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楹联同题唐宋八大家佳作欣赏 楼立剑等八位联友分别评析
楹联同题: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楼立剑  评析  



1.王西川  河南三门峡

宦路倍跌磕,诤谏皆因除恶恤民,可叹一时贬士;

笔风尤率放,赋鸣尽为起衰破俗,永尊百代文宗。

评析:跌磕,困顿、挫折之意;诤谏,意为直言劝谏;率放,率真慷慨。赋鸣,此处当解为以文鸣道。此联从为官之路和文章之道两个角度阐发,表现了韩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不同流俗的为文风格。韩愈因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韩琦说他“天下望以为相,而竟不用,谈者至今眦为谤”,上联“可叹一时贬士”很有冲击力。在宋儒眼中,韩愈是仅次于孔、孟的大儒,在释、道盛行,儒学式微之际,力辟佛老,而致力于儒学复兴,故下联以“起衰破俗” 概括韩愈文章的思想成就,可谓精准恰当。



2.崔钢兵  湖南怀化

唐宋八家首;

文章一品真。

评析:后人尊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有理由的。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之“杜诗韩笔”,苏轼称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代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为中国文学的再次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故上联以“唐宋八家首”一句概括之,人物特性跃然欲出。韩愈虽为儒家的卫道士,但他敢于蔑视官场潜规则,敢说他人不敢说的话,写他人不敢写的文章,因此下联一个“真”字,十分精准地道出了韩愈文章的思想特质,可谓四两拨千斤。此联极尽删繁手段。



3.康锦荣  广东深圳

骋骤文坛千里马;

沉浮宦海一朝臣。

评析:骋骤,纵横自如之意。韩愈有《马说》一文,开篇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正是这样的千里马,却“伯乐不识”,屡遭打击。然而其文笔骋骤百代,“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上联以含蓄之笔调,生动描写了韩愈的遭际和文学成就。韩愈一生三次南迁,三度贬谪,三遭凶险,宦海沉浮,自不待说。但古代有大成就者,鲜有一生顺遂的。故相对于上联,下联“沉浮宦海”一句,显得有些力度不够,压不住上联了。



评析人简介

楼立剑,1968年5月生,浙江义乌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金华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义乌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





楹联同题: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字子厚,祖籍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北魏侍中济阴公柳庆七世孙,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朱启亮  评析



1.舒甘来  安徽黄山

公非弱柳,飘然廉节清风,披霜傲雪一苍柏;

君本奇才,卓尔雅诗骚赋,鳞角凤毛八大家。

评析:柳宗元迎难而上亲自参与永贞革新,昂扬向上,敢于创新。上比开篇点题,入题精准,“公非弱柳”中的“弱柳”一词新奇恰切,一语双关,十分形象。用“弱柳”和“苍松”作比较、打比喻,把柳宗元的刚正不阿、卓尔不群的性格写得栩栩如生。上比重在写他的人格魅力,下比重在写他的文学成就。柳宗元是八大家之一,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上下比分别用“飘然”对“卓尔”,“披霜傲雪”对“麟角凤毛”,用词劲道、老练、新奇、恰切。



2.刘玉岭  山东菏泽

与韩愈齐肩,举古文运动大旗,歌吟雪笠翁,泪说捕蛇者;

和诗豪为伍,成廉政革新干将,魂驻柳州地,情留刺史衣。

评析:诗豪,指白居易。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问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柳宗元和韩愈一同发起古文运动,在专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等方面进行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柳宗元以在永州任上所见所闻所写的《捕蛇者说》,一扫形式僵化、内容空虚之文风。上比侧重于赞颂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下比侧重于赞颂柳宗元政治上的抱负。永贞革新旨在革除弊政,减轻人民的负担。柳宗元与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最终革新以失败告终,被贬为永州司马,之后又被贬为柳州刺史,病逝于柳州任上。句式长短相间,摇曳多姿,读来铿锵有力。前面气势磅礴,后面小河流水,抑扬顿挫,自然恰切。尤其“歌吟”、“泪说”、“魂驻”、“情留”用词精准、传神、新奇,整体构思奇巧,功力非凡。



3.黄志敏  天津

一代文宗,诗骈五类,位重八家,名垂《江雪》;

