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鳝鱼

闲话鳝鱼

 
在我小的时候,稻田里有许多黄鳝,不过那时候吃的人并不多——闭塞的小地方,人们总是恪守着先辈的饮食传统:吃泥鳅,不吃黄鳝与青蛙。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什么都可以吃”的信条被外来的人们带了进来,黄鳝也就逐渐流行起来,进而被人们称作了“鳝鱼”。

春天,经过犁、耙的稻田很平整。插秧前后的那段时间,“照黄鳝”就比较容易。到晚上夜深人静,黄鳝们会跑到稻田的表面。不知道是它们对光不敏感,还是被突然而来的光晃晕了,反正光照之下,它们都基本上不动。黄鳝的身上实在太过滑溜,要徒手抓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乡民们削两片竹子做一个夹子,不仅一夹一个准,还可以够到更远的地方。一晚上下来,运气好的话也会有不少收获。虽然卖不上什么好价钱,不过毕竟也不费什么力气,赚点零花钱还是不错的。

随着吃的人越来越多,它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起来,自然也就开始有人养殖。养殖的鳝鱼生活条件优越,自然长得肥大,也就催生了“避孕药催肥鳝鱼”的传说。有人说用避孕药防止它们排卵,从而增加生长速度。不过农学专家们指出,黄鳝存在“同类抑制”的特性,当种群密度大到一定程度,就不会排卵。而人工养殖的密度大大超过出现“同类抑制”的密度——也就是说,人工养殖的黄鳝,本来就不会排卵,用避孕药去让它们“避孕”完全多此一举。黄鳝是颇为有趣的动物,幼年时都是雌性,后半生转变为雄性。雄性长得比雌性要快,所以也有人说用避孕药可以促进它们早点变为雄性,从而促进生长。“用避孕药促进鳝鱼早点变为雄性”这事儿在生物学上是否靠谱另说,反正相信的人很多,因为这个传说而不敢吃鳝鱼的人也有很多。据说在1980年代,真的有鳝鱼养殖户喂鳝鱼来催肥,结果一个月后鳝鱼就大批死亡。或许还有不懂科学、盲目相信都市传言的养殖户去尝试这种“秘笈”,但它毕竟会带来“偷鸡不成”的结果,所以市场上买到“避孕药鳝鱼”的可能性,实在是小得很。

不仅是中国,亚洲有许多国家都吃鳝鱼。1990年代,亚洲黄鳝大举进入美国食品市场。黄鳝是生命力极为顽强的鱼类——即使离开了水,它们也能存活一段时间,所以它们要漂洋过海,活着到达美国,还真不是困难的事情。秉承着“鱼要吃鲜”的传统,美国的亚洲超市里也就出现了许多活的黄鳝。

   要只是作为食物,这也没啥问题。不过总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会从超市里买一些鱼来“放生”。不久以后,在佛罗里达、佐治亚和新泽西的自然环境中,就逐渐发现了黄鳝的存在。作为一个外来物种,它们的生命力本来就强,再加上没有天敌,也就成为了破坏生态的“入侵物种”。它们可以深深地钻到土里,通常控制鱼类的那些手段,比如药物或者电击,对付它们都收效有限。黄鳝的入侵还只有一二十年,往后是否会进一步恶化,现在已经引起了美国生态领域的担忧。想想中国的放生爱好者们,也会买一些外来的鱼类或者其他动物“放生行善”——如果其中有类似的“入侵物种”,那么就是“给了一些动物的生,却造成了大量其他动物的死”。黄鳝与鲤鱼在美国成为环境公害,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黄鳝很容易携带一种叫做“棘颚口线”的寄生虫的幼虫。这种线虫的虫卵在水中孵化成一期幼虫,被剑水蚤吞食之后发育成二期幼虫。剑水蚤被黄鳝等鱼类吞食,这些幼虫就发育成三期幼虫。美国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从超市购买的47个样品中,13个被感染,比例接近30%

如果被感染的鳝鱼或者其他鱼类没有被充分加热而吃掉,这些成熟的幼虫就会进入人体,导致“颚口线虫”。它们在人体内游走不定,感染者就表现出游走性皮下肿块。一旦被感染,可能在几年之中都会间歇性复发。在某些情况下,幼虫能够迁移到深层组织。如果它们侵入到中枢神经系统,还可能产生致命后果。

在中国,鳝鱼一般都会经过深度烹饪才食用,所以因为吃鳝鱼而感染颚口线虫病的病不多。但是,鸡、鸭也会吃剑水蚤,野猪、猫、狗等动物可能吃被感染的黄鳝、青蛙或者其他鱼类,然后也被感染。在这些动物的体内,三期幼虫会发育成成虫,然后产卵,随着动物粪便排到环境中。如果人生吃这些感染动物的肉,也可能因此被感染,而得上颚口线虫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性逆转
黄鳝鱼的野外捕捉、生活习性与人工养殖
食用黄鳝还安全吗?(关于鳝鱼的种种,欢迎大家贴上与鳝鱼有关的内容)[马悦凌健康社区]
鳝鱼是如何变性的!
鳝鱼(黄鳝)
子非鱼丨安能辨我是雄雌【更新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