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漫谈

文丨方家伟 图丨源自网络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不同形态的文字,如果说有一种文字能够形成书法并且给人以美感,恐怕除了汉字很难再找到其他的文字了。当然,书法的美感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想举楷书的例子,用自己的方式从几个角度来谈谈这种美感。

楷书具有“中庸”的特点。中庸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一种品质。中庸具有不偏不倚、柔和的特征。我们从楷书的一些笔画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美感,比如点,撇,捺,提,都是与平面呈45°角。45°角就是一个相当“中庸”的角度,它把一个直角平分成一半。这种中庸之美还体现在笔画与笔画的衔接之处。比如说我们在写横折的时候,会在横与折的交汇处稍稍顿一下,这样可以显得不会过于棱角突出。

楷书注重呼应关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前者呼,后者应,这是一种多么情趣盎然的场景啊。在书法中,如果能够让字的各个笔画产生一种呼应关系,那将会情趣盎然。一些点画较多的部首,如心字底,三个点画是相互呼应的。再比如“作”字,左竖向右凸,右竖向左凸,形成一种呼应关系。

我认为楷书还有一个特点,叫做“法自然”。自然界的山并非平整的,自然界中的两棵树木、两朵花、两颗鹅卵石也并非完全相同的。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我觉得书法亦是如此。我想在这里纠正一个说法——横平竖直。这是不恰当的,因为在楷书和行书中横并非是完全平的,而是左低右高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各个笔画都有笔锋,竖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而不是像火柴棒那样简单的堆砌,显得机械、僵硬。这样看来每个字都仿佛是一个生命体,各个笔画都是浑然天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让人称道的是其中的二十多个“之”字,它们各不相同,变化多端。一个字内如果有多个相同的笔画,也会注意将它们写成不同的形态。我想这就是“法自然”的表现。假如一个字有很多撇画,比如“象”,那么所有的撇所指的方向都是不同的。包括双人旁的两撇,指向也是不同的。还有,大的字不可写小了,小的字不可写大了,自然天成,各臻其妙。所有的偏旁部首中,不宜夸张,一些笔画不可刻意地拉长,应当显得自然一些。

楷书还注重对称美。像“中”、“出”这些简单的字,中间的一竖应当平分整个字。再比如一些既有撇也有捺的字,写捺笔的轻重要根据撇笔的长短来定,这样撇与捺能够形成对称感。左右结构中也有一些字是对等平分的,也就是左右两部分大小接近,高低对等,宽窄平分。虽然两部分也有呼应、穿插避让,但是各占一方,平分秋色。

还有其他的书体,比如隶书讲究端平正直,行书讲究自然流畅,草书讲究笔走龙蛇,同样具有独特的美。

再来谈谈各种字体的特点。我们常说“颜筋柳骨”,就是说颜真卿的字体较为丰满,柳公权的字体清瘦。至于哪一种更好,与人们的审美有关。在唐代以肥为美,而现在的人们则偏向以瘦为美。我想一个书法家在形成自己的字体时,一定会考虑到人们普遍的审美观。楷书类似于西方的实物画,讲究的是精细,毛发毕至。行书则类似于西方的印象画,并非完全按照物体原本的样子,而带有了一些书者的感情色彩。而草书则类似于抽象画,极难辨认,甚至作者自己都不知道在写些什么,这时候作者已经进入一种感性的、“无我”的境界。

优秀的书法作品,我们一定能够在其中看到一种生命的律动,跟随着线条的变化领略书者情感的变化。我们常常会被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写字一定要规范、端正。但是书法不能斤斤计较字形是否规范与端正,如果这样,我们的思维就太狭隘了。颜真卿以楷书著称,并且给人以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我们从小练的规范字体也都是颜体。然而他的《祭侄文稿》,仅仅是一个草稿,很多人乍一看觉得满篇涂涂改改、杂乱无章?为什么它会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呢?殊不知,草稿恰恰能体现一个人的真性情,因为他在写的时候没有任何束缚。当然,并不是毫无章法,前提是书写者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功力,才能使草稿成为艺术品。颜真卿所爱的侄子在安史之乱中丧命,他面对着侄子的头颅,在巨大的悲愤中,用血泪书写了这篇文稿,沉重、悲痛跃然纸上。《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帖》这三大行书,也都是草稿。《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微醉的状态下书写的,当他清醒的时候又重新写了几遍,他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写得比第一次要好了。