半生廉吏,褒贬两朝,心尊万庶,情寄《渔翁》。

评析: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除了大量的诗作之外,其骈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为五类: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在唐宋八大家中,由他和韩愈、欧阳修三人组成的第二梯队,赫然在列。还有,他的一些山水诗用语精巧,韵致悠远,有《江雪》等佳作。上联重在写他的文学成就,最后以他自画像式的山水诗代表作《江雪》来作结,使柳宗元远离尘嚣、孤傲高洁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下联重在写柳宗元的情怀、情趣、情思。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起伏的一生,为官能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被贬时,得以接解到下层人民。无论褒贬,都心系苍生的疾苦和冷暖。最后又以他的代表作《渔翁》作结,写出了柳宗元摆脱世俗,超然物外,与自然山水相谐的理想和追求。语言高度凝练,用词妥帖、确切。只是八大家能不能缩写为“八家”,有待斟酌。



评析人简介:

朱启亮,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现为南阳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宛城区民协副主席,宛城区楹联文化研究会会长,2015年被评为河南联坛“十秀”。2003年以来,获得一等奖50余次,二、三等奖300余次,先后有多副作品被雕刻悬挂于全国各地文物、旅游景点等。





楹联同题: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刘洪敏  评析



1.肖德飞  湖南临武

一方伯乐胸中亮,嘉祐四真,显赫威名,半生廉吏传千古;

两史功臣笔底忠,作文三上,崇高品德,百代宗师泽九州。

评析:上联以“廉吏”叙政。“嘉祐四真”指仁宗嘉祐年间,当时士大夫相传道:“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以典说明其显赫威名。下联以“宗师”说文。“作文三上”指欧阳修曾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表现了其惜时勤学的精神。全联入题雅切,文字稳健,巧妙运用纪事手法,不啻为欧阳修的一篇史传。虽用了多个数字,却无堆砌之感,尤见工力。



2.杨利民  浙江杭州

开一代文风,琅琊阁畔,醉翁昨日声犹在;

奋千钧笔力,放鹤亭前,泉眼今朝水自流。

评析:此联打破时空局限,内容从古及今,地域从安徽滁州的瑯琊阁到杭州孤山的放鹤亭,可谓笔势纵横,收放自如。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文笔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声犹在”、“水自流”既是客观现实,又点出文忠公影响之久长,颇含深情。联想丰富是此联的特色。



3.陈 鑫  云南镇雄

朝政精英,伯乐胸怀,曲折仕途能上下,光同日月;

文坛巨匠,醉翁诗意,纷繁世态不空虚,德振山河。

评析:入题形象,文字雅切。上联说政,下联言文。赞颂其从政、治学之功绩,均相当到位。“能上下”、“ 不空虚”表现了欧阳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宽广胸怀和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此联“上”对“下”,“空”对“虚”;“日”对“月”,“山”对“河”;“精英”对“巨匠”,“曲折”对“纷繁”对仗工稳是其主要特点。



4.孙汝瑛  吉林扶余

为国为民,两朝名相勤时政;

兴儒兴古,一代文宗树后人。

评析:此联不枝不蔓,老老实实写欧阳夫子的功绩、影响。全联不用任何丽辞妍藻,文字简练而内容扎实。“为”、“兴 ” 规则重字,毫不勉强,因夙兴夜寐、鞠躬尽瘁、勤政不怠而成“名相”,因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成为文坛领袖,文坛大家,“文宗”之誉,一点也不为过。抓人物特点至为允当。



5.仇殿清   黑龙江肇源

名醉翁亭,记丰乐亭,善政德宽思社稷;

撰新唐史,修五代史,痴心笔秀写春秋。

评析:此联从两亭两史立意,“以小见大”,紧扣欧阳修一生之成就,可谓由物生议,历历在目。选材上从所写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的“与民同乐”来表现欧阳修知滁州使的善政,再从撰修两史来表现其“笔秀”,甚是精当。后面“写春秋 ”一词,语涉双关,更觉启人深思。“名”若换“游”感觉更确切些。



评析人简介

  刘洪敏,退休教师,内乡县湍东镇人。中国楹联学会、河南省楹联学会会员,内乡县、西峡县诗词楹联家协会副主席,《诗联家》杂志副主编。2012年始学楹联,偶尔参赛获奖,著有《南村联稿》。





楹联同题: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政论。其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牛 蕴  评析



1.肖德飞  湖南临武

谱学式范,旷代人英,焚旧图新涉百家,仁扬蜀水声清越;

