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史小知识:唐代宰相的名号,唐朝宰相的称谓多有改动

唐代宰相的名号 邱久荣

唐自公元618年建国,至907年灭亡,在近三百年期间,计有宰相三百六十余人。由于唐代宰相名号繁杂,不仅为初学中国古代史者带来极大不便,就是不专攻唐史的史家们也常常感到费解。故作此篇,以飨读者。

宰相是我国封建社会为皇帝总揽政务的最高官员。但秦汉以来,宰相既无定名。也无定员,每个朝代的宰相由哪些官员组成是不一样的,每个朝代甚至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的宰相数量也不是一样的。秦汉时,主要以丞相、相国、御史大夫等为宰相;魏晋南北朝时,主要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等为宰相;隋代则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即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宰相。

唐代,对宰相一般不直接称之为宰相,而称其官号,这就给我们今天判定哪些人是宰相,那些人不是宰相,带来了麻烦。当然有时也有例外,如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房玄龄、杜如晦分别为左、右仆射,唐太宗对他们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又如,武则天时期,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号称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之写檄文,把武则天的为人和篡唐野心揭露无遗,武则天看过檄文感叹地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那么唐代宰相都是由哪些官员组成的呢?这还要从唐代的中枢机构谈起。唐代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总领百官,因无事不总,事务繁多,故于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长官称尚书令(正二品),左、右仆射(从二品),为之副。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国家机要大事,发布政令的机构,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其长官称中书令(正三品)。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所谓“佐天子而执大政”。其长官称侍中(正三品)。凡朝廷有军国大事,则中书出命(决策),门下封驳(审议),尚书受而行之(执行)。所以人们也简单地说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因此,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组成了中央首脑机构。又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匀惯地称为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在政事堂联合办公,研究处理国家重大事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均是宰相,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当时由于尚书令李世民率兵东征西讨,不常在朝,而尚书省又必须有人参加政事堂会议,所以当时裴寂以右仆射加“知政事”的身份,得以参加政事堂会议,也是宰相。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萧瑀以中书令迁右仆射,而不加“知政事”即为宰相,可见左、右仆射已成为事实上的尚书省长官。李世民登上皇位后,臣下无人敢再任尚书令之职,所以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均为宰相。高宗时乃正式废除尚书令一官,左、右仆射就成为名正言顺的尚书省长官了。但是,其时尚书省地位下降,左、右仆射往往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号,方为宰相。如:永徽九年,于志宁、张行成同以侍中分别迁左、右仆射,又均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此,凡左、右仆射为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不过当时还没有专任左、右仆射的。至神龙元年(公元7G5年),豆卢钦望为右仆射,诏“有军国重事,中书门下可共平章”,表明专任左、右仆射者已不再是宰相。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侍中源乾耀罢为左丞相(即左仆射),则专任左丞相,而不得参加政事堂会议。至此,左、右仆射不加“同平章事”名号就不是宰相了。专任左、右仆射者,一方面由宰相罢而为之,一方面由德高望重的它官迁之,说明左、右仆射位尊而权轻。安史之乱后,左、右仆射为宰相者,多加“同平章事”之名号,如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裴冕以左仆射、“同平章事”入相,其后常见。这说明事无不总的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地位越来越不重要。它不仅是唐代宰相制度的突出特点,也是唐代后期政治混乱的表现。尚书省地位的下降,就意味着中书、门下省地位的升高。武则天时,裴炎为中书令,又是首相(宰相之首),所以将政事堂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改为“中书门下印”,中书门下设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工房,分曹以主众务。由此可见,不仅尚书省权力被侵占殆尽;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也被排斥出政事堂会议了,从而失去了理所当然的宰相职务。至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中书令、侍中的品级升为正二品,从而超过了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的品级。为什么中书,门下省的地位超越了尚书省?其原因有二,一是中书省在月华门之西,门下省在月华门之东,皆在皇宫之中,容易接近皇帝,而尚书省在宫廷之外;一是中书、仃下均掌机要,在高宗以后,由于政治混乱,皇帝尤重视中书、门下二省,而做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似乎与宫廷内部斗争无甚大关联,所以尚书省地位的下降势在必然。但是,由于中书令、侍中位尊,高宗以后常缺,安史之乱后。几乎无人充任,而往往成为节度使的加官,即“使相”。

