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摹开蒙:我们学画为什么要临摹?

文/张伟平(中国美院国画系教授)

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用笔状态是大家都喜欢追求的。那么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拿起笔随心所欲地画画、自我表现呢?

但凡有志于中国画的当代画家们在学习初期一定会面临如下这个艰难的选择:

要么打一个“创新”的旗号,自称“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脱开“笔墨”之道,自然就省去做艰苦的临摹的基本功;

要么认准“笔墨道”,下苦功,掌握笔墨规距,也就是要回到临摹的学习路子上来。

前一条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八五思潮”,算起也有二十余年了,但是很遗憾,里程碑式的作品与大师级的人物至今仍不见踪影,我们难道不应质疑这条路的正确性吗?后一条路在纷乱的当代画坛中渐渐显出了它的优势,很多当今的著名画家的成长都与之有关。但可惜的是,时代的浮躁之风使很多人在临写名作时都浅尝即止,没有真正领悟到画理在其中的作用,其艺术高度自然也受到了影响。

由此看来,我们不仅得大力提倡临摹一事,强势确定临摹在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还要树立正确的临摹理念,让大家“临得对”。

△ 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 张伟平临《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明代大家董其昌曾如此说道:

“初学欲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员之至也。山舟先生论书,尝言贴在看不在临。仆谓看幅是得于心,而临贴是应于手。看而不临,纵观众妙楷所藏,都非实学。临而不看,纵池水尽黑,而徒得其皮毛。故学画必从临摹入门,使古人之笔墨皆若出于吾之手;继以披玩,使古人之神妙,皆若出于吾之心。”

归纳起来,我们学习中国画离不开临摹的原因大致有如下两点:

一、笔墨组构规律无法靠个体“创新”完成。在中国画家眼里,一切“象”都应该是“笔墨相”,一切境都是“笔墨境”,这跟在西方印象派画家眼里,一切象都是“色彩相”是同一个道理。如果大家都认同这一点,那么关于临摹与学习中国画的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既然一切象都是由笔用墨组成的,那么怎样用笔、用墨才能结成画体就成了我们初学中国画的目的。山水画的用笔用墨无非是勾、皴、擦、染、点,怎样勾、怎样皴才能结成画体并不靠画家个体想象完成,它有一整套的法式。要想掌握这套方式,只有对经典名作进行临摹,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二、临摹是中国画家获得“结(笔墨)形”能力的第一要素。中国画家结形方法的获得,既不能靠画家独自的冥思苦想,也不能一开始就靠写生获得。因此,临摹也就成了学习者的第一选择。

△ 五代·董源《潇湘图》(局部)

△ 张伟平仿董源笔意(局部)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临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可强求一日千里、一步到位的效果,首先要将出枝(树法)、结体(石法)放在训练的首位。

开始临摹时,一不可凭感觉随手乱勾,依样画葫芦,一定要挑选能显示出经典技法的作品作为范本,古代大师有很多范本都可以学习,之后我们会慢慢讲临本的选择问题。

其次,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这种基础训练是长期的,并要伴随着一定的“量”,才能最终转化为“质”。

三是它的进步一定是体现在用笔能力的加强。临摹时最忌漫步目的地跟着范本“笔墨”的浓淡枯湿效果进行,而是要主动找出连续用笔的规律,体会运笔规律下出现的不同变化,即为什么大师会在此处加浓,会在彼处减淡。

最后,这一练习仍然属于“纸上谈兵“,真正的树石法一定要去仔细观察自然生态下的实物,从中体会其用笔用墨的变化与感受,把临摹里得来的“体格”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霍春阳论艺
中国画中水笔墨的运用
啰里啰嗦谈山水--王吉玉
[转载]没有笔力做底?国画只是张皮
中国书画:无笔墨,不成书画!
笔与墨是中国画的“双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