散文名流,轶伦师表,取长补短追诸子,德化眉山气蔼然。

评析:苏洵: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年不学好游。乡试不第,才痛作检讨,将自己旧作烧光,取出《论语》《孟子》等经典从头再读,苦读达六、七年。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谱学:指修家谱、族谱的学说。苏洵创造的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影响深远,至今仍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散文:苏洵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作并传于世。本联从苏洵最为辉煌的“谱学”和“散文”着眼,再总论其为“人英”“师表”,概述其焚旧图新深研诸子百家故实,最后归结到“仁”和“德”上。作者没有空洞说教,而是紧扣苏洵故乡,把镜头拉向更加寥廓的蜀水眉山之间,写得声响激越,气韵蔼然,情景交合,余味无穷!



2.李钦渊  青海西宁

焚初稿,始读书,独成一体扬名入塾;

摒旧规,遗进士,同列八家育子为贤。

评析:焚初稿:指苏洵科考失意后,愤而烧掉自己的诗文稿,发愤读书事。塾:旧时指私人设立教学的地方,这里泛指学校。苏洵读书事迹被辑入《三字经》,政论文《六国论》被编入高中语文课本。遗进士:北宋景佑四年,苏洵去京师礼部考取进士,却未被录取。本联立意颇新。上联写其虽大器晚成,却独成一体,文迹传世;下联写其虽非进士,却同列八家,育子为贤。抓住了人物特点,写出了苏洵的新、奇、异之处。此联对读者有很强的启迪作用:努力永远不晚,成才道路皆通,全在于立鸿鹄之志、主运筹之功、行发愤之实。



3.李家桥  湖北武汉

悠游终悟妙,任遍访名山,痴寻胜迹,物理参明开眼界;

苦学不嫌迟,惊愤烧旧稿,激写新章,文光透亮耀人间。

评析:此联具有新颖的视角。它不像有人将苏洵前期游历视作“不务正业”,甚至称为“浪子”的极端说法,指出“悠游”是为了“悟妙”,使人“物理参明开眼界”。“行万里路”,是人生宝贵的阅历和知识的积累,苏洵《六国论》等名篇,就展示了他视野的开阔和知识的全面,而这些知识单凭书本是无法获取的。与前期游历相对应,是他后来的“苦学”,以“愤烧旧稿”为标志,开始了潜心研习经典的寒窗生涯。由于苏洵的“苦读”不是为了“应试”,是为了获取真知灼见,这就将“死读书”“读书死”区别开来,因此,才会“文光透亮耀人间。”联家既紧扣苏洵个人特点,写出了苏洵独特的人生经历,又很好地阐释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辩证关系。知行合一,才是最佳的成才途径。



4.刘洪敏   河南内乡

眉山仰老泉,晚凭奋发终成器;

眼界开新景,文显雄奇更著花。

评析: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青少年时不好读,乐壮游,直到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六、七年的刻苦研读,终成大器。他在散文、诗作、谱学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是本联叙述的重点。本联在艺术手法上颇具特色。“眉山老泉”,巧将景人合一,把眉山大自然的流泉飞瀑与苏老泉名号巧妙结合起来。一个“仰”字,写出了联家对苏洵的崇敬之情。“眼界新景”,妙把“眼”“眉”相对,语出自然,施以借义对,见作者独具匠心!末两句一写晚来奋发成器,一写文显雄奇著花,情景交融,形象鲜活。不愧为佳联妙对!



评析人简介

牛蕴  1954年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州诗词》原执行主编,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南书协会员,河南作协会员,河南音协会员。退休前任金融时报河南记者站站长。





楹联同题:曾巩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世称“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闫长安 评析  



1.张项学 河南三门峡

中和平正,人评文有才,气无柔,忠意堪闻咏柳韵;

勤善清廉,梦绕上无忧,民有乐,高怀已印醒心亭。

评析:此联上下联从为文为政两条主线述评曾巩,紧扣人物之才德和功绩,合二为一,尤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致。如“文有才,气无柔”句,可见得自王安石《赠曾巩》诗句“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那么,忠意和《咏柳》、高怀和《醒心亭记》又是如何通感协调的呢?且看《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此诗也合曾巩曲尽事理的文风,对小人一时得势乱政加以警告和鞭挞,振聋发聩,也体现了曾巩之忠节。《醒心亭记》则是借助记恩师欧阳修游醒心亭,抒发了儒家关心政治与积极的人生意识,同时也体现了曾巩 向往恬淡生活的情怀。联语句式活泼、用典堂皇,结句巧妙蕴藉,用主人翁的两副作品加以作结评价,铁定不移,隽永可颂。