唐代三省名称及其长官名号屡有变化,这是唐代宰相名号的又难题,为了一目了然,列表说明如下:

另外,唐代三省长官名号之前又往往加有“兼”、“守”、“检校”、“摄”等字样,此乃临时或代理之意,其职与正职同,亦是宰相。

除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外,唐代以它官入相者极多,名号亦繁杂。现撮其要说明如下; 知政事。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裴寂以右仆射“知政事”入相,此后,以它官充任宰相者,时而亦有加“知政事”之名号,或称“参预朝政”,“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机务”等。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杜淹以御史大夫“参预朝政”,这是以三省长官以外的官员入相的开始。贞观四年,萧瑀以御史大夫“与宰相参议朝政”三入相。贞观十三年,刘洎以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入相。景云元年(公元710年),锺绍京以守中书侍郎“参知机务”入相。上述名号,终唐一代虽时而见之,但均不是以它官入相常用之名号,经常的大量的用做它官入相的名号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贞观十七年,诏以李世勋为詹事、萧瑀为太保,并“同中书门下三品”。欧阳修认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即其职权同中书令、侍中。唐初,中书令、侍中为正三品,故有此名。此后,因三省长官位尊,皇帝不轻易授给大臣,所以它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入相者越来越多。自高宗以后,为宰相者除中书令、侍中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本职官品高于正三品者亦然。当然,随着中书,门下省名称的变易,“同中书门下三品”亦随之变易,如:“同东西台三品”、“同凤阁鸾台三品”.“同紫微黄门三品”等。武则天至玄宗时期,以此名号入相者与“同平章事”名号入相者大致相当;安史之乱后则少见。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尚书令左、右仆射内史令纳言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中书省门下省

中书令侍中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中台西台东台

左、右匡政右相左相
咸亨元年(公元671年)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文昌台凤阁鸾台

左、右相内史纳言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尚书省紫微省黄门省

左、右丞相紫微令黄门监
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中书省门下省

中书令侍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左、右仆射右相左相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中书省门下省

中书令侍中

同平章事。全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平章是办理的意思,即同中书令、侍中一起办理政事。此名号始于李靖,贞观八年,右仆射李靖以疾逊位,唐太宗以李靖为特进,并令“俟疾小瘳,每三两日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这是对德高望重的宰相特殊礼遇。其后,“平章政事”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检校中书持郎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并“与中书门下同受进止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因郭待举等“资任尚浅”、品级低,为与资历深、品级高入相者相区别,故加此名号。自此,凡它宫四品以下入相者,均加此名号。武则天做皇后时,大肆打击太宗时的大臣,起用新人做宰相,所以“同平章事”的名号越来越多。安史之乱后,多数宰相都以此名号入相,同时也不论资历深浅、品级高低,一以加此名号。

平章军国重事。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命右仆射豆卢钦望“有军国重事,中书门下可共平章”。于是宰相才有“平章军国重事”之名号。终唐一代,以此名号入相者罕见。又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刘幽求以左仆射“平章军国大事”入相。

另外,安史之乱时,皇帝为了奖赏有功将领(主要是节度使),开始把宰相名号加给节度使,如: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先后获得“同平章事”名号,并进而获得三公、三师、三省长官名号。其后,或以节度使勤王有功,或以节度使势盛难制,或以朝廷重臣充任节度使,均分别加以三公、三师、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等名号,史称“使相”,即不在朝廷的宰相。“使相”只表示节度使地位尊崇,不参预朝政,无宰相权,乃是荣誉称号。但节度使加尚书令名号的,终唐之世只有飞扬跋扈的风翔、彰义节度使李茂贞。当然,也有不少“使相”被征入朝而成为真正宰相的。唐后期,凡是比较重要的节度使,差不多都是“使相”。因此,不能单纯地以宰相名号判断某人是宰相与否,关键要看他是否在朝参加政事堂会议,也就是看他是否在朝廷为皇帝总揽政务。“使相”是唐代后期宰相制度纷乱的标志之一,也是唐代后期政治混乱的反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平章事
论五代十国的宰相制度与唐朝宰相制度的异同点
尚书、仆射、内史、中书令、鸾台唐朝时期宰相官名为何一变再变?
官职』正三品:中央官职“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责?[唐]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大千古名相
唐朝的宰相头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究竟是什么样的官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