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济公和尚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真相到底是什么?

济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在后来的影视作品中,济公都是以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的僧人形象示人,这与我们寻常所了解的僧人形象大相近庭。

那历史上的济公“酒肉穿肠过”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济公用这种形象给世人,到底有什么用意。

其实,济公的高深境界绝非凡夫俗子所能想象。比如,沈员外派家仆给济公送两只熟鸽子和一壶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几口酒,以为能瞒天过海,神仙也难知。结果济公指了出来,仆人不承认,于是济公到阶前吐出两只鸽子,其中一只少一个翅膀……这种特别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尘莫及,故不可乱学表面行为。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关于这方面也有诸多教言,劝诫后学者万万不可随学,以免自欺欺人。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其实也有来历:明末的破山禅师,于战乱年间,在夔东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阳营中度日。因李立阳嗜杀成性,为了救度一方生灵,禅师要求他戒除不必要的杀业。李立阳见禅师严持戒律、不食酒肉,就对他说:“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杀人。”禅师马上与李立阳订约,不惜大开酒肉之戒,使许多人得以活下来,一时传为美谈。

此外,明朝还有另一位和尚,也是为了救逃到寺庙里的难民,在山贼面前吃肉喝酒。当时山贼说,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就可以放过那些人。于是他气定神闲地端起酒杯说:“我以酒代茶。”说完一饮而尽,接着拿起肉说:“我以肉作菜,请!”吃后面不改色,坦然自若。山贼见了为之一惊,鉴于有言在先,只好放了所有的人。

济公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给人们的印象是: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然在凡夫的地位,烦恼覆盖,佛性不能显现,若杀生吃肉必得到多病短命的果报,来世还要做畜生偿还命债。只有大神通的真正高僧大德在特定情况下,为度众生才示现吃肉!)似乎完全不受佛教戒规的约束,使老百姓觉得他更亲切、更具有人情味。《济公传》中有一首四言诗,就说明了这点。

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此诗表面上似乎是济公为自己的不修边幅辩护,其实,诗中更蕴涵了人生哲理:某些人口中吃斋念佛,而其心里却无意向善,背地里尽做出极不道德的事端来。衡量、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善、美,仅仅从表面上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而且,还必须经过长时期地、持续性的考察、磨练,才能真正说明他的实质与永恒。济公用自己的行动,最终证明了这一切。

印光大师对济公为何喝酒吃肉开示:

人们在看了《济公传》后,留下一句济公活佛口头禅:“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都没有说出济公活佛所说的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所以都是误解的济公活佛慈悲济世的好意与善意。

现在许多人喜欢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和尚的这句话往往被他们拿来当挡箭牌,成为可以肆意吃肉喝酒的“铁证”。实际上世人仅知有前两句,却不知济公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从而以讹传讹,误导了无量迷茫众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济公活佛喝酒吃肉的真实意义
历史上真有“活佛济公”吗? 答案是肯定的, 而且他还大有来头
济公和尚史有其人,展神通惩恶扬善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新解
第十五回 狗度董平改恶为善 荤酒回庙耍笑众僧
人生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