2.杨远建 湖南洪江

墨池咏柳,摇万里风云,谁却清霜飞北宋;

学海藏书,忆七曾儒雅,我凭寒月唤南丰。

评析:上联起笔巧妙攫取曾巩散文和诗的代表作,依然如开门见山一般,使人油然想起曾巩。二分句的“摇”字,既感觉是写柳之摇,其实又是写这首诗和曾巩本人的影响力,有“摇万里风云”之势,妙在承上启下,从而独辟意象,结句以谁起问,以清霜寄意,以北宋而指曾巩之影响力所及,气象所覆,可谓情有独钟。下联起句以“藏书”切入。曾巩有书屋,名为“金不换”藏书两万卷,快抵得上当时的皇家藏书了。曾巩好学孝友,和曾肇、曾布同时高中进士,并带动了后辈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四人。此七人史称“南丰七曾”。联中一个“忆”字,虽有略偏,但遥想七曾之儒雅,其功在曾巩。而结句的呼“南丰”,正是呼应了这一思路。然作者之仰慕之情又不直接点破,有得曾巩文风之意,隽永蕴藉,颇多玩味。



3.卢曙光 江西修水

流水迈千年,鲁道闽江,犹怀循吏亲民事;

策文开百论,庙堂闾井,何忘南丰警世篇。

评析: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骨干。因科举和宦海的浮沉磨砺,曾巩的文风从早起的追求气势恢宏,锋芒毕露,而逐渐演变成平淡冲和,中正委婉,更是将策论发挥的到极致,渐入一种返璞归真的大境界,看似平淡的文字,能蕴含极深的道理。曾巩入仕后,尽忠职守,上解君忧,下恤民苦,卓有政绩。如联作中提到的“鲁道闽江”,应该算是曾巩政绩凸显的代表之地。曾巩曾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和福州为地方官,亲民爱民,并留下了“当官不能与民争利”的名言。此联纵横开阖,时空跨度皆较大,然所述所评又肯綮得体,不拘眼前。起承转合间,如史笔钩沉,从为政为文两方面完美既塑造了曾巩的形象,结句更是给以高度评价,也给后来者以鞭策。



4.舒甘来 安徽黄山

名不及昌黎,位低于介甫,居然超轶绝尘,逸高越众,吟篇方叹知公浅;

文相宜子厚,诗近比东坡,更羡行徐无晦,简奥去烦,掩卷已嗟念我痴。

评析:昌黎、介甫、子厚、东坡分别为韩愈、王安石、柳宗元、苏轼的字或号。此联作者用八家中之其余诸家来衬托曾巩,也在情理之中。联中“位低”,指的是政治地位,王安石在朝廷主持变法,而曾巩则力求外补地方官。联中三四分句以自对形式,上联写了曾巩的人格魅力,下联写了曾巩的行文风格,又互有渗透。难能可贵处,此联以有我之境,而评先贤,给人沉郁悠然之叹,更加真实可敬。上结“知公浅”,虽是引用了朱熹的“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的评语,但也是实实在在的道出了大多数人的隐隐心声。而下结的“念我痴”,绝非偶然,也算是一个反转,从正面确定了曾巩的影响力,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信不虚也。



评析人简介

闫长安  江苏邳州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徐州市楹联家协会副会长,邳州市诗词协会副会长。荣获首届全国百名“联墨双优”书法家称号,联墨作品多有镌刻于名胜景区等。





楹联同题: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熙宁三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其后期诗歌,以丰神远韵的风格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在抒情中,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其中《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豪纵沉郁,亦开豪放词之先声。



杨远建  评析



1.董文学 辽宁喀左

宦海任浮沉,忠心凭砥砺,变法求新,金寒玉暗时,何怅惘去水空长,行云渐远;

