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尊友称大流行趋于结束,但新变种病毒又出现了,中国还会有第二波吗?
     4.19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图源:pixabay

撰文 | 周叶斌

近日,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家吴尊友博士在一次演讲中表示,从世卫公布的全球疫情数据看,新冠全球大流行已经趋于结束,“新冠的发病和死亡对人类的威胁已经不再那么严重”。

吴尊友博士的这番表态立刻在网上引发热议,不过,同时在互联网上引起关注的是,一些国家又出现了新变种病毒XBB.1.16——甚至中国本土也有检出,它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正在关注的变异株。

那么新冠大流行是否将要结束?离第一波大流行已近半年,中国是否还会出现新病毒株导致第二波疫情?


 ●                   ●                    

新冠对我们还有多大威胁?


首先,吴尊友博士做出新冠全球大流行趋于结束的判断是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全球疫情数据的统计。如果我们寻找到这个“原始数据”,那么确实会发现进入2023年以后,全球无论是新增感染还是死亡,都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

例如WHO在4月13日公布的最新一起新冠流行病学周报更新,显示28天内新增病例与死亡都比以往要低很多,而且还处于下降状态[1]

附图. 每28天全球新冠新增病例与死亡趋势(参考1)

有最新数据的28天间隔内(2023年3月13日-4月9日),全球报告新冠感染病例约3百万,死亡21149例,比上一个28天分别降低了28%与30%。

而在2022年九、十月份时,虽然当时全球新冠死亡人数已经出现大幅下滑,可每周死亡仍然在一万人左右[2]。足见如今疫情造成的危害已经大幅下降。

大流行趋于结束的依据不仅是当下疫情走低,还有一个重要判断:新冠的发病和死亡对人类的威胁已经不再那么严重。

看前面的全球新冠感染与死亡统计,我们会发现在去年11-12月前,全球感染与死亡也很低,也是在那个时候谭德赛提出了新冠大流行的终点近了。如果我们看一些国家的数据,如美国,2022年春季之后新冠重症死亡一直没有大的反弹,其实也暗合谭德赛当时的说法[3]

附图. 美国CDC统计的每周新冠死亡人数在2022年春季之后一直没有显著反弹(参考3)

可是当时分析新冠在全球的威胁,有一个地区非常特殊,那就是中国大陆。美国以及全球大部分地方在2022年下半年新冠重症、死亡不再随感染病例数的增加出现大幅波动,究其原因是这些地区经过大规模疫苗接种以及奥密克戎出现后的大量自然感染,人群有了较高的免疫基础,限制了新冠作为一种疾病的严重性。但在2022年12月以前,中国大陆的免疫基础与全球其它地区有显著差异,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低,人群中过往感染比例低,让中国大陆属于“洼地”。

而全球感染、死亡趋势图里12月的疫情大反弹反映的也是中国后来的疫情高峰。时至今日,全球新冠疫情与去年9、10月份时又有了重大区别:当时的免疫“洼地”中国大陆地区也已经度过了第一波疫情高峰,人群免疫基础经过大量自然感染,已经大幅提高。

也就是说,当下全球都成了以疫苗接种+自然感染(很可能至少一次奥密克戎感染)为主的免疫背景。有了这种相对完善的免疫背景,新冠直接的重症、死亡威胁如今已是大幅下降。

疫情的下行加上病毒威胁的下降,只有这两个因素同时在全球具备,才让大流行趋于结束这一判断有合理性。

大流行结束不等于疫情消失


虽然新冠对我们的威胁降低了,但说全球大流行趋于结束并不意味着疫情就消失了。

首先,即便新冠疫情处于大流行三年以来的低谷,全球每个月仍然有超过两万人死于新冠,或许已经逐渐走出让全社会停转的“大流行”状态,但这仍是不可忽视的健康负担。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很多民众因为甲流的缘故,突然感到原来流感如此可怕。实际上流感每年在全球造成的死亡据估计在29-65万之间[4]

若仅是维持在当下的低谷,新冠仍然能像流感一样,每年在全球造成不小的健康威胁。如果因新病毒株等各种原因发生疫情波动,那么造成的生命损失会更大。这意味着新冠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会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疾病。

其次,新冠的发病、死亡对人类威胁下降是在社会整体层面上的结果,更多是针对普通健康人群而言。疫苗接种加上过往感染建立的免疫屏障对健康年轻人来说可能是够用的,但老年人、免疫抑制人群等特殊人群却未必。像美国CDC的统计数据就显示85岁以上高龄老人在新冠死亡中的占比越来越突出[5]

附图. 美国新冠死亡病例中85岁以上老人占比越来越高(资料5)

在德尔塔暴发后,当时死亡多发生在未接种疫苗的人之中,于是有“未接种疫苗者的大流行”一说。如今,我们也要注意全球大流行趋于结束的时候,新冠可能成为老年人、免疫抑制人群的大流行。

再者,全球疫情稳步下降与部分地区因各种原因发生反弹并不矛盾,甚至可以同时发生。在2023年3月13日-4月9日WHO统计的全球感染、死亡病例比之前四周均下降约三成之际,我们也看到有些地区发生了大幅增加[1]

附图. 东南亚、地中海东部地区新冠疫情出现反弹

像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地区近期疫情有明显反弹,这很大程度上是当地一个新的变异株XBB.1.16引起了新的感染潮。全球每个地区的免疫水平会有差异,而且不同地方可能也会遇到不同的变异株,这些都会带来差异化的疫情。

这些反复不意味着全球会再度回到大流行——即便印度等地的疫情反弹看上去幅度极大,可毕竟这是对比极低的感染基线,疫情的绝对水平与过往高峰完全不可比,而且住院等的增加幅度也更为有限,没有威胁到社会运转。但是这仍然提醒我们,大流行趋于结束不等于疫情从此消失。

中国还会有第二波疫情吗?