哲学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也就没有世界。那么一个优秀的书法作品必然充满了“矛盾”。我们来看,在王羲之和赵孟頫的作品中,大小、正侧、粗细、方圆、轻重、快慢等等,对比关系很多,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就有艺术魅力。一般来说,对比关系的反差程度越大,表现的感情就越激烈,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对比关系的反差程度越小,表现的感情就越平和,安静娴雅,让人矜平躁释。《祭侄文稿》前半部分用笔细腻,犹如蜻蜓点水,这是在回忆侄子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随着悲痛愈发增加,到了后半部分,用笔也愈发沉重,线条也非常粗犷,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的六个字“呜呼哀哉尚飨”基本上类似于草书,已经难以辨认了,可以想象颜真卿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哽咽了。而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时心情是愉悦的,所以纵观整篇,对比并不是那么明显,可以看得出他的心境十分平和。当然,作品的成立取决于对比关系的协调。一件作品中对比关系越多越好,但是带来的问题是越多越难协调。传统审美无论对事对艺,都强调“和而不同”。不同是前提,和是结果,不能达到和,对比关系再多也没有用,只会增加嘈杂和混乱,让人厌烦。对比关系的和谐是作品成立的基本前提。

书法能够体现中国人的性格。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为什么苏东坡的“石压蛤蟆体”被列为“宋四家”之首呢?有些人可能更欣赏米芾书法的清新隽永,觉得米芾应该列为“宋四家”之首。可是,米芾的个性过于张扬,这不太符合中国人“中庸”的思想,也许西方人会更加欣赏他吧。而苏东坡的性格藏巧于拙,体现在他的书法上,也是十分古朴,厚实,因此历史上将他列为宋四家之首。当然,我们不必拘泥于人们固有的评价,我们当然可以从我们自己的审美角度给书法家们做出一个评判。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使无数学书者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可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兰亭集序》,以及绝大多数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后人的摹本,真迹早已销声匿迹了。相传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命令人们四处搜罗王羲之的作品。他说,在我死后,一定要拿王羲之的作品陪葬。但是呢,他还是担心王羲之的作品从此失传,于是让当时的一大批书法家们临摹王羲之的作品,这些摹本在后世得以流传了,因此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来推测王羲之作品的原貌。唐太宗一生做出了不少的伟业,但是,对于他用艺术品来陪葬这件事,我不免对他心生怨恨。人都是自私的,很多时候人们面对美的事物,首先想到的会是占有,普通人是这样,一代伟人唐太宗同样如此。何况,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一味地占有呢?占有欲过强,往往结果适得其反。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叫做“距离产生美”。有的时候我们将自己与美的事物置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才能更好的领略它的美。平常所说的“久居之处无美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而秦砖汉瓦、古景旧迹等等,则说明时间越长,越能给人以深沉、古朴之美。这些例子都是审美的时间距离因素在起作用。

我常常观察书法老师和民间卖对联的老人写字。他们用毛笔写楷书的时候,运笔缓慢而平稳,不急不躁,心如止水。而我自己在写的时候,由于急于求成,往往写了很多遍都不满意。我想,练书法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让人安静下来,抛却一切杂念,用心写好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书法如此,其他的艺术亦是如此。欣赏艺术,创作艺术,都能够让我们从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停下脚步,得到片刻的休憩,静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最漂亮的100个字,香艳极了!
书法遇瓶颈,认真读此文!
写行书最常用的4种技法
王羲之在行书中如何体现书法的节奏感?三个看点非常 管用
醉书兰亭与中和之美
北魏元氏墓志与羲之书法的渊源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