清格盈天地,高才贯古今,著书立说,酒醒梦阑处,未输却翰林风月,吏部文章。

评析:此联章法整肃,极具变化,语言清雅,读来朗朗上口。上比写为官,“宦海”,指官场。因仕宦升沉无定,如处海潮之中,故称。语出陆游《谢钱参政启》:“宦海漂流,顾青衫而自笑。”“何怅惘”三领字引出“去水空长,行云渐远”两个句中自对的分句,其语出晏几道《扑蝴蝶》:“恨如去水空长,事与行云渐远”,感慨无尽,意境悠远。下比写为文,亦是如斯,说出“著书立说”的他,终究“未输却翰林(李白)风月,吏部(韩愈)文章。”这结句语出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想象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共同塑造出王安石的正面形象。



2.申 昊 山东沂水

变法维新,拗相;

修文立说,大家。

评析:此联虽上下比,各有两个分句,但仅为六言联,可谓短小,不过短小却能精悍,其总结到位,十分雅切,对仗亦工稳,总之让人耳目一新。上联,言变法,“拗相”,即拗相公,指联中主人翁——王安石。王有个绰号——“拗相公”,“拗”字,有倔强、偏执的意思,是说此人性格古怪,品行异于常人。比如王主持的那场变法,伤害了很多人,可他就是不听人劝,一意孤行。可见,“拗”字用在这里,亦褒亦贬。下联,言修文,“大家”,指王安石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为褒义。



3.陈宝林 甘肃定西

一树梅开荆公体;

千秋岁引桂枝香。

评析:王安石之诗在用词、造句、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自成一家,故其诗歌人称"王荆公体"。上联动词“开”炼字精到,一般“一树梅开”是指梅花开放,这里却“开”的是“荆公体”,为比喻,可谓想落天外,手法巧妙也!其典出王安石《梅花》:“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下联之“引”亦如是。“千秋岁引”、“桂枝香”,皆亦为词牌,分别指王安石词《千秋岁引·秋景》、《桂枝香·金陵怀古》。整联嵌字、用典擒题而自然,恰是如盐入水,浑化无迹,是以,语短而意深也。



4.高玉梅 浙江临海

变法恰如邓艾,勇行险绝;

为文更肖昌黎,力扫浮华。

评析:上联拉邓艾作比,用邓偷渡阴平入成都灭蜀之典,故有“勇行险绝”之语以赞王之力排众议而变法。“险绝”,语出宋代朱熹《百丈山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下联说文,拉出昌黎,即韩愈作陪,王、韩两人皆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用典亦十分恰当、自然,借以写出王之为文,“力扫浮华”的特点。“浮华”,意为讲究表面上的华丽或阔气,不务实际。语出汉王充《论衡·自纪》:“其文盛,其辩争,浮华虚伪之语,莫不澄定。”“恰如”、“更肖”为议论,在比喻中,饱含感情色彩,读之,赞美之情可谓溢于言表。整联颇觉对仗精工,联味十足。



评析人简介

    杨远建  1966年3月生,湖南省洪江市茅渡乡人。湖南省楹联家学会创作与学术委员会委员,诗词联文获优秀奖以上奖项百余次,其中获第二十届中国(黄姚古镇)楹联论坛有奖征文论文优秀奖。中华楹联主评。





楹联同题: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千古第一文豪之美称”,诗书画乐兼擅,可谓通才。文章被誉为“韩文如潮,苏文如海”;其诗词,开宋词豪放之宗;书法《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而且一生饱历仕途坎坷,却从未消沉自哀,胸怀之旷达古今少有比肩。



王维中 评析



1.李家桥  湖北武汉

声名冠古今,任三教澄心,三州砺骨,岁月难移真本色;

笔墨称奇绝,凭百情绘竹,百韵填词,山川尽荡大苏风。

评析:上联写人,高度概括。 “三教”,当指苏轼一生进而不骄,退而不隐的人生秉持和游刃于“儒、释、道”之间而每得其所的阔达情怀。“三州”则指东坡的仕途经历中三个重要节点:黄州、密州、儋州三地。下联写才,以点带面。“绘竹”与“填词”,则是概指其卓越的诗书画成就。从起句生发到结句收束,中间血肉丰满,言之有物,实为佳构!