对于国人来说,谈论新冠大流行是否结束绕不开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中国还会不会有第二波疫情以及第二波疫情会有多严重。

没有人有能预知未来的水晶球,但是关于第二波疫情,我们可以根据国外的经验,免疫学、流行病学等基本科学原理来做一些基于科学的推测。

首先,经历了严重的第一波疫情以后,中国的人群免疫基础相比以往有了大幅提升。一些人会担心说现在又出现免疫逃逸更严重的变异株,免疫基础说不定不够用。

可从一些数据来看,事情大概率没有那么悲观。例如,上海科研人员的一项灭活疫苗接种者发生奥密克戎突破性感染的研究显示接种了两针灭活疫苗经过BA.2突破性感染(接种三针的BA.2突破性感染者也是类似),6个月后仍能检测出对XBB、XBB.1.5等病毒株的中和抗体[6]

附图. 灭活疫苗接种者发生BA.2突破性6个月后仍能检测出对各新型奥密克戎亚株的中和抗体(参考6)

而如果看仅仅接种过三针灭活疫苗,或是两针灭活疫苗加上一针重组蛋白疫苗增强,即便是第三针后14天的免疫反应高峰,很多人也是检测不到针对各新型奥密克戎亚株的中和抗体的。

附图. 仅接种三针灭活疫苗或两针灭活疫苗+一针重组蛋白疫苗,很多接种者对各新出现的奥密克戎亚株缺乏血清中和反应(资料6)

可以想象,在去年年末全国疫情高峰出现前,大部分国人的免疫水平就只是三针灭活疫苗或两针灭活疫苗加一针序贯增强,类似于这项研究里很多人检测不到对奥密克戎亚株血清中和反应的情况。

而如今,大部分人更类似于前述的灭活疫苗+突破性感染,免疫基础会更高。基于这种免疫基础的区别,我们可以推测,第二波疫情即便发生,也会受到免疫屏障的阻拦,不会像第一波那么迅速冲击绝大多数人。

诚然,相比原始株或造成感染的BA.2,XBB这些免疫逃逸更强的新病毒株的中和抗体滴度有显著下滑。这也预示着随着新突变株的涌现,我们可能无法避免第二波疫情,很多人可能也会遇到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新冠感染。可是存在中和反应就证明这些新病毒株在体液免疫上都没有彻底做到免疫逃逸。再加上本身就更耐“突变”的细胞免疫,我们大部分人应该还有着一定的防重症保护。可以推测,中国即便因为某个新奥密克戎亚株出现二次疫情,严重程度会小于甚至是远小于第一波疫情。

但是,中国遇到第二波疫情大概率不会比第一波严重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就如前文所言,即便新冠大流行趋于结束,新冠病毒不会消失,疫情也依然对高危人群有着不容忽视的威胁。

而且第二波疫情应该弱于第一波疫情是基于人群免疫基础的推测,可是人群免疫基础也是动态的,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疫苗接种还是自然感染带来的免疫保护都会下降。更不必说无法预测的免疫逃逸更强的病毒株在何时何地出现。因此,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整日猜测第二波疫情何时来,而是应更多关注国人,特别是高危人群的免疫防护水平。

过去一些研究显示未接种疫苗,仅仅靠新冠感染,不少人可能不会发生很强的免疫反应,而也有研究显示显示接种两针灭活疫苗与两针mRNA疫苗相比,发生BA.1突破性感染后,前者的中和抗体滴度更低[7]

我们要考虑到在第一波疫情来临时,很多老年人与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因各种原因没有接种疫苗,而国内大部分人也是灭活疫苗的背景上发生的突破性感染。这些过往研究可能预示着国内的高危人群仍然有提高免疫防护的必要。也意味着我们应抢在第二波疫情出现前用高效疫苗及时补上人群中潜在的免疫缺口。

新冠全球大流行或许趋于结束,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彻底忽视新冠病毒以及新冠疫情的存在。

 参考文献

1.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weekly-epidemiological-update-on-covid-19---13-april-2023
2.https://kffhealthnews.org/morning-breakout/worldwide-covid-deaths-down-90-in-last-9-months-who/
3.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trends_weeklydeaths_select_00
4.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815659/
5.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science/data-review/risk.html
6.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3.02.07.527406v2.full
7.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2-0050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BA.5掀起新一波感染潮,美专家:迄今为止最糟糕变异株
接受靶向治疗的癌友们能打疫苗吗?
我为什么要接种新冠疫苗?
专家为什么说脆弱人群应躲开第一波感染 怎样才能避开第一波感染
杭州新增多例阳性病例,第二轮疫情爆发?建议:这种新疫苗,能打赶紧打!
钟南山:99%感染者7到10天内可完全恢复,现在当务之急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