赠的,都是极其珍贵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而保护特色民居迫在眉睫,改造特色民居势在必行。贫困山区特别是湘西地区要发展经济,必须充分依托生态民族文化优势资源,大力实施保护型建设开发,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着力点,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突破点,不断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走生态经济、城市经济和旅游经济深度融合之路。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确定保护范围。就湘西地区而言,要改造特色民居,实施抢救性、保护型建设,必须结合近年来的有效尝试和积极探索,按照自然山水融合型、民俗文化样本型、历史建筑展示型、乡村景点开发型等四种民族建筑实体样本,规划、保护、建设、改造现有的乡镇村寨和特色民居。坚持修新如旧、新旧协调,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科学规划好特色乡镇村寨的保护范围,精心设计好特色民居的保护类型,瞄准锁定好特色民族建筑的色彩基调,既能突出民族传统风格、突出建筑实体原真性,又能充分结合人们的居住习惯,保存和延续好人地关系,保留简洁古朴、秀丽典雅的原生态风貌。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现有的百年老宅、千年村寨、万栋民居进行普查摸牌,分类排序,根据轻重缓急,确定保护区域、地块和重点,坚持以旅游风景线、核心景点圈和高等级路网的可视区域为重点,同时注重将可视区域范围外的其他特色村寨优先纳入保护发展规划,防止人为毁坏和继续风化灭失。
  
        二是突出民族特色,锁定保护重点。在保护规划发展方向上,要对历史人文景观较多、民族民俗风情突出、特色民居相对集中的古街道、古村落、古建筑实行优先保护;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文化名人故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住宅实行重点保护;对核心景区、交通路网、旅游干线可视区域实行集中保护。同时,在保护发展方式上,既要对百年老宅、千年村寨、万栋民居实行档案式管理,分类排序进行挂牌编号保护;又要结合特色民居保护发展规划,科学改造好老街道、老建筑、老民居,严格控制好新建,注重对行政企事业单位办公大楼、单位院落、乡村民居等单体建筑实行保护性建设,在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等方面突出民族建筑基本元素,确保按规划设计方向发展和建设实施。在保护发展内容上,既要超前谋划、科学设计好多种可以选择性建设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模式,又要精心设计和预制好美观、实用、价廉的建筑构件,供建设单位或居民建设选用。
  
        三是归集项目资金,实行集中改造。特色民居保护、建设和开发是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造特色民居,实施保护型建设,是贫困山区特别是湘西地区保存原生态风貌,与自然山水相融合、与生态旅游相适应、与民族文化相补充的重要途径,是打造宜人宜居山城,促进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走符合山区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实现城乡建设与旅游产业竞相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而要充分归集建设资金,整合项目资源,坚持连点成线、以点带面,将公益性建设项目与民族特色建筑有机结合起来,将居民新建与特色民居保护改造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政府筹资修建的医院、学校、行政大楼等楼堂馆所和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农村危房改造等建设工程,以及广场、公园、亭池等公益性设施,规划建设时既要坚持风格迥异,风貌协调,又要突出民族建筑符号,先行先试,率先垂范。既要符合西南建筑风格、简朴大方,又要适宜习惯习俗、适合居住。既要统一规划发展,实行集中改造,突出规模效应,又要彰显民族个性,注重单体表现,避免千村一面、整齐划一。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鼓励引导群众参与的基础上,通过重点保护、改造和发展,用最低廉的工程造价、最专业的技术队伍、最直观的建筑风貌,促进整体风格上形成大特色、融入大湘西、促动大旅游、引起大震撼、实现大发展。
  
        四、开展整治行动,实施洁净式建设,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山区特别是湘西地区山高路远、林密鸟多、落后蛮荒,既处于劣势,也又处于优势。要在追赶超越、竞相发展的新一轮发展中抢抓机遇,必须立足本地实际,用好盘活优势资源禀赋,将自然民族风貌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将生态旅游资源永续利用与休闲宜人宜居城镇打造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竭力实现优势资源效益最大化。
  
        一是实施宜居城镇示范创建。贫困山区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走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之路,关键要超前谋划、科学规划、统筹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少走弯路,特别是当前城乡居民盲目效仿发达地区自主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果不及时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必然会无序建设造成浪费,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和谐。要实现统筹科学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集智聚力,积极探索商业化、企业化、规模化营运机制和建设模式,实行以奖代补,着力开展宜居城镇示范创建,有机整合廉租住房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和城镇集中供水、一事一议、能源建设、农村危房改造、通达通畅工程、农村爱卫改厕等项目资金,统一规划,捆绑使用,集中建设,突出效果。去年以来,湘西地区围绕100个乡镇街道开展整脏治乱绿化行动实践,认真编制发展规划,着力整合建设项目资金,大力实施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等“五化工程”,开展洁净式建设,为创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示范乡镇奠定了基础、探明了路子。
  
        二是开展城乡融合改革试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大量涌入城镇,致使城镇交通、治安、就业、就学、就医等压力加大,同时造成相当一部分农村弃耕撂荒加剧、留守老人儿童增多、基层阵地建设弱化、空巢老龄问题堪忧。因而开展城乡融合改革试验,加快城乡协作建设发展已成当务之急。注重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乡协作试验有机结合起来,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口相对集中、区位优势较好、发展能力较强的中心集镇和城乡结合部为据点,大力实施城乡协作试验创建,先行先试,集中建设,着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增强中心集镇和城乡结合部的吸附力、吸引力和承载力,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农村长治久安,有利于城镇减压分流。
        
        三是注重整治行动常态管理。贫困山区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便捷通畅的交通环境、宜人宜居的生活环境、自然和谐的旅游环境、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关键要根治脏乱差堵闹的问题,突出窗口效应。实践表明,2010年湘西地区开展整脏治乱绿化行动,集中治理乡镇街道乱搭乱建、乱贴乱挂、乱停乱堆等脏乱差堵问题,积极创建天蓝、山绿、水净的宜人宜居环境,整治前后对比效果十分明显。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必须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地方思想观念和文明素质的环境卫生方面入手,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精心编制中心乡镇和城乡结合部的建设规划,结合历史文化建筑物和特色民居保护改造抓协调整治;结合完善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集贸市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抓源头治理;结合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统筹安排公益性岗位抓综合整治;结合中心集镇、旅游重镇、交通干线等重点区域抓集中整治。通过积极推广运用预制商品砼、修建污水处理厂、增设垃圾处理场(围)、增加清扫保洁人员等一系列措施,经常性开展集中整治,实行常态化管理、制度化考核和奖惩,确保整治行动出效果、惠民生、增形象,为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有序发展、提速发展注入新活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把漾濞县城建设成为彝族特色民居旅游小城市的思考
云南打造旅游“国门第一村”
【同步小康】丹寨县多措并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对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的思考(全文)
呼伦贝尔:城镇化要留得住乡愁
发展旅游小镇的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