2.路望姣  湖北荆州

效仿孙郎射虎,何妨须鬓微霜,弯弓满月酬良愿;

本为文宿雕龙,自是襟怀晓日,走笔长风赋锦心。

评析:孙郎射虎:孙郎:即三国东吴孙权。据《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孙权曾骑马射虎,马被虎抓伤,他用长枪投刺,虎被吓退。此处是苏轼以孙权自比。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三日至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中旬,苏轼贬谪密州(今山东诸城),写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了苏轼面对人生困境仍积极进取的精神,尾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气势豪放,襟怀卓然。本联以“射虎”对“雕龙”,含寓深沉,属对巧妙,化用自然。上联写武,写其卓越的政治才华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下联述文,谕其遗世之文才,句式流畅。



3.陈志斌  宁夏西吉

明月依然人不在;

大江已去赋犹存。

评析:苏轼有两首代表性的词作《水调歌头·中秋》(开头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明月”怎能忘了《水调歌头》,望“大江”自然想到《念奴娇》,作者正是从东坡的两个名作入手,上联的“明月依然”与下联的“大江已去”化典而用之,造句自然,又能于历史的人事和时空变迁中生发感慨,增加了对联的厚重感。全联字字珠玑,以少胜多,不可移易。



评析人简介

王维中 中华诗词协会理事,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主席、邯郸市诗词楹联协会主席、燕赵辞赋研究院院长。2013年创作《雅雨赋》获得中国辞赋家协会最高奖——屈原奖。歌剧剧本《遇见》在2014年捷克国际音乐节及2015年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





楹联同题:苏辙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刘丽  评析



1.刘玉岭 山东菏泽

反安石革新,宦海沉浮,州地脱贫,黎民哭送十多里;

逢欧阳赏识,汪洋澹泊,修辞严简,文定列居八大家。

评析:上联写苏辙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靑苗法”而被贬出京。他一生在多处为官,作者选取了汝州,这一斑足以见全豹。他勤政爱民,深受所在人民爱戴。他动员汝河沿岸百姓引汝河河水抗旱、重刻杨亿汝州诗、倡修吴道子画殿。苏轼在观龙兴寺吴道子的画时写道:“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的诗句。当苏辙再贬去袁州,临行时,州衙外站的全都是送行的百姓。下联写苏辙父子被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而苏辙的文风与其兄极为相似,“汪洋澹泊、修辞严简”。此联叙述雅健浑成,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反”、“逢”二子起句突兀。“安石”对“欧阳”工巧,“十多里”与“八大家”相对,工整且颇具匠心。“宦海”对“汪洋”稍不工。



2.陈丽芳 重庆

北宋直臣,落职皆缘多正气;

三苏才子,齐明犹赖少尘心。

评析:“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说苏辙,不得不提及苏轼,他们屡遭被贬,一生行走在贬官的路上。然而无论是贫瘠之地还是边远的荒蛮之乡,始终为百姓造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亲情的渴望与珍惜;“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出了豁达的心胸。苏轼的才情古今少有,只因有着“不合时宜”的性情,政治上无法实现抱负。而作为苏轼的弟弟苏辙才华与其不相上下,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敬仰。此联短短22个字,总结了苏辙的一生,文字精彩、精准、深刻、深情,工整见性情。只有“直言”才能“少尘心”。不足之处“臣”与“尘”同音,尽量避免。



3.杨远建 湖南洪江

叹快哉风起,耿直度余生,可怜望里眉山月;

愁茫矣辙深,烟云续残梦,无奈闲中颖水翁。

评析:黄州张梦得建了一座亭子,苏轼取名“快哉亭”,苏辙作《黄州快哉亭记》记之。“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変”。上联起句一个“叹”字,表达了作者对苏辙这样一个旷世才情却屡遭被贬的坎坷人生发出无限感慨。“耿直”道出苏辙的真性情。“眉山”是苏辙的故乡。下联“辙深”对“风起”,从名字入手,别具一格。“愁茫矣辙深”是对苏辙性格的另一种解读,车子总是按照辙是轨迹行走的,自然形象。苏家三父子,博通经史,是北宋中期儒、道、佛三教融合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苏辙晚年潜居颖滨,曰“遗老斋”。此联虚字起句巧妙大气,意境沉郁唯美。“耿直”对“烟云”属本联自对。



评析人简介:

刘丽 1972年10月出生黑龙江省富锦市。现任富锦市铁路医院党支部副书记。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富锦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富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济南的名胜楹联(2)
【趣说姓名】苏氏宗祠楹联,苏家人看看吧!
苏氏宗祠楹联选刊,请问贵地宗祠的楹联是什么?
对联分类写作入门之三——祠庙联的写作技巧
【佳联共赏】海口市五公祠对联赏析
86副楹联同题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杨远建主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